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于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怀疑或确诊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CTA),使用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照。结果:本组患者所有CTA图像成像清晰,血管管壁钙化、管腔闭塞及狭窄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经DSA检查对照,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符合率为99.2%,下肢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8.4%。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对于临床诊断、随访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容积CT(VCT)成像技术在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观察病变血管显示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VCT血管重建成像均能清晰下肢动脉病血管不规则钙化、扭曲、囊袋样扩张、管壁僵硬、迂曲等,能清晰显示术后金属支架及人工血管全貌。VCT扫描时间为22s、25s、28s,扫描间隔时间3s,通过后处理软件,均能显示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使下肢动脉能完整显示,无任何骨骼干扰,完全符合临床诊断。结论64排128层螺旋V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为本次的观察组,选取50例同期无糖尿病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均显示良好,诊断总准确率为92.00%(41/50);观察组的下肢各动脉管径截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本院48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进行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显示病变。结果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穿透性溃疡形态、范围及并发的壁内血肿。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一种经济、无创、安全、准确地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对比,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等的影像表现,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敏感性94.5%、特异性98.8%、准确率97.9%。结论 16层螺旋CT在观察和测量下肢血管狭窄、闭塞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和64层螺旋 CT 在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时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疑似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 CT 及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检查(CTA),并最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将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5个级别,分别记录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对其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 DSA 诊断有108例患者共计232处狭窄,确诊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16层及64层 CTA 与 DSA 均有较好的相关性(K ﹥0.75),64层CTA 一致性较较16层 CTA 略好。结论64层螺旋 CT 与16层螺旋 CT 均可为诊断下肢狭窄闭塞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像信息,均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gt;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1例下肢血管性疾病患者CT血管成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完成关于患者下肢血管图像的整合。结果全部病例的下肢动脉在身体的分布、走行、位置及病变形态能够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充分显示,并且能够明确诊断出下肢动脉性的疾病、下肢血管的病变和畸形;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下肢静脉血管,病变和血栓部分图像更为直观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出下肢血管的立体图像,因此成为检查四肢血管是否病变的理想方法,从而为治疗和诊断下肢血管性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并用多种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的内容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高级血管分析及曲面重建等。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将股动脉、髂内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胫腓动脉分支和主干显现出来。其中有65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及狭窄的情况,5例为动脉瘤,6例为下肢搭桥术,2例为动脉血栓,1例为大动脉炎,1例为动静脉瘘,3例为夹层,5例为正常表现。并应用DSA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经对比,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下肢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结论在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CTA),其中4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CTA清晰显示28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其中26例患者可见大小、数目各异及分布不规则的斑块形成。共观察476段血管,其中0级302段,Ⅰ级54段,Ⅱ级50段,Ⅲ级42段,Ⅳ级28段。结论 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硬化的位置、斑块的性质和准确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技术及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64-MSCTA检查,扫描范围下腹部至足尖,层厚1.25mm,螺距1.375。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完成扫描。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评价成像技术对图像的影响,分析及讨论其诊断结果。结果8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急性血栓形成3例,下肢动脉瘤2例,基本正常8例。下肢动脉病变征像包括软硬斑块、狭窄、闭塞、扩张、侧支循环及血栓形成。其中12例进行手术治疗,10例行DSA检查,所见与64-MSCTA一致。结论64-MSCTA检查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构、病变清楚,诊断准确率高。该技术将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患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33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33例患者行患侧及健侧骨盆入口至踝关节全程螺旋CT扫描,总结患侧及健侧CT影像表现,同时将CT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4层螺旋CT检查示:患者患侧下肢深静脉管径粗,与健侧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64层螺旋CT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盛军  陈宏山  杨奕  郭海麒  刘德顺 《安徽医药》2013,17(8):1312-1313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经手术证实的42例冠心病患者,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该组病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97.62%、阳性预测值为88.10%、阴性预测值为92.86%。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是一种安全、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46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对冠状动脉显示的影响。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5%、阳性预测值87%、阴性预测值98%。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精确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因素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进行分组(各3组),以5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累计94.3%(566/600)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A组(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未服用药物),心率因素,特别是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越慢,心率波动范围越小,心率的变异性越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越高。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在较大的心率范围下提供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降低心率,减少心率的变异性将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勇  曹中朝  刘滨松 《医药世界》2010,(9):996-996,998
目的比较64排螺旋冠状动脉(冠脉)CT与冠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并对比二者的优越性,从而比较二者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上的优越性。方法选择71例老年冠心病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CT与冠脉造影。结果以常规冠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冠脉CT诊断符合率为89.5%。结论 64排螺旋冠脉CT可以作为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应用对比.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肺动脉栓塞16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56层螺旋CT组9例,16排螺旋CT 7例,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 两组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 256层螺旋CT组均优于16排螺旋CT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管球旋转速度为0.27 s,探测器宽度为8 cm,扫描速度较64排螺旋CT明显提高.通过对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肺动脉造影用于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对比,256层螺旋扫描时间平均为3.26 s,降低扫描时间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不能长时间屏气患者尤为重要.256层螺旋CT在图像质量及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优于16排螺旋CT但无显著差异.总之,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能够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患者检查时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