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院在1964至1984年20年间收治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10例,占同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的0.98%,病理类型以淋巴肉瘤为多(5例),其次为网状细胞肉瘤(3例),何非杰金病和何杰金氏肉芽肿各1例。本组病人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5.1岁,平均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系膜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通过报告在本院诊治的1例乙状结肠系膜多形性脂肪肉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分析连同本例共12例结肠系膜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结肠系膜脂肪肉瘤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9岁;其中男性7例(58.3%),女性5例(41.7%);肿瘤直径介于2~50 cm;6例(50.0%)肿瘤位于乙状结肠或乙-直交界系膜,3例(25.0%)位于右半结肠系膜,横结肠系膜2例(16.7%),降结肠系膜1例(8.3%).高分化脂肪肉瘤4例(33.3%),粘液性脂肪肉瘤3例(25.0%),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8.3%),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8.3%),1例多原发脂肪肉瘤具有两种不同病理类型,未描述病理类型的2例.术后9例患者有随访资料,中位随访17.5月,3例复发(33.3%),其中2例为黏液性脂肪肉瘤.结论乙状结肠系膜多形性脂肪肉瘤罕见,预后不良.外科完整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肿瘤体积和是否达到安全切缘的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特定年龄组高危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方法 自2013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本院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40~75岁常住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初筛4016人,初筛应答率为50.1%,问卷调查者为3014人(75.05%),FOBT为1002人(24.95%),筛查结果阳性人数为702人,初筛阳性率17.48%.肠镜筛查顺应率为50.7%(356/702),肠镜病变总检出率为31.46%(112/356),结直肠癌检出率为1.69% (6/356),其中乙状结肠癌2例(0.56%),乙状结肠早期癌2例(0.56%),直肠早期癌2例(0.56%),结直肠息肉88例(24.72%),其中76例(21.35%)为1级~3级腺瘤性息肉,12例(3.37%)为炎性息肉.结直肠炎15例(4.21%),结直肠黑变病3例(0.84%).结论 大肠癌筛查可以有效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小肠及大肠平滑肌肉瘤 (附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恶性肿瘤少见,平滑肌肉瘤更为罕见。本院自1959年至1990年,经病理证实共收治48例,现结合具体病例,就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年龄、性别及发病率:本组48例年龄分布20~66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男27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3:1。高发年龄为40~70岁,以40—50岁最为多见(22/48,46%),同期收治小肠恶性肿瘤184例,平滑肌肉瘤占17%。收治直结肠恶性肿瘤4898例,平滑肌肉瘤占0.3%。二、临床表现:以出血,腹痛及腹部包块三大症状为主,分别占75%,63%,63%。小肠平滑肌肉瘤以腹部包块最多见占74%,结直肠平滑肌肉瘤以出血最多见占94%,具体见表1。  相似文献   

5.
直肠平滑肌肉瘤(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我院1964年至1984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直肠平滑肌肉瘤6例,占本院同期直肠恶性肿瘤的0.77%,高于国外文献报告。本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26~74岁,平均48.6岁。主要临床症状是扪及包块(6/6),肛门区域痛(5/6),直肠出血(4/6)和便秘(4/6)组织学诊断标准为瘤细胞明显异形。瘤细胞多形性及瘤巨细胞;最主要的是核分裂象(1/10PHF)以上。随访结果表明肿瘤直径较大,瘤细胞分化低及核分裂象多预后差。本文对直肠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因素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平滑肌(肉)瘤较少见,术前仅凭影像学资料很难做出正确诊断。因其生物学行为、预后均与结直肠癌有明显不同,为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3年12月收治的20例结直肠平滑肌(肉)瘤,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1983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结直肠肿瘤患者1 551例,其中结直肠平滑肌(肉)瘤20例,占1.3%,其中肉瘤16例,位于直肠9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4例平滑肌瘤均位于直肠。13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男女比例为1.86:1.。平均年龄为50.4岁(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5例侵及前列腺的结直肠腺癌.方法 收集5例侵及前列腺的结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其中2例最初经针刺活检诊断,其它3例经尿道切除病检诊断.结果 诊断时结直肠的分期是:PT1(1例)、PT2(1例)、PT3(1例)、PT4(2例).1例因结直肠癌切除的吻合口处肿瘤复发侵及前列腺,多数肿瘤为典型的中等分化,偶为灶性分化差的腺癌.结论 前列腺癌和侵及前列腺的结直肠腺癌鉴别的关键在于二者对治疗和预后的估价.  相似文献   

8.
吕洋  刘博  李秀娟  王哲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8):1363-1366
  目的  研究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0(kallikrein 10, KLK10)和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family-3, ITF/TFF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作用关系, 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7例结直肠腺癌、21例结直肠腺瘤及1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KLK10和TFF3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KLK10和TFF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结果  KLK10和TFF3在结直肠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和70.2%(40/57), 在结直肠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8.1%(8/21)和47.6%(10/21), 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7.3%(3/11)和90.9%(10/11)。KLK10和TFF3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 < 0.0.05)。KLK10和TFF3的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均 < 0.0.05)。KLK10和TFF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7, P < 0.001)。TFF3在KLK10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KLK10阴性组中的表达。  结论  KLK10和TFF3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淋巴肉瘤性白血病由 Sternherg 在1905年首先描述,他发现某些淋巴肉瘤患者同时伴有白血病血像,故称淋巴肉瘤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具有白血病血像和骨髓像者较少见,并发脑组织广泛浸润者更非常见。本院曾收治5例报告如下。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10~36岁,其中1例因发现直肠肿块、3例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均经活检确诊为淋巴肉瘤。起病不到两周,以上患者先后出现进行性贫血、出血等症状。根据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改变和活体组织病检等全面分析,确诊为淋巴肉瘤性白血病。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10.
Bcl-2、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中Bcl-2 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42例结直肠腺癌、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Bcl-2和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cl-2、Caspase-3在正常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Caspase-3与大肠癌分级有关(P<0.05),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腺癌组织中Bcl-2和Caspase-3 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大肠癌及腺癌进行Bcl-2和Caspase-3基因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癌浸润转移等的关系.结果:Galectin-3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3%(41/60).在结直肠腺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无浆膜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及TNM Ⅰ+Ⅱ期(P<0.05),不同分化肿瘤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alectin-3蛋白的高表达与结直肠腺癌高侵袭能力、淋巴结转移等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潜在预测大肠癌浸润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原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6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发结直肠癌(单发癌组)561例(94.1%),多原结直肠癌(多原癌组)35例(5.9%),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采用胃肠生活质量量表(GIQLI)评价手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35例患者共有病灶81个,并发腺瘤样息肉12枚,癌变率33.3%。多原癌组中腺瘤癌变比例较大,单发癌组以直肠部位居多。术后1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GIQLI的总分明显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P<0.05),自觉症状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多原结直肠癌易伴发息肉病恶变,且以直肠部位居多,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应加强随访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79年以来对直肠中段恶性肿瘤采用在根治的前提下、保留内外括约肌与自然肛门。对直肠肿瘤经腹切除,乙状结肠经肛管拖出一期吻合术治疗80例。近期疗效尚好,无手术死亡。本组直肠癌64例,直肠平滑肌肉瘤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6例,直肠乳头状瘤恶变3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癌变4例,直肠巨大腺瘤癌变1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在血吸虫病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并切除,病理诊断中有血吸虫卵沉积的95例患者结直肠病变组织样本(癌、息肉、瘤),分为血吸虫组、无血吸虫组、血吸虫息肉组和无血吸虫息肉组。观察样本的病理特点并比较有无血吸虫结直肠病组织样本间的病理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LDH1(ALDH1A1和ALDH1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技术结合CCK-8检测法分析ALDH1对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HCT116)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qRTPCR方法分析ALDH1在有无血吸虫病结直肠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血吸虫相关性结直肠病主要以慢性炎症伴息肉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其中血吸虫并发的息肉以无蒂息肉为主,小于1cm的息肉占绝大部分,且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感染血吸虫的患者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ALDH1A1和ALDH1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表现出下调表达和较多的上调表达(P <0. 01),但ALDH1A1的差异倍数并不明显。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中敲除ALDH1A1后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发现,ALDH1A1基因的下调表达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 <0. 05)。qRT-PCR分析结果发现,与无血吸虫息肉组相比,ALDH1基因在有血吸虫息肉组中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血吸虫相关性结直肠病主要以慢性炎症伴息肉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血吸虫并发息肉以无蒂息肉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ALDH1A1和ALDH1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下调和上调表达。ALDH1A1基因下调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改进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29例子宫肉瘤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平滑肌肉瘤14例(48.28%),内膜间质肉瘤11例(32.93%),恶性苗勒管混合瘤3例(10.34%),淋巴肉瘤1例。Ⅰ期22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1例、未确定分期1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确诊率为34.48%。治疗以手术为主,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10例。术后24例(82.76%)加用了化疗,3例(10.34%)加用了放疗。总的2年生存率为79.31%,5年生存率为48.28%,死亡2例。结论子宫肉瘤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力争术前或术中确诊,作较广泛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以减少复发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半乳糖氧化酶试验检测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乳糖氧化酶-雪夫液方法检测35例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切片中的β-D-GalGalNAc,94.28n/o阳性。制成试纸检测924例肛检粘液涂片。3.14%阳性。12例结直肠癌及5例癌前病变(腺瘤3,异型增生2)呈阳性,敏感性为91.14%(17/18),阳性预检值58.62%(17/29)。有结直肠症状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少见,本文报告3例,其中2例为脾脏淋巴肉瘤,1例为脾脏网状细胞肉瘤。文献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脾脏肿大为首发症状者约占1%。其中,一部分为原发性的脾淋巴瘤。本文结合文献,对本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肉瘤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列腺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前列腺肉瘤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直肠指检:前列腺巨大,质软.PSA检查正常.病理: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未分化间叶源性肿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3例给予手术及放、化疗,3例自动出院.结论:前列腺肉瘤的治疗包括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前列腺肉瘤病程发展极快,预后不良.前列腺淋巴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散发性结直肠腺癌APC、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PC、β-catenin在散发性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癌、33例结直肠腺瘤组织标本中APC、β-catenin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APC基因蛋白产物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3.6%)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86.7%)和结直肠腺瘤组织(7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阳性表达率(69.7%、81.8%)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癌中APC的表达与β-catenin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0.514,P<0.05。结论APC、β-catenin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散发性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细胞核聚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PC蛋白产物功能的失活。β-catenin细胞核异位表达是散发性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23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术式选择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荟萃分析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方法: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检索词,电脑检索2000~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男137例(59.3%),女94例(40.7%),男:女=1.46:1。有明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占51.2%,平均发病年龄27.8岁,腺瘤癌变率为47.5%,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35.9岁。术式选择全结肠直肠切除+末端回肠腹壁造口术(TPA)60例(26.0%),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RA)63例(27.3%),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IAA)12例(5.2%),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8.2%),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22例(9.5%),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47例(20.3%),部分结肠或直肠切除术8例(3.5%)。结论:FAP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生于结直肠的遗传性疾病,但文献报道不多,病例数较少;腺瘤发病早,癌变比率高;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诊断主要靠下消化道造影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式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良性者预后较好,已癌变者预后也较原发结直肠癌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