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SS)的CT和MRI表现及相关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S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结果四肢11例,躯干2例,颈部2例,纵隔1例。CT显示肿块密度大部分与肌肉密度相似或略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2例肿块内出现钙化,位于肿块的周边。MR检查示肿瘤软组织成分多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6例肿块在T2WI出现明显高信号、稍高信号和低信号的三重信号;4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见"铺路石"征;增强扫描,10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分隔不强化。光镜下见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双相分化为SS的特征性病理表现。结论 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淋巴瘤CT及MRI的影像特点。方法:10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子宫淋巴瘤CT、MRI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子宫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 CT表现为子宫肌层均匀增厚,未见确切肿块界限,增强可见中度较均匀一致的强化;MR表现为子宫黏膜层完整,子宫肌层均匀增厚,其中7例病例病变位于宫颈,3例宫颈及宫体均见受累, T1 WI为等信号, T2 WI以稍高信号为主,部分病灶内可见更长T2信号,增强病灶为中等度较均匀一致强化方式。结论:CT及MRI对诊断子宫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诊断价值,尤其是T2WI成像可获得较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腹盆部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 fibromatosis,D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盆部DF患者的CT、MRI资料和病理结果,其中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MR检查。结果 7例病变位于腹壁、2例位于腹腔内,4例位于盆部肌间隙跨坐骨大孔或闭孔向盆腔蔓延。CT表现:平扫7例为软组织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未见钙化、坏死,3例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肌肉相对比,T1WI上7例表现为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为均匀等信号,T2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7例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8例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其中长T1短T2信号区未见强化。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间胶原组织包绕,偶见核分裂。结论腹盆部DF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MRI优于CT,能更好的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深部脏器等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采用CT及MRI对5例病理学确诊的EMH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3例EMH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呈纵行波浪状软组织块影;1例病灶发生在纵隔两侧,邻近肋骨头膨大;1例EMH表现为胸壁内侧多发半圆形软组织块影。本组髓外造血灶MRI平扫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显示椎体呈栅栏样改变。MRI-T1WI可见脊椎信号弥漫性、均匀性减低。结论:EMH的CT和MRI的影像特征较明显,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9例,5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12例,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12例为B细胞源性,2例为T细胞源性。11例侵犯单一骨,3例侵犯多骨,共侵犯19处骨骼。其中骨盆8例次,椎体5例次,股骨4例次,颅骨2例次。行CT扫描的9例中,6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呈虫蚀样、筛孔样,2例呈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呈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出现骨膜反应。行MRI扫描的12例均可见骨髓侵犯,伴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骨髓腔侵犯更为清楚,可见病变区骨髓腔信号明显增高。结论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髓外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髓外硬膜外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转移瘤MRI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cobb综合征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序列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附件、椎体、椎管内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有迂回、流空血管影;淋巴瘤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有"围管"征;骨髓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骨肉瘤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MRI 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脊髓受压移位明显,分界清晰;恶性小圆细胞瘤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脊髓信号,病灶中心可见小囊状T1、T2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周围软组织改变、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可作为髓外硬膜外肿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 选取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术前2例行CT横断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单纯平扫.总结此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共7个病灶.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6个病灶位于近中线大脑深部,边界一般较清楚,CT检查呈略高密度,MRI检查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均匀强化,其中1例呈斑片状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8.
李建胜  高运英  傅晖 《当代医学》2010,16(12):16-18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的MRI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6例均表现为垂体腺增大,向鞍上突出;5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均呈环形强化,且环壁薄而均匀,部分环壁稍厚。结论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及增强呈环形强化是垂体脓肿的主要MR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倒。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0.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幕下小脑,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病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增强扫描肿瘤较均匀,显著强化。结论髓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9年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与3.0T MRI平扫,其中30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特征及两者关系。结果:35例患者MRI诊断符合率为85.71%(30/35),5例误诊为睾丸精原细胞瘤。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为T_1WI与T_2WI呈均匀略低信号,DWI呈均匀高信号。30例行MRI增强扫描,其中27例有轻度均匀强化,3例因坏死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病例诊断结果为35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2例,NK/T细胞淋巴瘤3例。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于睾丸实质内,使曲细精管破坏,其间部分纤维形成,间质内无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与MRI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仅呈现轻度强化基本一致。3例有灶性坏死,与病灶MRI信号欠均匀表现一致。结论:T_1WI与T_2WI呈均匀略低信号,DWI呈均匀高信号为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特征性表现。曲细精管破坏、其间部分纤维形成、间质内无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的病理特征与MRI增强扫描仅呈现轻度强化一致。典型MRI表现可为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资料齐全的颅内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和MR表现。结果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偏瘫、肢体麻痹、视觉障碍等。肿瘤常常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CT扫描大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均匀密度肿块,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多呈“类圆形”或“团块状”。所有病灶都有占住效应,水肿程度不一。结论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CT、MR扫描有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特点.结果 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6±5)岁,单发16例,多发2例.股骨5例次,腰椎4例次,髂骨、胸椎各3例次,颅骨、胫骨各2例次,骶椎、肱骨各1例次;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4例,溶骨型7例,硬化型1例,混合型5例,囊变型1例,明显骨膜反应3例,合并病理骨折5例,16例有明显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病变在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1)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上缺乏特征性表现,X线、CT及MRI综合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鉴别诊断.(2)全身症状轻,骨皮质破坏的范围相对小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MRI的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是其相对特征性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内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的MRI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8例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位于侧脑室旁深部白质,1例位于大脑脚,1例位于顶枕三角区皮层下;7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多位于深部脑白质及基底核团、丘脑、脑干。病灶信号较均匀,14例呈T1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及FLAIR稍高信号,1例有少许出血的T1WI、T2WI均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边缘不规整呈尖角样或缺口样,1例脑膜增厚。结论位于脑深部或脑表面的肿块,MRI呈“脑膜瘤样”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边缘呈尖角样或缺口样时要考虑到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周细胞瘤的CT和MR]检查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右小腿、颈椎、左上纵隔各1例,颅内4例.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无钙化;颅外病变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颅内病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占位像明显而水肿轻;肿瘤可见多发囊变区;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均显著强化,肿瘤内无明显血管流空现象.结论 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检查有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后病理证实的PHL8例,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同时进行了CT及MRI检查。分析PHL的CT及MRI表现。结果 PHL8例,其中单发7例,多发1例。CT表现: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表现:T1WI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DWI呈特征性的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1例出现不规则坏死;4例显示血管穿过病灶,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单发病例中1例呈肝段分布,误诊为脂肪肝,多发1例误诊为转移瘤。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结论 PHL呈乏血供肿瘤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内有血管穿过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即血管漂浮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CT和MR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PHL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PHL患者,均经病理穿刺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分析CT、MRI诊断PHL的准确率,对PHL影像图中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经CT共检出27例PHL,其中2例误诊为脂肪肝、1例误诊为肝内转移瘤,诊断准确性为90.00%,于CT平扫影像图中可见PHL病灶呈低密度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呈肝段分布,而在CT增强扫描中可见病灶出现轻度强化,病灶内部有血管穿过,血管无明显包绕、狭窄等受累情况。经MRI共检出29例PHL,有1例误诊为肝内转移瘤,诊断准确性为96.67%;在MRI图像中,T1WI序列扫描可见病变呈低信号,T2WI序列扫描可见病变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明显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MRI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而门脉期病灶出现轻中度强化。病理穿刺检查结果显示,30例PHL中,有2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其免疫组化结果为:CD3(散+)、CD10(-)、CD20(+)、CD43(散+)、CD79a(+)、CK(-)、Ki67(50%+)。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采用CT、MRI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诊断时可根据CT、MRI表现,并结合免疫组化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