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脂肪抑制成像技术(STIR)在诊断肌肉软组织内血管瘤的作用。方法:选择了经临床手术病理或血管造影证实的127例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选病例均作了MRI常规T1和T2加权像、脂肪抑制成像STIR检查,其中20例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37例作过水脂分离成像WFS检查,25例做过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找出脂肪抑制成像对软组织内血管瘤的诊断优势。结果:软组织内血管瘤在MRI的表现上具有特征性,脂肪抑制成像(STIR)与常规T1和T2加权像对血管瘤的发现率分别为99.21%、79.53%和88.19%,前者与后两者在血管瘤发现率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脂肪抑制成像对肿瘤的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论:MRI对软组织内血管瘤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和CT,脂肪抑制成像(STIR)在软组织内血管性病变的检查中应作为常规序列,扫描参数的选择应合适,特别是T1(反转时间)对于脂肪抑制的效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软组织血管瘤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先行MRI平扫,其中20例平扫后加增强扫描,23例有X线平片检查,10例有CT检查。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0例,MRI呈团块状或不规则形;蔓状血管瘤5例,血管迂曲扩张和肌肉萎缩是其特征性MRI表现;毛细血管瘤3例,MRI呈大块状;混合型2例。TIWI血管瘤与肌肉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结论软组织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3.
MRI对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对临床治疗的帮助,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了解MRI对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发生于软组织的蔓状血管瘤的资料。结果:软组织的蔓状血管瘤MRI平扫病变边界欠清,T1WI多呈等信号、低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信号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部分信号高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表现为局限性肿块时周围可见迂曲粗大的血管影或网格状血管影,表现为弥漫性病变时则侵及周围肌肉,骨骼或其他器官,附近皮下软组织呈不同程度增厚。结论:软组织蔓状血管瘤在MRI上有一定特征性,MRI能对大多数软组织蔓状血管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四肢深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肢深部肌肉内血管瘤的MKI表现。结果10例MRI检查均可见肌肉内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为主,其中4例可见肿块内流空血管影;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6例:10例注射Gd—DTPA后扫描肿块均呈明显强化。结论MRI能够详细显示四肢肌问血管瘤病灶的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对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闵祥强 《实用医技》2008,15(2):157-161
目的:探讨MRI脂肪抑制成像技术(STIR)在诊断肌肉软组织内血管瘤的作用。方法:选择了经临床手术病理或血管造影证实的127例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选病例均作了MR/常规T1和T2加权像、脂肪抑制成像STIR检查,其中20例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37例作过水脂分离成像WFS检查,25例做过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找出脂肪抑制成像对软组织内血管瘤的诊断优势。结果:软组织内血管瘤在MRI的表现上具有特征性,脂肪抑制成像(STIR)与常规T1和T2加权像对血管瘤的发现率分别为99.21%、79.53%和88.19%,前者与后两者在血管瘤发现率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脂肪抑制成像对肿瘤的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论:MRI对软组织内血管瘤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和CT,脂肪抑制成像(STIR)在软组织内血管性病变的检查中应作为常规序列,扫描参数的选择应合适,特别是T1(反转时间)对于脂肪抑制的效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收集有完整MRI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血管瘤18例,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及信号特征。结果18例中,海绵状血管瘤8例,肿瘤直径1.0~4.0cm,边界清,多呈均匀性高信号,瘤周有低信号环.肌间血管瘤5例,形态不规则,T2WI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蔓状血管瘤3例,血管迂曲扩张和肌肉萎缩是其特征性MRI表现。静脉瘤2例,静脉粗大、壁厚,无供血动脉。结论四肢软组织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正性,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静脉型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四肢软组织静脉型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14例静脉型血管瘤中,病变位于皮下脂肪层4例,肌层6例,肌间隙1例,累及多层3例。形态呈不规则团块状或迂曲管状,边界在他WI/STIR均显示清晰。T1WI与肌肉相比呈等信号11例,等高混杂信号3例;T2WI/STIR呈高低混杂信号14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轻度强化2例。结论:MRI可明确四肢软组织静脉型血管瘤的诊断,并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形态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肿块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1例下肢软组织肿块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男44例,女27例,年龄36 ~ 78岁,平均56岁;病程:2周~21年;CT检查28例,MRI检查43例;重点回顾肿块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密度或信号强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结果]神经鞘瘤20例,腱鞘囊肿8例、滑膜囊肿8例,肌肉内血管瘤4例,脂肪瘤7例,脂肪肉瘤5例,血肿及血肿伴机化11例,粘液瘤3例、纤维瘤病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增生性肌炎1例;下肢软组织肿块的CT特点是低密度肿块为主,MRI表现各异.[结论]大多数下肢软组织肿块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及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15例小儿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下肢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12例在T1WI上为稍高信号,T2WI上均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边缘不光整,肌肉受侵蚀,骨骼少受侵蚀。结论:MRI可作为诊断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肌肉损伤外伤史常常隐匿,出现血肿后患者容易误当成肿瘤就诊。MRI具有独特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对诊断软组织病变有着实用和可靠的价值。笔者收集了我院临床怀疑肌肉血肿的9例患者的MRI资料,对MRI的影像特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CT和MRI对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软组织淋巴瘤的CT或MRI影像表现,其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影像诊断肌肉软组织淋巴瘤2例,误诊为肉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纤维瘤1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2例、略低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反转恢复序列均呈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MR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未行MR增强检查。CT平扫密度均匀,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软组织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肌肉间不同病理类型软组织血管瘤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肌肉间软组织血管瘤的MR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1例病变中,海绵状血管瘤10例,肿瘤呈高信号,瘤周见低信号环,最大者约13cm;肌肉间血管瘤占6例,MR以T2WI高信号内见不均匀混杂信号为主;蔓状血管瘤3例,主要由动静脉构成,T2WI见点状及条状信号流空影;静脉瘤2例,主要由静脉构成,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成树根样改变。结论肌肉间血管瘤其信号基本反映了组织学病理特征,依据其MR信号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能对大多数血管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下肢软组织锐器伤低场MRI表现。方法: 对临床证实的31例下肢软组织锐器伤患者的0.35T 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诊断肌腱、韧带损伤10例14个韧带(其中5个跟腱损伤,3个髌韧带损伤,股四头肌肌腱损伤2个,髂胫束损伤2个,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各1个),表现为肌腱韧带局部高信号4个、连续性中断10个,多伴邻近软组织肿胀;肌肉挫裂伤及血肿14例,表现为与锐器通道一致的皮下及肌肉水肿,肌肉筋膜撕裂,多伴肌间隙积液,伴血肿者表现为肌肉内团块状病变;皮下疏松组织间隙锐器刺伤7例,表现为与锐器通道一致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区域。结论: MRI是评价下肢软组织锐器伤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超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二雏表现为形态不整的低回声区并其内分隔样回声,部分其内另可见强回声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见其内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缓慢连续性,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加。结论彩超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肢和臀部肌肉内常见肿瘤的CT定性,定量,定位诊断。资料与方法:根据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软组织内肿瘤的CT表现,结合大体解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脂肪瘤,脂肪肉瘤,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癌,假性血管瘤,滑膜肉瘤,纤维瘤,韧带纤维肉瘤,均具有CT特征性。结论:认为CT对肌肉内肿瘤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软组织创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74例软组织创伤性病变患者,均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软组织创伤性病变类型,对比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软组织创伤性病变主要以腱鞘囊肿最为常见,占22.41%;其次为创伤性皮下浅囊滑膜滑囊炎,占14.94%;皮下软组织水肿占9.77%,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撕裂占7.47%。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检查对韧带撕裂、肌肉撕裂、肌腱撕裂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半月板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鉴别软组织创伤性病变的类型,诊断准确率与MRI相当,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23例软组织肿块的MRI表现,其中良性8例,恶性1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对部分良性肿块(如纤维瘤,腱鞘囊肿,脂肪瘤,血管瘤,血肿等)和个别恶性肿块,MRI可作为定性诊断;大部分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与肌肉相比表现为T1加权等或稍有高或稍低及低信号,T2加权显著高信号(高于皮下脂肪)。结果表明,部分软组织肿块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虽然大多数肿块MRI表现无特征性,但MRI对肿瘤分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Xie J  Ma Z  Luo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407-409
目的:探讨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0年11年间收治的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其中手术27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0例患者以病灶反复出血所致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MRI显示为以混杂信号或高信号为主,T1像特别是T2像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影,手术患儿预后良好,结论:MRI是目前诊断和随访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检查手段,手术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1例软组织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表现,复习近期国内外关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相关文献。结果左股骨下段肌肉旁结节性病变,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偏高信号,MR诊断血管瘤,术后病理证实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结论诊断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要综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