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瑰宝,是华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回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经典代表之一,在建筑空间及室内空间更是被广泛运用。本文将通过对回纹纹样的研究与归纳,详细解释回纹以及回纹的起源、类型,与此同时剖析回纹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手法,最后诠释了回纹在室内界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解决蒙古族团花纹应用时,因卷曲纹样基元形态提取不规范而导致的应用效果不佳问题,为蒙古族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本文以蒙古族团花纹为例,提出了一种数字化创新设计方法并加以实践。首先,从纹样的基元、结构、色彩三方面对蒙古族传统纹样进行艺术特征分析,解读不同纹样的文化内涵并归纳造型特征。随后,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取纹样基元,利用函数曲线替换其比例失衡的线条,进而规范纹样基元,提升纹样美观度。结果 规范后的纹样基元运用形状文法进行创新设计,使纹样得到创新的同时在视觉形象上也有所提升。结论 该方法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纹样的风格特征,又符合现代设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蒙古族传统纹样在进行当代产品应用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铭钰 《绿色包装》2023,(5):131-13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敦煌壁画中宝相花纹样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之一。挖掘宝相花纹样的作用和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既可以加强对我国传统纹样的解读,又有利于推进传统纹样的继承发展与对外输出,并彰显文化自信。宝相花纹样不仅具有图案装饰美,又传达出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和审美需求。当下各类中国传统纹样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产出,品牌包装成为一种展现中国传统纹样的新型艺术载体。本文通过探究宝相花纹样的基本形态,结合当下的包装设计特点,探寻包装设计与宝相花纹样融合的创新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4.
马皎 《包装工程》2018,39(20):22-28
目的 纹样是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而它的创新性演变却非常匮乏,单纯的提取无法满足其在现代审美中的传播与发展。抽取出一种适用于“非遗”纹样的转译设计方法,使传统纹样更好地满足时代特征的审美需求。方法 通过对陕西“非遗”宁强羌族刺绣传统纹样的分析,明确其典型特征,提取核心纹样图案作为初始模型,利用转译原理生成新的纹样设计方案。基于转译原理的传统纹样再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的基因特征,又创新性的挖掘了其遗传因素,为传统刺绣业在现代文化中的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创新设计源泉和方法。结论 某款宁强羌族刺绣的纹样再设计实验,论证了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虞杰  吕健  潘伟杰 《包装工程》2020,41(10):255-261
目的为促进蜡染这一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提升蜡染纹样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形状文法的计算机辅助传统纹样设计方法,保留传统蜡染纹样的视觉特性同时满足现代审美,使传统蜡染焕发出新的生机。方法首先分析贵州传统蜡染纹样中的花朵纹造型特征,提取造型元素并分层,然后运用分层形状文法进行纹样推理演变;依据提出的创新方法生成大量不同形状,目标形状与结果形状通过规则连接得到整个形状衍生树模型。最后设计师根据自身审美和经验对形状衍生树节点进行人机交互选择,修剪衍生树,排除不符合条件的节点,完成设计方案的决策。结论改进形状文法使其适用于蜡染造型设计,建立纹样衍生树模型,并利用传统蜡染花朵纹的创新设计,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彭国华  刘凯雄 《包装工程》2020,41(16):285-293
目的唐陵石刻艺术作为唐代雕刻技艺最完美的诠释,是唐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极具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其石刻纹样更是强化了石刻的审美视觉效果,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将它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唐陵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符号学原理,选用唐陵石刻艺术形式为设计载体,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提取设计纹样因子,并进行设计演化作为设计初始模型,然后以形状文法进行推敲,设计出极具现代审美和具有唐文化底蕴的新图形,最后应用于畅游唐陵APP界面设计案例中,验证其可行性。结论将唐陵石刻纹样艺术以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展现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石刻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提升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冯青  胡易军 《包装工程》2022,43(22):195-204
目的 针对磁州窑纹样提取与改造过程中推演操作单一、原有艺术特征完整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形状文法的纹样推演策略。方法 建立具有典型艺术风貌的磁州窑纹样素材库,结合形状文法推演、改造原始纹样,得到新的衍生纹样,将其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结果 经形状文法推演、改造的纹样既保留了磁州窑原有艺术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磁州窑文创产品设计方案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基于形状文法的磁州窑纹样推演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为传统造物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闫静莉  李少波 《包装工程》2020,41(18):294-301
目的 针对现代文创产品设计趋向地域性、独特性的发展方向,归纳整理蒙古族传统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其实践应用于文创产品再设计研究的创新。方法 以实用、适用与审美的统一为标准,归纳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形态特征、构图格律、色彩分析;将饱满浑厚、刚劲有力的造型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相结合进行深入推敲。以传统纹样古为今用的传承、创新、传播为视角,分析、整合具有蒙古族地域特色的哈木尔纹样文创产品的再设计创新。结论 借助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结合实践设计案例,从“传统、生活、材质、科技”四个方向论证哈木尔纹样之美与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是有机统一且紧密结合的。这既增加了内蒙古地区文创产品设计的民族特色化,又通过再设计对哈木尔纹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推动了传统纹样在发展中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王宇 《包装工程》2019,40(14):300-303
目的 探究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途径,推动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从中国传统纹样的类型与艺术特点入手,结合纤维艺术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拓宽艺术设计内涵方面的作用,并根据相关案例阐述纤维艺术在设计思维、符号元素、装饰技巧、创新设计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借鉴,总结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经验。结论 纤维艺术设计自传入伊始,在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而传统纹样则是凸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最为关键的要素,在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设计师应善于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张倩瑜  丁伟  安大地 《包装工程》2023,44(14):277-290
目的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鄱阳漆器,提高非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在传统鄱阳漆器纹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演设计,以便保留传统纹样特征的同时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鄱阳漆器纹样样本图谱;运用眼动实验法,将被试者对鄱阳漆器纹样的感性认知量化分析,识别出认可度较高的纹样;运用形状文法理论,对传统纹样进行解读和创新推演。结果 最终获取样本纹样进行提取和创新推演设计,并结合产品设计实践,验证该创新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论 鄱阳漆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纹样作为传统漆器纹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以创新纹样为主要元素的衍生品能在满足当代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鄱阳漆器特色,为非遗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深层次探究宋元时期陶瓷纹样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及在艺术审美中的表现。方法通过分析宋元时代背景,将宋元时期文化特征因素和陶瓷装饰纹样的审美表现相联系,从"理学"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儒禅追求、宗教弱化、民族融合、平民觉醒、书画发展7个文化特征因素出发,结合典型案例对宋元陶瓷装饰纹样进行审美解读。结论在宋元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传统陶瓷纹样的审美表现深受多方文化特征影响,在纹样艺术审美中呈现出特有的时代文化现象,流露出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情感。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申晟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9,40(2):236-239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方法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选取剪纸、回纹符号等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在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论述。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产生的力的博弈与转化是现代创意产品设计需寻求的"变化"之道的根本。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借用文化意蕴、混搭文化张力、中式审美、现代化工艺技巧及意象化处理等"变化之道"设计手法能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社会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能够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珺  王娇 《包装工程》2024,45(2):417-423
目的 为挖掘仰韶彩陶纹样资源,传承、创新仰韶彩陶纹样,尝试采用参数化设计等方法,实现仰韶彩陶纹样再设计的新突破,提供一种新的纹样设计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仰韶彩陶纹样的不同类型,提取纹样造型中的单形元素及构图规则,利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函数规则、控制坐标点参数、调整可变参数的方式分别进行纹样推演及排列组合的设计创新研究。结果 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具有传统纹样特征的“新纹样”。结论 构建参数化纹样结构可更高效地进行纹样衍生和设计,拓展传统纹样的设计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韦尧  张毅  王显颖 《包装工程》2022,43(18):302-310
目的 中国古书画装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探寻其装裱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发掘传统装饰纹样中的东方文化魅力。方法 采用文献与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古书画装裱绫纹样的实物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运用转译与形状文法,对装裱绫纹样中的典型纹样进行一定的筛选、提取,并依据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对装裱绫纹样进行再设计,以丰富其纹样的表现形式。结合艺术设计学理论与形式美法则,将创新设计的纹样运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装裱绫纹样进行创新,应用于文创产品中的装裱绫纹样,在创新设计的方法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装裱绫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与开发,拓宽了装裱绫纹样的宣传方式,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杨天剑 《上海包装》2023,(11):33-35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纹样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情感。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纹样,不仅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现代设计创新发展的有效探索。在分析传统纹样的特点、创作法则、应用价值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传统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产品形态的审美传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意义,提出了产品形态作为产品文化和身份的精神象征,要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民族文化精神、工艺美术品格和民族元素、设计伦理、设计品位等进行审美传承,对现代产品形态的审美评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鹤民  蒋俊杰  谢君沂 《包装工程》2020,41(16):266-273
目的研究清代南京云锦补子纹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典型特征的提取与创新,实现传统云锦补子纹样与当下审美的融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法首先,对清代南京云锦中的补子纹样进行收集整理,从文化内涵和图形及色彩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其次,以南京云锦老虎补子纹样为例,对其图形及色彩构成要素进行解构,提取和归纳其图形因子及色彩因子,并结合现代审美,寻找二次开发创新设计的方向;最后,从产品形态语意、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目标产品,使其形成契合虎纹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结论清代云锦补子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品文化形态语意对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二次设计开发,能够丰富产品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传播和推广南京云锦艺术,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雷 《上海包装》2024,(1):68-70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纹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基于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向。旨在探讨基于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原则与方法,以期为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赵开旺  李永轮 《湖南包装》2023,(6):162-166+180
吉羊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重要部分,为保护和传承吉羊文化,满足当代多元化审美需求,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梳理吉羊文化的发展、构成和表现形式。并基于群化构成将羊亲缘字、具有吉祥“意象”纹样与吉羊纹样结合,以羊首造型建构出创新纹样基础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设计。基于吉羊造型特征,与提取的吉祥纹样因子进行重构设计,形成系统多元化的纹样库,以相同内涵不同形式的产品作为载体,构成系统的具有吉祥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使文化得到多元化的传播价值,在实现文化价值的同时带来经济价值,最终吉羊纹样得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20.
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朝侠  王群超 《包装工程》2017,38(10):251-255
目的探索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方法从平面装饰、造型、功能和传统纹样的立体转化4个方面展开,研究了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创新方法,阐述了传统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细节,并结合具体的设计实例进行验证。结论传统吉祥纹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家具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将传统吉祥纹样与新中式家具相结合,不能照搬与模仿传统纹样,必须进行纹样的再设计,才能达到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家具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