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新心俞"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按照常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新心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经典心俞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悸症状改善情况变化。结果:观察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后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及心悸症状即时缓解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新心俞"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较针刺经典心俞穴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心率、心悸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滋阴养血清火方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滋阴养血清火方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9.5%,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0.4%,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7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更为明显(P0.05);2组心电图ST段降低程度、平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2组在ST段降低程度、持续时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滋阴养血清火方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能明显改善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动态心电图表现,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悸宁方治疗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自拟心悸宁方,每次200ml,每日2次。两组均28天为1个疗程。对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控制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悸宁方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通脉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化痰通脉方,3个月后分别比较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分值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胸痛、胸闷、心悸、倦怠乏力、肢体困重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化痰通脉汤能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同时改善中医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吕海涛  罗翌 《新中医》2015,47(7):236-238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腹针组加用腹针退热,观察组采用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片口服退热,观察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治疗前后10种症状评分比较,除汗出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起始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退热时间比较,腹针组退热时间较长作用缓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体温下降幅度基本相当,除45 min时体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综合疗效确切,且具有高效、快捷、安全、无痛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颈局部选穴电针治疗;实验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腹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田中靖久症状量化情况以及Mc Gill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 Gill评分均差异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 Gil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腹针治疗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联合硝酸甘油含服治疗冠心病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冠心病急性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硝酸甘油片常规剂量和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取膻中、内关、郄门行穴位按压。观察两组症状评分、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率及血压,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6,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6,P<0.05)。治疗后,两组胸痛、胸闷、心悸及气短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时间短、心率平稳及收缩压波动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时予穴位按压,不仅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还能迅速缓解症状,且对心率和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气虚痰浊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气虚痰浊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单纯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冠心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症状体征积分、心率、PR间期、矫正QT(QTc)间期及血栓素B_2(TXB_2)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及寐差积分,心率,QTc间期及TXB_2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PR间期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气虚痰浊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指标,调节TXB_2水平,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王志永  王雪艳  杜清茂 《河北中医》2012,34(6):823-824,953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予西医常规加用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3例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胸闷、胸痛、心悸、心律失常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水平和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9.37%,对照组总有效率41.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胸闷、胸痛、心悸、心律失常症状,CK-MB、AST、LDH含量水平及LVEF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魏酸钠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增强心脏功能,降低CK-MB、AST、LDH含量,改善胸闷、胸痛、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日本骨伤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的测定结果,评价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星期后JOA下腰痛评分及治疗前和治疗3星期后WHOQOL-BREF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2、3星期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3星期后WHOQOL-BREF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星期后WHOQOL-BREF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胃俞募穴和非经穴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胃俞募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非经穴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时间、临床症状评分、胃泌素浓度及胃动素浓度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胃排空时间有效率为40.0%,对照组为2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反胃、干呕、恶心呕吐、饱腹感、易饱、餐后饱胀、纳差、腹胀及胃腹部明显增大)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恶心呕吐、饱腹感、易饱、餐后饱胀、纳差及腹胀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泌素、胃动素浓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浓度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80.0%,两组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胃俞募穴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阴阳调衡透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行走功能重建的调节作用。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阴阳调衡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两项量表评分及步态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步态分析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肢步长、患肢步速、患肢步频、预承重期时限、摆动期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可有效缓解中风后痉挛瘫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增高,调节髋膝踝关节活动度,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陕西头针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4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陕西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陕西头针对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情绪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F波(F-wave)检测,观察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波潜伏期和时程。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及平均时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及平均时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头针配合面肌训练可缩短顽固性面瘫患者F波潜伏期,延长F波时程,促进运动神经纤维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镇痛疗效。方法将14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镇痛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VAS计分及VAS加权值。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组内VAS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计分及治疗前后VAS计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止痛效果佳,镇痛疗效优于口服镇痛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法可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配合心理干预与常规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该病的较佳疗法。方法将68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CL-90各项症状评分及THI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CL-90各项症状评分THI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配合心理干预是一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Weber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Weber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NHISS量表、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量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欧洲卒中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于改善Weber综合征患者的动眼神经及肢体功能在早期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PICCO监测技术评估针刺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HR、MAP、CI、SI、LCWI参数的变化及血浆NT-pro-BNP水平、APACHE-II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血浆NT-pro-BNP水平及APACHE-Ⅱ平均分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CI、SI、LCWI参数及血浆NT-pro-BNP水平、APACHE-II平均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NT-pro-BNP水平,降低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