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风病发病与肾水亏虚、肝风内动、脑髓气血逆乱等证机有关,三者存在递发关系,“肾-肝-脑”轴失调是中风病核心病机。在经络与功能上,督脉同肾、肝、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督脉腧穴是调节“肾-肝-脑”轴、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临床及研究证实,百会、大椎穴是治疗中风重要穴位。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发病与肾水亏虚、肝风内动、脑髓气血逆乱等证机有关,三者存在递发关系,“肾-肝-脑”轴失调是中风病核心病机。在经络与功能上,督脉同肾、肝、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督脉腧穴是调节“肾-肝-脑”轴、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临床及研究证实,百会、大椎穴是治疗中风重要穴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小血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气虚血瘀为脑小血管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阐述益气活血逐瘀法为脑小血管病病情波动期的主要治法,认为根据疾病特点及其病因病机进行动态管理能及时截断病情进展,减少脑内病灶的产生,防止神经功能受损。益气扶正与活血逐瘀并举,标本兼顾,为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志异常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为本虚标实之病。脑-肠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传递的一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本文基于脑-肠轴学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联系,以脾立论,从“痰”“虚”“瘀”3个角度论述与心、与肝、与肾之关系,以祛瘀、化痰、补虚为法来治疗,为中医从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虚痰瘀理论提出脑小血管病发病的根源是元气亏虚,形成的关键是痰瘀胶阻,反复发作、进展的重要病机是久病入络;确定补气通络消痰法为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大法,并创立了补气通络消痰方,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血浊是脑小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从浊血伤髓论治脑小血管病,可以为脑小血管病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援药药对“制何首乌-虎杖”为化浊行血汤的重要组成,具有化浊益髓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脑小血管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援药药对配伍意义、援药药对的相关药理研究4个方面对援药药对“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于苗  丁薇  王悦  张丽娜  张根明 《中医药导报》2023,(9):134-136+164
基于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现代医学研究认识,从中医病机角度,提出“络损髓伤”为脑小血管病的发病关键。其中,年老正虚为本病的促发因素,瘀、痰、浊毒有形实邪滞络所致的脑络病变为发病基础;脑髓失养、髓海失充的脑髓损伤为病变后果;发病过程中“络”“髓”相互影响、渐进损伤,最终形成“络髓同病”的病理结局。据此提出脑小血管病的总治法为通络养髓,但不同病变阶段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络损”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髓伤”以补肾养髓扶正为主,从而实现“络髓同治”。  相似文献   

8.
肾为胃之关,肾主气化水液,胃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排出体外。如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胃气阻滞、胃气上逆、发为呕水。肾主髓、脑为髓海,肾与脑依赖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为通道,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的阳气充于脑。胃的水谷与肾精加上命门之火构成为髓、髓通过督脉充于脑,胃的水谷还补充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充于脑,脑为纯阳。肾脑胃在生理上很有密切的关系,在病理上相互联系。化疗后脾胃受损、水谷不构成髓、无补充足太阳旁胱经的阳气,脑的功能失调,脑的阳气不能够往下于肾,肾阳亏虚。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痴呆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呈进行性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且其疗效欠佳。督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与心、脑、肾关系密切,其阳气虚衰和瘀阻又是导致痴呆的重要病机。综合中医古籍和现代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调理督脉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关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0.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属中医学"健忘""呆病""愚痴"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尤以肾虚为重,痰浊、血瘀为标.通过探讨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病名、病因病机,提出以补为本的治疗原则,兼顾祛痰、化瘀等治标之法,辨证施治,以达到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1.
王香元  佘瑞宁  方锐  葛金文  梅志刚 《中草药》2022,53(18):5851-5860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由于颅内微小血管的动态弥漫性病变所致的脑微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具有高隐匿性、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流量减少或慢性大脑低灌注、内皮功能障碍、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受损、炎症反应和遗传等因素有关。为有效探寻CSVD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防治方法,制备合适的且能展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动物模型尤为重要。当前构建的CSVD动物模型有低灌注损伤CSVD模型、高血压靶器官损伤CSVD模型、基因修饰CSVD模型、微小栓子栓塞CSVD模型等。从CSVD模型的建立、行为学与病理改变、模型的优缺点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SV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探索CSVD的发病机制和靶向防治脑小血管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模式动物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272例,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轻中度认知障碍组、重度认知障碍组,按影像学总体负荷评分分为负荷1~2分组和负荷3~4分组。采集人口学信息,采用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归纳证型分布,并结合患者影像学总体负荷评分比较组间分布差别。结果272例CSVD患者中医证型出现频次最高证候要素为瘀、痰(均超过50%),其次是腑浊(32.72%),肾精亏虚、气血亏虚见于1/3的患者。进一步分析,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亏虚4个证型在无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重度认知障碍组间分布存在差异,重度认知障碍组瘀、痰、浊证型占比较轻度认知障碍组更高(P均<0.05)。以影像学负荷评分分组,负荷1~2分组以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负荷3~4分组则以瘀血阻络和气血亏虚为主要证型,2组瘀血阻络、气血亏虚证型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脑结构影像方面反映出血瘀是脑络病变的重要病理因素,本虚标实是脑络病变的重要病机特点。结论CSVD中医证型分布具有虚实夹杂、多证兼合的特点,瘀、痰、浊可能是认知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脑络是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3.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脑穿通动脉、小静脉、小动脉、毛细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临床、影像、病理改变的综合征。近些年,CSVD的检出率与发病率有所增高,找寻CSVD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成为其临床诊疗的重要议题。为了梳理CSVD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况,本文简析CSVD发病机制,并从炎性标志物、凝血和纤溶标志物、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标志物、脑脊液相关标志物、基因相关标志物等5个方面阐述CSVD生物标志物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其诊断分类、疗效判断与疾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位主要在脑,亦涉及肝、肾、心、脾诸脏;在其病机变化中,肾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肾精亏损、脏腑虚衰以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痰浊、瘀血既是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Meige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肝风内动。赖新生教授认为,治疗Meige综合征以"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为原则,并加强平肝息风,益气填精,前者取穴以督脉、脑及五脏背俞穴为主,后者取穴以任脉、三阴经及募穴为主,配合其他特定穴、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及针灸补泻手法。治疗以调节五脏六腑神气为主,以治疗任督二脉为关键,打破传统四肢经穴取穴的局限,充分发挥督脉贯脑以通调元气、任脉连肾气及元气为精气之归的治疗效应,并根据辨证论治及患者病情症状,配合祛风通络、补益肝肾的中药方剂治疗,以达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杰  谭峰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52-2354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后的跨神经元变性严重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胶质细胞的增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轴突损伤在跨神经元变性中起了重要作用;"肾-肝-脑"轴系统(肾虚,导致气虚血瘀,痰瘀阻络,久则化热,携肝风内动,上扰脑窍)是中风病急性期的核心病机,督脉通过经络与上述轴系统发生联系,在中风的发病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地进行督脉取穴对脑梗死跨神经元变性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综合中医、西医之长对其进行研究,有效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与提高其疗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特点、发病病机、中医辨证与微观辨证三方面对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进行探析,从证候研究与疗效评价阐释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的现代应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阐释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的特点,为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堃  佟雅婧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451-4454
不孕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与确切疗效,临床围绕女性所特有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进行辨证论治,多采用补肾之法,兼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等。排卵功能障碍是造成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肾虚血瘀是妇科疾病的常见证型,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也发现,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以肾虚血瘀较为多见,且通过一项单盲对照研究及科学评价证实了肾虚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内在根本,血瘀是一直贯穿其始终的重要因素。肾与气血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无论肾精不足,还是肾阴阳失调,都可以导致因虚致瘀的病机改变;肾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关系密切。从肾虚血瘀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显著,通过补肾活血可以达到泌天癸、调冲任、促排卵和助孕安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