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交泰丸对糖尿病、抑郁和失眠症“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通过数据库检索,以交泰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治疗疾病种类为网络节点,使用Cytoscape构建相互作用网络,MA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交泰丸中的20个化合物可作用于92个靶点发挥对3种疾病的治疗作用,HTR2A和HTR2C为交泰丸治疗糖尿病、抑郁和失眠的共同靶点。交泰丸治疗糖尿病的靶点主要富集在抗细胞凋亡生物过程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的靶点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生物过程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治疗失眠的靶点主要富集在5-羟色胺受体,磷脂酶C激活途径生物过程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结论:交泰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该研究为交泰丸“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夏荔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Swiss数据库获取夏荔芪胶囊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靶点,利用R软件获取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对共有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R软件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共得到夏荔芪胶囊活性成分77个、靶点127个,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靶点929个;映射后得到夏荔芪胶囊作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潜在靶点65个,与调节类固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和凋亡信号通路等相关,相关度较高的靶点为α1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adrenergicreceptorblocker,Alpha1)、5α还原酶(5α-reductases,S5A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5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结论夏荔芪胶囊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舒张尿道平滑肌、促进前列腺细胞凋亡,从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交泰丸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潇  高耀  向欢  秦雪梅  田俊生 《中草药》2017,48(8):1584-1590
目的筛选交泰丸抗抑郁主要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DME/T计算方法筛选交泰丸活性成分,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文本挖掘工具(CooLGeN)预测和筛选交泰丸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抑郁作用靶点。借助Gephi软件构建交泰丸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交泰丸中筛选得到28个活性成分,涉及靶点38个,主要通过参与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轴突导向因子从而改善神经元细胞的生长发育状况;调控MAPK、Wnt以及Erb B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交泰丸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及体内验证,探究鸦胆子Brucea javanica治疗结直肠癌的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鸦胆子的活性成分和对应的靶点以及结直肠癌相关的靶点,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出鸦胆子治疗结直肠癌的活性成分、成分-疾病的交集靶点以及可能的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预测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鸦胆子活性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结果 在满足筛选条件的15个成分中共筛出鸦胆子苦醇、木犀草素、鸦胆子苷B、β-谷甾醇4个鸦胆子生物活性成分及32个鸦胆子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靶点,表皮因子生长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是鸦胆子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靶点,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筛选二至丸抗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预测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方法:利用ADME计算方法,并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等数据库、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预测二至丸的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的潜在靶点,通过与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中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出二至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二至丸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二至丸中筛选得到18个活性成分,作用于114个靶点,主要涉及8个信号通路,参与10个生物过程。结论:二至丸活性成分主要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等信号通路以及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二至丸抗肝纤维化药效基础研究和阐释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徐锋  黄旭龙  吴红梅  王祥培 《中草药》2019,50(16):3880-389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肾气丸的活性成分及核心靶标,探讨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经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并结合文献查询,筛选肾气丸的活性成分;通过TTD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肾气丸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集;通过OMIM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糖尿病相关的靶标;PPI数据库构建肾气丸和糖尿病的交互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交互网络图,并通过ClueGO富集分析涉及的靶点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应用Autodock软件进行核心靶标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肾气丸100个活性成分,网络分析表明肾气丸活性成分涉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胰岛素受体底物1、SHC转化蛋白1等靶点58个,靶点与调控基因的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增殖、胰岛素受体等生物过程相关,通过调节胰岛素抵抗、TNF信号通路、2型糖尿病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通路来发挥其抗糖尿病作用。结论肾气丸治疗糖尿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甘遂及其炮制品对水负荷小鼠的利尿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甘遂的利尿作用机制。ICR小鼠给予甘遂及其炮制品后,ig大量生理盐水建立水负荷模型,测定水负荷差值及脏器指数;取十二指肠及空肠,观察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8、IL-4、IL-10及小肠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小鼠小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磷脂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蛋白表达。结果 通过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通路-靶点”网络及通路富集分析得到甘遂及其炮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检索房颤的潜在靶点,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STRING 11. 0)获取房颤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通过Cytoscape 3. 7. 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房颤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将甘松-延胡索组方的预测靶点映射至房颤靶点集合上,其交集靶点即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然后运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对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Cytoscape 3. 7. 1软件构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出51个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18个,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钠通道蛋白亚型5α(SCN5A),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3),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亚型H2(KCNH2),胶原α1(I)链(COL1A1),维甲酸受体RXR-α(RXRA),组织因子(F3),α1B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1B)等靶蛋白,以及环磷酸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钙信号通路,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信号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结论:甘松-延胡索组方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房颤,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厚朴抗抑郁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Sci Finder,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收集厚朴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药物成分潜在作用靶标;基于HPO数据库筛选出抑郁疾病相关靶标;采用String数据库对药物成分潜在靶标与抑郁症靶标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抗抑郁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其结果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于以上结果,采用Cytoscape v3. 5. 1软件网络化展现厚朴抗抑郁的"药物靶标-疾病靶标""化学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的网络关系图,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从中筛选出关键靶标并对其进行"成分-靶标蛋白"的分子对接验证,进一步明确关键抗抑郁成分及其靶点。结果:从厚朴收集得到的138种化学成分中筛选得到16个与抑郁症相关的活性成分,涉及74个关键作用靶标;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成分相比,16种活性成分中的α-衣兰油烯等10种挥发性成分与"药物靶标-疾病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中的5种关键靶标(degree排名前5)胰岛素受体(INS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α抑制3(GNAI3),磷脂酰肌醇3-激酶受体1(PIK3R1),选择性受体B1(GNB1)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并且该类成分与目前治疗抑郁症化药的直接靶标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2(CHRM2),5-羟色胺受体(HTR) 2B和HTR2C也均具有较好的亲和活力;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厚朴抗抑郁作用可能通过调节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发挥作用。结论:该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厚朴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筛选得到16个与抑郁症相关的活性成分,可为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以及厚朴抗抑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治疗糖尿病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法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给予二甲双胍和不同剂量的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干预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胰岛素(serum insulin,FINS)、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苏木精-伊红(HE)观察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并结合文献查找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药物的化学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靶点;在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搜索糖尿病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水平,降低因ALX造模带来的胰岛组织坏死的范围,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通过网络药理学搜集得到22个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潜在化学成分,525个药物靶点,13403个疾病靶点。经交集获得潜在靶点472个,核心靶点2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的信号通路有cAMP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cGMP-PKG信号通路(cGMP-PKG signaling pathway)、Th17细胞分化、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花生四烯酸代谢(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和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Adipo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KT1、EGFR、MAPK1、MAPK3、SRC与其相对应的活性成分均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确能够降低糖尿病药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靶点进行预测与机制探讨。方法: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蛋白;运用网络可视化软件Cytoscape 3.5.1构建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效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借助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从Uniprot数据库中获取靶标蛋白的基因名称后,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功能富集分析,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治疗DPN上的作用机制及原理。结果: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核心化合物有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7-O-甲基异丙醇胺(7-O-methylisomucronulat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等,核心靶标有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2),热休克蛋白HSP90(heat shock protein HSP90),核受体共激活因子2(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2)等;PPI网络图显示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效成分中关键蛋白主要有CJun氨基端激酶(JUN),肿瘤蛋白p53(TP53),FO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转录因子P65(RELA),白细胞介素-8(IL-8)等;KEGG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作用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其药物功效,利用网络药理学通过多种数据库与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有效预测与分析药物的潜在作用与起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黄芪-莪术药对治疗大肠癌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抗大肠癌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herapetutic Target Database(TTD),Drugbank数据库收集大肠癌疾病作用靶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黄芪、莪术所含中药成分;运用Chem Mapper,Pharm Mapper数据库预测所选中药成分作用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模型;利用Clue GO插件对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黄芪-莪术药对活性化合物-大肠癌疾病靶点网络包含56个化合物和54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AMP激活蛋白激酶α1(PRK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环氧化酶2(PTGS2),胸苷酸合成酶(TYMS),肝羧酯酶1(CE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gly A)等;靶点的基因功能偏向于肽基酪氨酸的磷酸化,调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 1和ERK2信号串联,内皮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等;重要的KEGG通路涉及癌症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结论:黄芪-莪术药对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增强机体免疫的多表型干预的网络模式产生抗大肠癌活性,其作用信号通路与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最为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夏枯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阐述其科学内涵。方法:检索中草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获取夏枯草有效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检索疾病-基因组合数据库(Dis Ge NET)获取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疾病靶点;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分析其作用机制;构建关键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类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TCMSP中获取有效活性成分11种,靶点178个;从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2 019个;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获得夏枯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靶点114个;构建其PPI网络,包含节点114个,边1 952条。分析PPI网络,度值较高即夏枯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靶点包括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白细胞介素(IL)-6,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8,原癌基因蛋白(MY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对其进行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显示涉及152种生物学过程,其中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凋亡等多种与癌症相关; KEGG富集涉及147条信号通路,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p53信号通路,EGFR信号通路等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着关键性作用是公认的。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夏枯草治疗NSCLC的基本药理学作用与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甘薯保肝的潜在作用靶点,结合体外细胞实验进行验证,初步揭示甘薯保肝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制备脂多糖(LPS)诱导的肝细胞LO2炎性损伤体外模型,考察甘薯醇提物对肝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DisGeNET、OMIM等数据库,查找甘薯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疾病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进一步采用肝细胞炎性损伤模型,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相关调控靶点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体外评价结果显示,甘薯醇提物能促进正常LO2细胞增殖,改善LO2肝损伤细胞存活率。筛选出甘薯潜在作用靶点154个,通过网络拓扑筛选获得10个核心靶点,分别是酪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芪-水蛭药对治疗肺纤维化(pulmonaryfibrosis,P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ADME、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和筛选出黄芪和水蛭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OMIM和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PF相关靶基因。采用Venny平台对药物靶基因和疾病靶基因映射筛选,得到黄芪-水蛭药对治疗PF的潜在靶标,进而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 10.0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筛选并构建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黄芪-水蛭的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黄芪-水蛭药对潜在活性成分共60个,治疗PF的活性成分44个,作用靶点95个,关键靶点18个,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潜在调控通路包括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RAS)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微小RNA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参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血管新生等多种生物过程。结论:黄芪-水蛭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调整合地发挥抗PF的作用,为后续细胞和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当归四逆汤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当归四逆汤治疗肝细胞癌的潜在抗肿瘤靶点及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利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网站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建立当归四逆汤有效成分及靶点数据库,利用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网站建立肝细胞癌相关靶点数据库,并与当归四逆汤靶点数据库相匹配。在匹配结果的基础上,应用STRING网站分析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利用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网站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学过程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 6. 0软件进行网络分析。结果:共发现当归四逆汤治疗肝细胞癌的56个可能的重要靶点,经GO富集分析得到106个细胞生物学过程,经KEGG富集分析得到23个相关通路,其中主要包括TNF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两面神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等。结论:当归四逆汤对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并且可以推测槲皮素和山柰酚可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2个有效成分,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本方发挥作用比较重要的两条信号通路。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归四逆汤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而且提供了利用网络药理学开发新的中医药候选药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分析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瓜蒌、薤白、半夏3味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并检索其作用靶点,根据GeneCards数据库查询与冠心病有关的靶点。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分析相关生物功能注释和通路,用SYBYL-X 2.0软件完成靶基因与有效成分的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瓜蒌薤白半夏汤有效活性成分46个,药物相应靶点277个,疾病靶点450个,获取交集靶点82个,PTGS2、ADRB2、SCN5A、CASP3、NR3C2、AR等靶点处于网络图的核心位置。富集分析显示,主要通过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转录正调控,DNA模板、药物反应、基因表达的正调控、信号转导、缺氧反应、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干预冠心病;细胞组分主要涉及细胞外间隙、质膜、胞外区、胞质、细胞外泌体等;具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受体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瓜蒌薤白半夏汤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显示瓜蒌薤白半夏汤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本研究系统筛选了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靶点和生物学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