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相似文献   

2.
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出现的异常持久扩张,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破坏但无明显的肺纤维化,晚期时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上常用肺功能检查(PFT)评价肺气肿,但其具有一定局限性。CT可较好地显示肺气肿的分布、程度和范围,其对肺气肿的定量评估主要有主观半定量法和客观法。随着CT技术的发展,其定量评估肺气肿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并与PF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采取CT定量评估与PFT相结合的方式可更加全面地评价肺气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探讨MSCT与肺功能试验(PFT)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受试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4名受试者依据CT肺气肿诊断标准,可分为MSCT肺气肿组40例和MSCT正常组24例,依据PFT肺气肿诊断标准,可分为PFT肺气肿组38例和PFT正常组26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P〈0.05),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PFT肺通气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MSCT检测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通常由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1]。肺功能检查(PFT)是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的最主要方法,但是COPD急性加重患者对肺功能检查耐受性、依从性差,难以配合检查,肺功能检查存在诸多局限性。胸部CT具有操作简便,可反复多次测量,重复性好,同时能够判断COPD患者肺组织破坏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定量CT,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患者的肺叶损伤程度及空间分布特点。方法 在“数字肺”多研究中心中连续性纳入双气相扫描的COPD患者,测定小气道病变(functional small-airway disease, fSAD)和肺气肿(emphysema, Emph)的定量值;使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COPD各个肺叶之间肺气肿及小气道病变的肺叶损伤程度及肺叶分布差异;并进行各个肺叶的定量CT分布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COPD患者50例。肺气肿及小气道病变均为右肺中叶损伤最重,其次是两肺上叶,而两肺下叶的损伤程度最轻;肺气肿及小气道病变均主要分布于左肺上叶,其次是右肺上叶,而右肺中叶的分布最少;两肺下叶的Emph和fSAD与FEV1%的相关性较好。结论 COPD患者肺叶的损伤程度以右肺中叶及两肺上叶为重,尤其是右肺中叶;对于病变的分布,肺气肿和小气道病变主要分布于左肺上叶,其次是右肺上叶;而两肺下叶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儿童自体骨髓移植(ABMT)前大剂量化疗、放疗等部可能产生远期后遗症。为确定儿童ABMT后远期临床及功能性肺异常的发生率,对一组未经全身照身射(TBI)的病例进行了研究。 38例患不同实体瘤(37例)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患儿,ABMT后已存活3~11.5年(平均7年),移值时平均年龄6.9岁。预处理方案包括:含卡氮芥(BCNU)方案24例,含白消安方案9例,单用左旋苯丙氨酸氮芥5例。所有患儿均经全面肺部体查及胸部X线检查,33例还进行了肺功能试验(PFT)检查。 结果 32例PFT结果可供评价,15例(47%)PFT异常,17例正常。15例PFT异常患儿均未发现有阻塞性肺病,10例有肺限制性综合征,另5例未达列诊断标准。4例主诉有轻度运动性呼吸困难,6例有胸部X线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CT评价肺功能正常吸烟者肺组织早期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分辨CT(HRCT)观察肺功能正常吸烟者肺组织的早期损害。方法:入选健康者82名,各项肺功能检查指标均正常者82名,无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中吸烟者46名,不吸烟者36名,对其行HRCT扫描。扫描结果由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进行评估。结果:19.6%(9/46)吸烟者HRCT可见肺气肿表现,而非吸烟者中均未出现肺气肿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RCT能早期发现无临床症状、肺功能正常者的肺部早期变化,如肺气肿及慢支样改变。HRCT有助于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尤其对于吸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大叶性肺炎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4年问32例MP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X线表现特点。结果:MP大叶性肺炎多见于长儿童.多有高热、顽固性剧烈咳嗽,肺部体征少,X线表现84.4%为单侧病变,病变下肺多于上肺,多为不完全节段或大叶实变,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均痊愈。结论:MP大叶性肺炎临床症状较重,且与肺部病变范围及程度有关,时有上述表现的肺炎患儿应及时寻找MP感染证据,阿奇霉素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正>1气胸1. 1疾病概述气胸是呼吸科常见病,需及时诊断和处理,否则将引起肺功能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气胸常见病因之一。气胸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发生的速度、肺部受压程度以及肺部原有病变的情况。肺部原有病变严重时,即使小量气胸也会出现严重表现。慢阻肺患者因平时就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气短、喘息,因而即使发生气胸也常表现为原有症状的加重,加之这些患者对呼吸困难感受比较迟钝,因此容易漏误诊。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疾病合并肺间质病变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清  朱大菊  李雪锋 《新医学》2006,37(3):178-180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风湿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风湿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及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结果:各种风湿病合并的肺间质病变,54%(15/28)以原发疾病为首发症状,呼吸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常伴有干咳;胸部影像学显示磨砂玻璃样、小结节状、网状及蜂窝状改变,以双侧中下肺野外1/3为主;肺功能测定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降低为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无二氧化碳潴留;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肺泡间隔增宽,胶原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风湿病合并肺间质病变多以原发风湿病表现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改变是临床诊断的依据,肺活检有助于确诊肺部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