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刘美娜  高博  苏明 《焊接技术》2021,50(3):22-24
为了研究塞焊孔尺寸对焊接性能的影响,设定不同塞焊孔尺寸及焊接路径进行焊接试验,并且焊后进行抗拉性能对比分析及断面金相观察.得出结论:对于上层板厚在1.0 mm以下薄钢板塞焊时,塞焊孔尺寸建议φ6 mm,且要求满焊;对于上层板厚在1.0mm以上汽车钢板塞焊时,塞焊孔尺寸建议6 mmx 12 mm,且要求满焊.这为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2.
于捷  孙秀芳 《焊接》1999,(4):43-44
焊接材料母材:16Mn钢焊材:ER50-6,φ1.2mm焊接方法CO_2气体保护焊,焊后空冷.焊接工艺焊接电流:280A电弧电压:28V焊接速度:50cm/min  相似文献   

3.
应用冷金属过渡焊(CMT)和MAG焊,对不锈钢城轨客车中0.8 mm和1.5 mm厚SUS301L奥氏体不锈钢薄板进行焊接试验,并对2种焊接方法进行了对比。采用CMT可以很好地完成0.8 mm薄板的焊接,采用MAG焊则很容易焊穿。还对比了厚1.5 mm焊接试件,CMT焊缝成形良好,且无焊接飞溅,MAG焊成形良好,但有较多飞溅;在相同压卡条件下,焊后试件最大变形量CMT焊的为1 cm,MAG焊的为1.5 cm,CMT焊的飞溅和变形均小于MAG焊的。CMT焊将在不锈钢车体焊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焊接模拟软件Sysweld为平台,用双椭球+圆锥复合热源模型对?105 mm×44.5 mm的TU1无氧铜环焊缝的收束流的位置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焊接生产加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收束流角度的增大,焊接变形逐渐增大,焊后残余应力逐渐减小;当收束流角为72°时,可获得最佳的焊接变形与焊后残余应力匹配;通过生产验证,72°的收束流角可以使零件焊后关键部位的同轴度偏差不超过0.3 mm,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轨道车辆用铝合金车钩面板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分析技术,分别模拟了车钩面板MIG焊与搅拌摩擦焊的焊接过程,得到2种焊接方法的焊后变形与残余应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IG焊的车钩面板焊接变形呈马鞍状,最大变形量为-1.515mm;较大的焊后残余应力主要集中在焊缝区,最大应力值为248 MPa。搅拌摩擦焊后的车钩面板为反马鞍状变形,变形最大值为-0.72 mm,焊缝区残余应力最大值为225 MPa。经对比可知,采用搅拌摩擦焊的车钩面板焊后变形小于MIG焊的,且焊道中的残余应力较小,为较优的焊接方法。研究结果对促进搅拌摩擦焊在铝合金轨道车辆上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时速350 km动车组车顶焊后变形量较大,最大处达到12 mm。在焊接过程中调整焊接顺序可有效减小变形量。先进行反装焊接,后进行正装焊接,先进行中间焊缝焊接,后进行两侧焊缝焊接,焊后车顶的变形量较小,变形的弯曲方向与车顶自身外形弧度方向一致,调修时间最少。并且在焊前使用工装夹具对车顶进行侧顶紧和压紧,以及预制反变形可以进一步减小焊后变形量。焊前反变形量达到7 mm时,焊后变形量可以控制在3 mm以内。  相似文献   

7.
针对厚度为12 mm的纯铝板材,采用自动双丝焊技术进行焊接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双丝焊技术焊接12 mm厚纯铝板可一次性成形,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过程稳定、焊缝成形好,焊接接头具有优良的焊接质量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使用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对φ20 mm×2 mm的6061铝合金薄管的T型对接MIG焊进行了试验,优化了铝合金管MIG焊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焊接速度为8 mm/s,送丝速度为2.0~2.6 mm/s时,6061铝合金管材的焊接质量最佳,焊接电流与焊接电压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Ti-22Al-24Nb-1Mo合金厚度为0.6 mm冷轧板的焊接性,用电子探针观察焊后焊接接头处的合金元素分布情况,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等对焊后及焊后热处理的焊接接头区域显微组织演变和相组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测试焊后及焊后热处理的焊接接头区域的显微硬度.结果发现:该合金板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焊接接头未产生焊接缺陷;Al元素有一定程度的烧损,焊缝熔合区由柱状B2相晶粒组成;经焊后热处理,熔合区组织转变为(O+β)网篮组织;焊后及焊后热处理均为热影响区的硬度值最高;经焊后热处理,焊接接头的硬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焊接技术》2021,50(4):77-81
45钢材质的火力发电厂循泵大轴(φ222 mm,长7 640 m)发生断裂,经过对材质金属性能、焊接性能及焊接修复条件分析,确定了修复方法和焊接工艺,自主进行焊接修复。采取有效的防止焊接变形和缺陷的措施,经过对焊接工艺、预热、层间温度、焊接顺序、热处理规范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完成本次焊接工作,焊后轴体的各项参数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从而证明所采用的焊接工艺和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T型板单、双面焊接的焊后残余应力与变形问题,本文建立了这两种焊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利用热弹塑性分析理论,通过SYSWELD分析比较了它们的应力场和变形。结果表明:焊缝热影响区出现最大残余拉应力,单面焊的最大残余拉应力值比双面焊低约200 MPa。单面焊T型板的最大变形发生在腹板顶部,变形值是0.372 mm;双面焊T型板焊后的最大变形发生在翼板,变形值为0.439 mm。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9Ni钢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立焊(板厚25 mm)、埋弧焊横焊(板厚25 mm)、焊条电弧焊立焊和仰焊(板厚16 mm)不同焊接位置的焊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焊缝表面成形良好,无焊接缺陷,其力学性能满足LNG船储罐低温材料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周鹏  惠媛媛 《焊接》2020,(6):51-56
采用弧焊机器人进行了8 mm厚板对接平位焊、6 mm厚板T形接头平角焊试验,重点分析了坡口根部间隙、焊枪角度、电弧电压、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对板对接打底层焊缝成形、背面焊缝宽度和余高的影响,以及焊接速度、电弧电压和焊接电流对T形接头焊缝成形、焊脚尺寸和凸度的影响。通过试验优化了焊接工艺参数,获得了正反面成形美观、熔合良好、焊缝宽窄和高低均匀的对接接头;试验测得对接接头背面焊缝宽度为4.04 mm,背面焊缝余高为0.17 mm,正面焊缝宽度为14.20 mm,正面焊缝余高为1.22 mm。采用优化后的焊接工艺参数对T形接头进行了焊接试验,角焊缝两焊趾区域熔合良好、焊缝平齐、焊缝表面微下凹,试验测得焊脚尺寸为6.8 mm。  相似文献   

14.
以直径φ1.2 mm的ER4043焊丝作为填充金属,用冷金属过渡(CMT)技术对厚度为1.5 mm的6061铝合金进行焊接,设计正交试验研究焊速、焊接电流、气流量对焊缝成型和焊缝气孔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焊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焊速为600、700、800 mm/min,焊接电流在40、50 A时,焊缝成型良好。焊缝表面无气孔,焊缝内部气孔为析出型氢气孔,主要位于焊缝中部。焊接工艺参数对气孔的影响程度为:焊接电流保护气流量焊速。最佳的焊接工艺为焊接电流50 A,焊速800 mm/min,保护气流量20 L/min。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大直径薄壁圆筒内壁堆焊不锈钢后端部变形量大、后续装配难的问题,应用Mark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温度场和焊接变形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焊接顺序、焊接速度、圆筒端部预留宽度、堆焊层数条件下焊后圆筒端部的变形量。结果表明:每层均由圆筒的边缘向其内部堆焊时,焊后圆筒端部的变形量最小。焊接速度越快,焊后圆筒端部变形量越小,但焊接速度为21.360 mm/s时,焊后变形发生异常,不能实现正常焊接。在0~83.334 mm范围内,随着圆筒端部预留宽度的增加,圆筒端部变形量减小。堆焊层数在1~4层内,随着堆焊层数的增加,圆筒变形量增大。  相似文献   

16.
《焊接》2015,(4)
采用500 W固体脉冲激光焊接系统对厚度均为1.5 mm的ST14钢和DP600冷轧双相钢进行了激光拼焊试验,研究不同激光焊接工艺下的焊接接头形貌,并对工艺优化后的焊接接头显微组织、静态拉伸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当激光焊平均功率为370 W、焊接速度为300 mm/min、焊接电压为260 V时,激光拼焊板焊接接头表面形貌和横截面形貌满足激光焊焊缝质量评价标准要求,该焊接接头拉伸断口位于ST14一侧母材区,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与ST14钢母材相当。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焊缝的宽度、熔深和热影响区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对7075铝合金激光焊接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与分析,在对激光焊接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析铝合金7075薄板残余应力和变形.结果表明:采用激光焊接功率为4kW、焊接速度为20 mm/s时,其焊后变形为0.16 mm,焊后残余应力也相对较小,并没有超过铝合金7075的屈服强度455 MPa,这表明采用该激光焊接工艺能够成功实现7075铝合金的激光焊接,而不产生明显的焊接变形和过大的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18.
以螺旋缝埋弧焊管预精焊工艺为基础,进行了精焊内焊三丝焊接工艺的研究.介绍了精焊机组的内焊机械设备与控制系统.通过优化内焊三丝工艺的焊接电源参数和形位参数,实现了精焊内外焊五丝焊接.统计X80M钢级φ1 016 mm×15.3 mm钢管的实际生产数据表明:采用内焊三丝工艺后螺旋缝埋弧焊管焊缝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及力学性能均优于双丝内焊焊缝.  相似文献   

19.
金水荣  陈伦 《热加工工艺》2013,42(5):207-208,210
采用气电立焊工艺对48 mm厚的Q345R钢进行对接焊,焊后对接头进行热处理.根据国标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及冲击性能测试,并观察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Q345R适合热输入量小的气电立焊工艺;当电弧电压为(40±5)V、焊接电流为(440±10)A、焊接速率为60 mm/min时,接头抗拉强度可达到515 MPa,冲击韧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用搅拌摩擦焊对3 mm厚6061铝合金板进行焊接,研究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的焊缝成形情况、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并研究去除待焊部位氧化膜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轴肩压入量为0.2 mm时焊缝成形优异,压入量过大或过小焊缝成形均不好。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焊接速度或搅拌头转数的提高,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先升高,达到峰值后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