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骨骼的生长在整个青年阶段都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然而一旦人到中年,骨量会慢慢下降,骨质开始流失,女性在更年期后这个过程会更快些。减缓这个过程的办法还是有的——通过适当的高钙饮食,可以获得良好的骨峰值,增强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殷浩 《家庭医学》2007,(13):8-8
大部分人都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因为人上了年纪后机体骨质流失所致的一种疾病,年轻人不用理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人体的骨量有关,而老年人骨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年轻时的峰值骨量和此后的骨丢失率。人在青年时期代谢旺盛,骨质合成大于消耗,30~35岁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  相似文献   

3.
<正>青春期是骨骼发育和矿物化的关键时期,年龄12~18岁的青春期女性全身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增加50%以上,所以青春期对骨骼的生长和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Lu等1994年证实围初潮期骨矿物质密度每年增长2~10%,20~22岁达到骨密度峰值,如果青春期骨矿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人都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因为人上了年纪后机体骨质流失所致的一种疾病,年轻人不用理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人体的骨量有关,而老年人骨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年轻时的峰值骨量和此后的骨丢失率。人在青年时期代谢旺盛,骨质合成大于消耗,30~35岁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年缓慢平稳下降。男性中年以后每年骨丢失率大约为  相似文献   

5.
刘京 《长寿》2006,(3):27-27
骨骼的生成和发育自胚胎时开始,在30岁时达到颠峰,此后骨质就以每年l%-3%的速度流失,不知不觉中骨质疏松就形成了。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盐(约占2/3)和胶原蛋白(约占1/3),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就必须补充流失的骨骼成分。  相似文献   

6.
《现代养生》2012,(4):64-65
胶原蛋白给钙"安家"胶原蛋白好像人体钢筋,则钙就像混凝土,没有钢筋定型、支架,混凝土则散乱不成形,发挥不了承重的作用。人体骨骼是由骨质组成的,而骨质又是由骨基质和骨矿物质构成的,骨基质  相似文献   

7.
坚硬的骨骼是有生命的.骨骼通过成骨细胞的新骨形成和破骨细胞把旧骨分解吸收,而进行着新陈代谢.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新骨形成和旧骨分解的速度不同,骨量也不相同,因而骨的强度也不同. 人体在儿童期、青少年期新骨形成超过旧骨的分解吸收,骨量迅速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骨量达到一生中最高值,称为骨量峰值,这时的骨骼是最强壮的.30~40岁时骨吸收和骨形成达到平衡,骨量维持在这一最高水平.女性自40岁开始骨量丢失.绝经的头十年由于雌激素的减少有一个骨量快速丢失期.以后随年龄增加,骨量丢失减少.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但是长寿要健康,尤其是到了80岁以后,生活自理的程度、判断理解的能力逐日下降,高年龄老人的骨质疏松症应该引起充分的注意。骨骼是人躯体的重要结构,尤其是背脊梁骨象一座大楼的顶梁柱,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与骨量会丢失,什么是骨的质量呢?骨骼里面有上千上万的一根根小梁,如果这些小梁骨的容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儿童营养与骨骼发育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荫士安 《卫生研究》2004,33(6):768-770
人的骨骼成熟经过了婴儿、儿童、青少年期和青壮年的很长时间 ,最终取得了峰值骨量。近年来 ,大多数关于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焦点已经开始转移 ,重点研究影响生长发育期使骨峰值达到最大化的决定因素和骨质疏松发生的预防方面。本文综述了影响峰值骨量的因素、钙营养状况与儿童骨骼发育、饮奶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运动最关键人的骨质密度有个峰值概念,就是说人从出生到老,骨矿的含量是不断变化的,由少到多、然后由多逐渐减少的过程,骨量最多的时候就成为骨的峰值,峰值出现大约在35岁左右,40岁后骨量就开始减少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可见提高峰值或者减缓骨质减少的速度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西城区490名在职妇女骨量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市西城区在职妇女骨量分布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Achilles Express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北京市西城区490名在职妇女跟骨的骨量进行检查,按年龄分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北京市西城区在职妇女的骨量在30~40岁间达到峰值,41岁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骨量与年龄间呈负相关性(r=-2.06,P<0.05);②51~60岁组妇女的骨量减少率为8.7%,骨质疏松发病率为2.17%;61岁以上组妇女骨量减少率为42.86%,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7.14%;骨量减少从51岁年龄组开始增加的占8.7%,骨质疏松症从61岁年龄组开始增加的占42.86%.结论 骨量分布与年龄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在职妇女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骨量的检测为评估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缺钙,人们立即会想到儿童缺钙所引起的发育迟缓或佝偻病,却往往忽视老年人的缺钙问题,误认为人到老年,活动减少,对钙的需求量比少年儿童要少得多。 钙元素在人体的相对平衡对生命举足轻重。医学实践证实,人在20岁以后,骨骼基本停止生长,摄钙能力下降,造成钙质入不敷出。每天都会有骨骼上被溶解的骨质去补充血钙,每年消耗的骨骼量占人体骨总量的1%。到50岁时,骨总量可减少30%,开始感到背痛、身材变短。随着年龄的再增长,骨总量损失越来越多,骨质疏松日趋严重而出现弯腰驼背,各种脊椎畸形,甚至骨折等。同时由于溶骨造成血钙及软组织钙量增加而导致动脉硬化、高血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的身体架构,就像房屋要由四梁八柱支撑一样,也是由206块骨头连接并支撑着。一旦骨质发生疏松,身体就会像豆腐渣工程一样,因无法承受相应的重量,容易出现骨折等种种问题。而我们的骨骼还是一个活的组织,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的,不断有旧的骨质被吸收,由新形成的骨质所代替。这就比如,一部分人在努力造房,而另一部分人在用劲拆房。正常情况下,这一切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人体如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以低骨密度为特征,导致骨强度降低),就是骨骼的"拆房子"速度超过了"建房子"速度。但这种变化是隐蔽的、长期的,外表的状况一般没有明显变  相似文献   

14.
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钙营养监测对一些骨代谢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治非常重要 ,所以选择一个简单易行、灵敏可靠的钙检测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血钙能直接反映人体血内的钙营养状况 ,但它受很多调节机制的保护 ,因而相当稳定 ,当人体早期缺钙或缺钙不严重时 ,都不能表现在血钙的变化上。骨骼X线拍片是检测骨骼钙的另一种方法 ,但只有在骨矿物 (主要是钙 )下降 30 %~ 50 %时 ,才能在X片上反映出骨密度的变化 ;骨密度检测技术自 60年代发展以来 ,被认为是一项方便、敏感、准确可靠的骨矿物测量指标 ,它是通过骨矿物仪直接测量骨矿物含量。骨骼中钙是构成骨矿物的…  相似文献   

15.
董纪元 《现代养生》2014,(22):19-19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但骨质疏松的毛病并不是老了才会出现。研究表明,人的骨组织从35岁左右就开始衰老,出现骨钙流失、骨质增生等一系列问题。人骨量的积累始于幼年时期,90%的骨量形成于20岁之前,25~35岁骨量达到峰值,40岁左右开始逐渐流失。男性一般在60岁左右骨量流失加速,女性平均绝经年龄约为50岁,  相似文献   

16.
刘倩 《中老年保健》2011,(12):49-49
骨质疏松症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的危害1.潜伏期人过35岁,骨量丢失开始,骨密度下降,骨骼开始退化,有轻微的腰酸、背胀、乏力感。2.警示期人到45岁以后,骨量丢失达15%左右,胶原蛋白缺乏达20%以上,这时会发生颈肩痛、腰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骨量的生理变化规律,叙述骨骼正常生长的不同时期和影响人体骨密度有关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介绍骨密度测量的常用方法,以及定量超声测定法的优缺点。研究骨生长、检测骨密度、提高骨强度是儿童保健的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马辉 《健康向导》2016,(5):24-26
正健康人在青年时期骨质合成大于消耗,体内骨量在不断累积上升,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年缓慢平稳下降,但男女有所不同,男性中年以后每年骨量丢失率大约为1%,而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衰退,每年骨量丢失率明显上升,一般为2%~4%。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也在下降,因此老了光补钙预防骨质疏松是收效甚微的。先天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发病机制一直还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内分泌改变、钙摄人不足、缺乏锻炼和遗传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但是临床中发现仅仅靠补充雌激素和补钙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发生还与黄体酮和多种营养素有着密切关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点是骨强度降低,骨强度取决于骨质量和骨密度(骨量)两个因素。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和防止骨量的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两大关键。骨峰值为一生中最高的骨密度值,一般在25至40岁年龄段达到,它由遗传(70%~80%)和环境(20%~30%)两大因素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