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筑师矶崎新在其漫长的建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超出当代建筑理论水平的概念。其中,"未建成"理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理念,并体现在"未建成"作品中。在近些年的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部分实际建成作品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矶崎新建筑理念的解读,分析从"未建成"到"建成"的各阶段作品,以期对当代建筑理念的传承和设计思维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旨在通过对萨伏伊别墅方案自1928年9月(建筑师亲笔绘制的第一版草图)至1929年4月(方案终稿)演进过程中细节的初考,以及建筑师本人对该方案在其作品全集第一卷与第二卷中两次出版所涉及的图纸遗留问题的分析,回溯柯布西耶使用"建筑散步"一词的原初语境,引发对这一词语所可能指涉的建筑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建筑的形式、结构与空间的同一性 在众多经典建筑中,有一类作品让我钦佩且喜欢:即建筑的外部形式、结构和内部空间高度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甚至三者合而为一,建筑史上对此类现象有着特定的描述和命名,如勒·迪克(Viollet le Duc)的"结构理性主义"等,但在此我不揣浅陋,将其姑且称之为建筑的形式、结构与空间的同一性.我以为这样的建筑背后的建筑师,至少接近了建筑的本质和原初.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5)
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作品通常被冠以"人性化设计"的称号,这得益于建筑师本人对于芬兰传统文化和本土自然资源的独特理解,但究竟他的建筑作品是通过一种怎样的设计手段来达到这种具有人情化的空间体验效果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其中,建筑师自身对于技术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程度,因此他对诸如建筑结构选型、材料取舍等方面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将会左右其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从建筑结构技术的形态审美角度来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潜在的规律性与设计的逻辑性,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杨丽 《建筑科学》2012,28(6):14-19,77
本文通过对诺曼·福斯特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了其建筑作品中所采用的生态技术策略以及达到的效果。诺曼.福斯特对现代建筑生态环境的把握和处理展现了其独特的具有启迪性的创造性思维,可为我国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以对"图式再现"概念的阐述,引发出对建筑思维形成与传达的思考,通过揭示以乔治·德·契里柯为代表的形而上绘画与阿尔多·罗西所倡导的新理性主义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剖析与比较潜藏在两者作品背后的心理图式,并从中获得启示,最后结合"地方工作室"的地域建筑实践,对其进行诠释与再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联系和比较彼得·埃森曼的建筑作品住宅2号及他受"转换生成语法"的启发所提出的"建筑语法学"理论,通过"阅读"住宅2号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分析埃森曼在此作品中所应用的建筑理论及此作品对其理论的验证。通过分析可看出他的作品严格地实践了相应的建筑理论。此分析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谨的建筑研究和建筑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冯先生做建筑如作诗,典型的诗化建筑哲人。他不仅有诗化作品问世,而且有诗化设计理论、立意、构思的方法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设计与实施、使用全过程中走出一条诗化现代公民建筑的蹊径,使其作品让人感到"质朴、实用、养眼、动情"。此文从五个视角切入解读:走振兴与发展中国文人建筑(园林)之路;建筑的诗化;诗化建筑的生成;质朴、实用、养眼、动情的建筑品位以及冯先生特有的建筑设计哲学。文章指出冯先生建筑设计哲学的几个特征:1做"以人为本"的公民建筑设计师;2走"与古为新"的现代主义之路;3通过"空间原理"解决建筑核心问题;4实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双驱动——让情动、意动领先。  相似文献   

9.
回顾"新建筑五点",提出其是一种建筑手段,旨在让居所与居民敞向宇宙提供的"原初影响条件",而非技术型或风格性的要素.通过分析魏森霍夫建筑展中柯布西耶建筑案例,以及解读他的写作,证明"新建筑五点"的目的 不仅在于让建筑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律动"变得可读,而且要通过建立物质或思想层面上与世界的交缠,将这些"律动"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10.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先锋人物,对建筑空间与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设计创见。本文试图从非线性视角探寻其创作原点的由来,进而对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首先,阐述非线性科学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其次,以传统美学要素"秩序"为切入点,探讨藤本基于深层秩序美学追求的"关系性"建筑观;最后,结合案例从功能、空间、秩序、场所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其"弱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与表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视错觉概念和主要类型的研究,探讨出视错觉理论在建筑设计上的帮助。提出视错觉原理在思维上,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师打破思维方式并且检验设计师的思维漏洞。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让建筑作品从静态走向动态并且能够丰富建筑作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理查德·罗杰斯建筑作品在结构表现方面的两个特征:"支撑体系的边置化"与"节点细部的构件化"。文章还通过对其建成案例的分析和比较,详细阐述了理查德·罗杰斯建筑作品中的结构逻辑和技术理念。  相似文献   

13.
试图结合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维模式与当下中国环境的背景角度来解读其作品——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新址大楼.通过研究库氏自受到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影响后,对其从剧本编辑到建筑师身份转换的思维过渡,再到形成他对当前中国的理解过程,以及库氏以往的作品和理论,乃至他设计本建筑所持有的社会思想来源进行分析,以做到真实的解读,抑或批判这座建筑.  相似文献   

14.
黄梦怡 《山西建筑》2010,36(21):18-19
通过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想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在现代主义渐渐没落后,在历史舞台上有重要影响的几种美学思维,并结合当代经典的建筑作品对每种思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找出建筑美学创作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隈研吾建筑表皮材料编织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总结其建筑表皮的设计来源、形式、材料等方面的规律,概括其在选择表皮肌理和材料的思维方法,对其主要作品的表皮类型在形态上进行分类,试图找出这些类型特点与所用材料在形态设计上的关系,从而学习建筑师处理表皮时的手法和理念,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分析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在技术性思维主导下,对建筑艺术的探寻.透过对其生平与建筑成就的追溯,分析这位多项建筑成就奖的建筑师,如何透过技术性思维与建筑艺术设计手法融为一体,奏出独特而凝固的交响乐.文章通过对“技术性思维”理念及其具体体现出的“与自然融合的场所精神”,并通过选取代表性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进行逐一分析与比较研究,验证技术性与艺术性,始终是建筑最基本的定义与目标追求,从而以对其经典作品的重新解释,为当代建筑迷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震 《重庆建筑》2023,(4):29-32
疫情给人居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并有可能产生持续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城市建筑空间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回应这些变化,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该文以应对后疫情时代三次典型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概念思维为研究基础,探索这一背景下设计的差异和共识。三次作品设计中都考虑了建筑空间适应性和人的多样性功能需求,但思维脉络不尽相同,基准杯作品走“高技派”路线,谷雨杯作品体现建筑空间“大数据智能化”,天作奖作品是“实体空间的强化”。通过对作品概念思维的整理分析,为未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埃及现代建筑师哈桑·法赛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完成的主要作品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梳理其建筑作品中呈现的"二元性"(Duality)现象、以及背后深层的原因。进而,揭示出其建筑作品对我国地域建筑发展问题具有超越性的启发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审美思维模式的比较,以及对中国"主体性、意念性、浑整性"三种传统审美思想特点的阐述,分析和阐释了这种思维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实证了其在传统建筑空间营造中的广泛存在性,同时论述了传统审美思维在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营造具有叙事性的场所与空间,是当代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在设计建筑时,从体验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构建叙事性的空间场所,加强对学生叙事性设计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在设计作品中的逻辑性,并以部分作品为例,探讨在设计课程中贯彻叙事性设计思维的可操作性,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