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改建后一起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败血症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年6月24日-7月15日医院新生儿病房白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败血症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医务人员手、病室环境及物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7例败血症患儿中4例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脐静脉置管,4例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7例双份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且药敏谱相同;环境卫生学采样,包括空气、工作人员手、物表等进行检测,合格率为54.55%,采取防控措施后再次采样检测,合格率为92.50%;2016年7月15日以后未再出现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此次暴发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此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考虑新生儿病房改建后,消毒灭菌的呼吸机管路存放不当,通过医务人员置管操作传播;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5-2016年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的感染、分布及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对2015-2016年哨点医院提供的感染性腹泻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其致病型别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结果 359份腹泻标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1份,检出率8.64%,其中EAEC 15份,检出率4.18%,EPEC 13份,检出率3.62%,ETEC 3份,检出率0.84%,未检出EIEC及EHEC。15株EAEC中,携带astA基因8株,携带aggR+pic基因6株,携带astA+aggR+pic基因1株。13株EPEC均携带eae基因,3株ETEC均携带estI基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2015年主要以EPEC为主,2016年主要以EAEC为主。结论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以EAEC和EPEC两个型别为主,携带的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显示其致病力和侵袭力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医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医院2006年1月-2011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21例败血症确诊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败血症,并根据发生感染的地点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及医院感染。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3株占60.33%,革兰阳性菌44株占36.36%,真菌4株占3.31%,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链球菌属与败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与医院感染败血症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5.79%、16.67%;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均耐药。结论早发型及晚发性败血症、社区获得性及医院感染败血症病原谱不同,均有多药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4.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可导致人、动物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脓毒症或脑膜炎症等。主要分为5类,即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了解平罗县感染性腹泻样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2011年4—12月对平罗县3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采样样品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为今后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广东省某地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剩余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进行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邻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属等检测,对分离到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采用PCR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肠集聚性粘附大肠埃希氏菌(EAEC)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6份样本经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其中6份样品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9.09%(6/66);对检出样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PCR检测,分离EAEC毒力基因阳性30株以及产气荚膜梭菌3株,其余病原体均未检出。PFGE分析显示30株EAEC菌种间相似性<70%,不具有同源性。结论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需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症状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规范采样方法以提高实验室的检出率,真正发挥实验室检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最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28日龄和2013年的20~60岁人群(P< 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最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 0.01);未监测到EHEC O157 : H7,但确认2例EHEC O26 : 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 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感染现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因院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该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0名的资料,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将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1,普通大肠埃希菌株感染(除外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感染)作为病例组2,无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3。比较病例组1、2、3组感染相关因素和经济成本。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26例,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感染12例。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患者床位费、诊疗费、检查费、治疗费、化验费、护理费、药物费和其他费用病例组1>病例组2>病例组3;其中药物费的差值最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会导致患者直接经济损失增加,医院应重点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控、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参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标准》。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岁,入住ICU时间均>10 d,原发基础疾病重;在74份物体表面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种细菌,合格率为94.59%;23份医护人员手卫生标本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日沟维肠杆菌,菌落计数未超标,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在ICU有上升的趋势,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以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和耐药性,探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的监控措施.方法 对2010年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株数以及耐药性,并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结果 全年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87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菌株构成比为31.2%;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全院未发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暴发和流行.结论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数较多,耐药率较高,应该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预防和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菌的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检出大肠埃希菌病例848例,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848例检出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病例,其中527例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感染率为6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尿管插管、抗菌药物联用、年龄及住院天数是其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趋势χ~2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风险高。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该菌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河南省致泻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分型的基线数据,分析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周口、睢县4个地区的多家医疗机构设立监测哨点,收集可疑致泻大肠菌感染样本,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分型,并对致泻大肠菌分型结果和病例个人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河南省共检测可疑致泻大肠埃希菌病例样本数1 934例,检出致泻大肠菌阳性样本为139例,检出率为7.19%。其中EPEC检出率最高为67例(3.46%),之后依次为EAEC 56例(2.90%)、ETEC 9例(0.47%)、EHEC 7例(0.36%)、EIEC未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高峰在4-5月,1-2岁组腹泻患者的检出率最高(10.81%)。结论 EAEH和EPEC是河南主要的致泻大肠菌型,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快速鉴别粪便标本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淮安市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5年淮安市各哨点医院和社区医院腹泻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多重PCR筛查和生化试验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检测出菌株的进一步做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在549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为7.10%。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8株(46.15%)检出最高,其余依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8株(20.51%)、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7株(17.95%)、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5株(12.82%)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1株(2.56%)。药敏结果显示,39株致泻大肠埃希菌中1种以上耐药菌27株,占41.25%;最高耐药达到9耐,其中四环素和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53.84%、51.28%。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显示,39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的带型,且带型有密切的亲缘关系。EAEC单独聚类,除zx14352和zx14395外,其他带型的相似度都超过50%。结论淮安市2014—2015年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主要以EAEC为主。菌株耐药性强,多重耐药谱广。菌株的基因型呈多态性分布,有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腹泻患者和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携带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情况,为由此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85例腹泻患者和1 404例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可疑菌株分离,再用多重PCR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结果在1 889份样本中,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菌361株,总阳性率为19.1%。其中腹泻患者阳性60例,阳性率为12.4%,EPEC最多,占18.3%,其次为EAEC,占16.7%。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阳性301例,阳性率为21.4%,EPEC最多,占17.9%,其次为EAEC,占14.6%。非典型EPEC在腹泻样本和从业人员两类样品中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96.3%,且在此两类样品中EPEC中同时有ast A~+分别占9.1%和29.6%,而在ETEC中均存在ast A~+。uid A~+丢失率在EPEC、EAEC中分别为1.5%、3.7%。结论 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在两类样本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AEC为主。四川地区由DEC引起的腹泻及食品加工从业人员DEC携带率均较高,应加大监测和监管以促进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方法:2012年4月19日至2016年9月19日期间收集2500份化验标本为实验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500株大肠埃希菌感染,同时对其实施细菌鉴定和分离,最后分析各年份的产ESBLS菌株率和大肠埃希菌构成情况.结果:从大肠埃希菌构成情况角度分析,1.0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引流液,1.4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胸腹水,4.4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胆汁,6.4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分泌物,13.2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脓液,12.4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血液,28.0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痰液,31.2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尿液,2.00%的大肠埃希菌来源于其他液体;从产ESBLS菌株率角度分析,2012产ESBLS菌株率为46.66%,2013产ESBLS菌株率为56.32%,2014产ESBLS菌株率为57.54%,2015产ESBLS菌株率为56.63%,2016产ESBLS菌株率为62.18%.结论:大肠埃希菌存在较为严重的耐药情况,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应加强病原菌分布检测和耐药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在妇幼保健机构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变迁,为感染控制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08年1月-2014年6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84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类统计,对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典型感染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大肠埃希菌标本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咽拭子和血液,分别占52.9%、25.7%和3.4%;临床科室中以产科送检标本量最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并与标本量呈正相关,耐药性方面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耐药菌株检出率最高;2例产褥期败血症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也相对较高。结论产科和新生儿科大肠埃希菌感染比例最高,且新生儿科多药耐药菌检出率较高,产褥期败血症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也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这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子分型以及耐药性情况,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泰州市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多重PCR鉴定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0株,其中EPEC 20株(占9.30%),EAEC 5株(占2.33%),ETEC 5株(占2.33%);PFGE结果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PFGE带型种类多,各亲缘关系较近,但无100%的同源菌,同时PFGE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粪便中有2种不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情况存在;药敏试验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性最高,3耐以及以上占63.33%。结论 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普遍存在,并以EPEC、EAEC、ETEC感染为主,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基因型呈多态分布,且具有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检出情况、主要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21年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和市场采集的食品标本进行分离,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并对其中104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病例源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检出率最高为60.66%,食品源中也是EAEC检出率最高,为92.86%。DEC引起的发病人群以20岁~39岁年龄组最高,发病高峰在6月—8月。耐药率最高依次为氨苄西林(63.46%)、四环素(62.50%)、萘啶酸(57.69%)。经Xba I酶切后,对EAEC和ETEC进行分别聚类,EAEC相似度为41.7%~100.0%,ETEC相似度为40.7%~100.0%。结论 2021年湖州市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AEC为主,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建立本地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为DEC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月9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查找可疑餐次、可疑食品,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及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81名病例,罹患率12.64%。病例对照研究显示,9月8日午餐为可疑暴露餐次,对9月8日午餐菜品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用红烧双圆(OR=11.07)、肉丝杏鲍菇土豆丝(OR=3.38)增加发病风险,分层分析显示,单独食用红烧双圆(OR=15.63)为发病危险因素。9份病例粪便样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其中合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阳性4份,合并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阳性1份。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监管,规范卫生操作和消毒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腹泻病例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2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共收集1 214件样本,阳性110件,检出率为9.06%,检出前三位的是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和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度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84,P<0.001),新冠疫情期间DEC检出率明显下降。DEC主要发生在夏季(χ2=19.796,P<0.001),以本市患者为主(χ2=10.709,P=0.001),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腹泻患者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的常见类型及耐药性,为制定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7-11月442例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针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非典型EPEC(ATEC)、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凝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6种类型DEC共11对致病基因(escV、bfpB、stx1、stx2、elt、estIa、estIb、invE、astA、aggR、pic)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多重PCR测定;应用微量稀释法检测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42例门诊腹泻患者中130例分离到DEC,占29.4%,其中10例同时分离到两种致病菌,6例分离到同一种致病菌包括两种基因型;共分离到147株DEC,包括EAEC100株占68.0%、ETEC7株占4.8%、ATEC9株占6.1%、EIEC和STEC各1株,未分型29株占19.7%。结论社区DEC以EAEC最为常见,且出现ATEC感染;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因致病性不同而异,临床治疗需考虑DEC类型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