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3例肝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直径<3.0cm者2例,CT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高密度,而静脉期和延迟期又变为等密度。直径为3.0-5.0cm者3例,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增强后自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但强化部分不及血管瘤明显,也不呈斑样增强,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直径>5.0cm者8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的扫描均表现为环状或边缘性强化,但密度不均匀,延迟后中央仍可见坏死囊变的无强化区。结论:多期螺旋CT扫描有助于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但应注意与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搜集50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螺旋CT普通扫描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层厚8mm,p=1.5;均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单相期注射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1.5—2.0ml/kg),流率为2.5—3.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肝动脉期:20—30S;门静脉期:60—70S;延迟扫描分两步走,第一次延迟时间为3—5min第二次延迟时间为:10—15min。结果:螺旋CT普通扫描: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大于1cm的44例,其中大于5cm的12例,均可见典型的肝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5例为多发,而其中5例是在倒置期中检出小于1cm的多发病灶。单发小于1cm者6例,虽无明显肝动脉期结节样强化,但具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典型改变。结论:肝血管瘤在三期增强各期中大多数有典型表现,根据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将期强化过程分为四期,即边缘结节强化期、向内部充填期、密度倒置期、等密度期。根据增强各个时期病灶的动态变化特点即可定性诊断,而且在显示病灶全貌尤其对倒置期的显示,大大提高了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与肝癌的鉴剐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2例巨块型肝癌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特点为肿瘤供血血管强化,结节型8例表现为病灶斑片状及边缘强化,肿瘤供血血管不明显,小肝癌5例为动脉期全瘤强化.强化后CT值可增加40HU以上,肝转移瘤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环形轻度强化,呈现典型“牛眼征”。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明确肿瘤血供和肿瘤生长方式与小肝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5.
小肝癌的不典型CT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菊临  覃志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75-1379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SHCC 22例共24个病灶的CT征象。结果:22例共发现24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0个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略高密度或中心性斑点状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7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密度;5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强化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胆总管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了解螺旋CT诊断小胆总管癌(≤2cm)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胆总管癌的螺旋CT表现。螺旋CT平扫层厚和间隔为10mm,增强采用薄层动脉和门脉双期扫描。动脉期扫描采用层厚5mm,螺距1.0,延迟扫描时间30s;门脉期扫描层厚和间隔均为5mm,延迟扫描时间70s。对比剂总量90ml,注射流率3ml/s。结果:10例小胆总管癌的肿瘤病灶均≤2cm,其中病灶直径最小为1.0cm,最大为2.0cm.所有病例均见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和胆总管扩张。螺旋CT平扫1例显示胰头平面高密度,其余均为等密度病灶;动脉和门脉期扫描胰头水平所有肿瘤均匀或不均匀的明显强化,同时2例肿瘤邻近层面的胆总管壁不规则的环状强化,其厚度超过2mm以上。所有胆总管至胰头平面均呈“截断”改变,50%的病例可见“晕圈征”。结论:小胆总管癌的螺旋CT特征表现:薄层动脉和门脉期扫描胰头平面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8.
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的小肝癌25例共27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 (1)平扫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者有16个病灶,边界清楚者有11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7个病灶,边界清楚者有20个病灶,同时病灶边缘轮廓轻度不规整。(2)平扫瘤内呈均匀性低密度者有18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6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者有21个病灶。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特点是:平扫病灶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楚并呈轻度不规整,同时病灶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根据该特点可以与肝脏的其他表现为低密度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总结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证实的7例硬化型肝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动脉期扫描,70s开始门脉期扫描,另有4例加做3—4min的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结果:平扫7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动脉期6个病灶有轻度的不规则环形、点状或结节状强化,1例无强化。门脉期7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如不规则环形强化、边缘结节状强化或中心强化等,强化范围较动脉期增大。延迟期4个病灶仍有各种各样的强化表现。结论: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特殊,以早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为主,需认真与血管瘤及炎性假瘤鉴别,了解其CT表现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螺旋CT对66例后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行增强扫描,对CT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相同时相内的影像特征。结果 66例患者在增强扫描中共检出85个病灶;动脉期表现高密度71例,低密度无强化8例,等密度6例。平衡期均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早期小肝癌的检出和临床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培例均为低密度灶,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7例,轻度强化13例。延迟扫描18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CT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李小晶 《放射学实践》2007,22(3):268-270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少见强化方式的影像分析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不典型强化的肝癌C T资料。结果21例中,小肝癌9例,结节型10例,巨块型2例。平扫17例呈低密度,4例呈等密度,瘤内密度均匀16例,5例密度不均匀。多期增强检查21例中,动脉期5例呈低密度,等密度4例,高密度12例。门脉期7例呈高密度,10例呈等密度,4例病灶呈低密度。延迟期1例呈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18例呈低密度。结论 M SC T的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肝癌少见的强化方式,对其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组对象为2010-11~2011-11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CT平扫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螺旋CT三期扫描共检出病灶32个,门脉期病灶共检出病灶25例,以低密度为主。动脉期病灶有27例检出病灶,以高密度为主。平衡期病灶共检出26例,以低密度为主。动脉期的检出率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稍高。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强化形式、特征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53例由病理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包括27例原发性肝癌,10例肝转移瘤,3例肝胆管细胞癌,5例肝脓肿,以及8例肝血管瘤,均经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肝脏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不仅显示了不同肝脏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而且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意义。例如,原发性肝癌于动脉期大部分为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于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于动脉期边缘呈环形强化或不强化,于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大部分表现“牛眼征”。肝脓肿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宽带状强化,于门静脉期与延迟期表现为典型“双环征”。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起重要作用,且可作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影像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CT和MRI表现.13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8例行MR T1WI、T2WI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13例病灶均为低密度,其中9例病灶内部见不规则的更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强化表现,9例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有无强化的低密度区.门静脉期11例病灶呈相对低密度,2例呈等密度.3例可见环形强化的包膜.MR T1WI上5例病灶为低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T2WI上5例病灶为混杂高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MRI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7例病灶为相对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2例病灶见环形强化的包膜.结论 CT和MRI可显示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期薄层扫描发现微小肝癌病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发现微小肝癌病灶的作用,提高检出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而导致的术后复发。方法:选择原诊断为单发性肝癌并可手术者200例,前瞻性薄层THCT,即平扫、动脉期(24-25s)、门静脉期(45-50s)和延迟期(2-3min),对比剂为非离子型(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发现54例患者(27%,54/200)在主病灶周围或肝内有多发的微小病灶(<10mm)。CT图像在PACS的网络工作站上,采用Rad-works^TM5.1版本软件,由3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观察分析。在CT检查后数天,行TACE(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结果:在54例病例中,共发现微小病灶270枚,平均5枚。CT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1.85%,门静脉期85.56%和延迟期88.89%,综合三期扫描敏感性为93.33%。DSA上发现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为80.74%。结论:薄层THCT扫描对发现肝内微小病灶是必须的,显示微小病灶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佳,综合三期扫描的影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分析小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 ,评价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2 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 ,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 ,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 :2 1例共发现 2 4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肝动脉期 87.5 %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12 .5 %无明显增强 ;门脉期均呈低或稍低密度 ;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 :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 ,从而为准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