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福利分房时期大不一样,如今住宅市场化迫使住宅设计院重新审视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住宅是好住宅?未来住宅设计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 1998年上半年政府宣布停止福利分房决定,引起了住宅市场的一场震荡,打破了人们的长期依赖于等、要的观念,思考着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货币分配的受益,自行来选择满意的住宅。在这种格局下,人们从以往的被动地去适应分配的住房而到了主动选择的住宅,引起了本质的变化。人们对住宅选择余地增大了,人们对住宅的功能品质的要求苛刻了,人们对增值的愿望迫切了。 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不同的要求,就需要建筑设计师不断地研究人们的居住生活行为,不同人群的居住意识和居住需求,因此有人提出“设计住宅,首先要  相似文献   

2.
从长期被动地适应福利分配的住房,到主动地选择住房,人们对住宅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对住宅功能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市场化条件下,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需求?什么样的住宅才是理想的住宅?未来住宅设计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 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炼,我  相似文献   

3.
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出现了商品房,户型观念由生存向舒适型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广州地区的住宅设计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是根据个人的想法谈谈将来广州地区的住宅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在质的方面起到了很大变化。住宅的建设也一直是全国城乡建设的热点问题,住宅建筑从以对量的追求逐步过渡对质的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住宅的制度随之改革,以往福利分房,现以改为商品住房,所以人们对住宅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商品化住宅设计中首先要建立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在住宅设计中要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5.
已经冷落了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在lop年的岁月里复苏有望吗?来自一些房地产行家的预测,1998年房市曙光在前,住宅市场将明显回升,个人购房将大幅增长。福利分房退速加快个人购房“目上梁山”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空置面积达ffMM)多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月同n多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这么多,绝非是过剩所致,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住宅仍十分紧张。一边是住宅短缺,一边是住房空置。但人们为何不愿买房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一些人仍盯着福利分房。近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步伐缓慢,住房消费中的实物福…  相似文献   

6.
沈滔 《广东建材》2009,32(12):71-73
随着住宅分配制度的改革,单位福利分房及解困工程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住宅市场将越来越体现商品经济的规律,不但自住量上升,而物业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也将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逐渐对那些喧嚣闹市中的单栋住宅建筑失去了兴趣,而将目光投向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人们可选择的居住地点更加广阔,尤其是当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到一个舒适、安静的家。这些观念的更新,带动着住宅小区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人们的要求及房地产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李其彬 《安徽建筑》2000,7(6):84-84
住宅成为社会消费热点与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后又提高了它的自身价值。房屋开发经营者随之加大了住宅开发力度。同时,住宅的由福利型分配向商品型出售的转变时期,住房需求者对其也提出了各种要求。于是,早期开发不符合住房要求的住宅成了人们摒弃的空置房。而且社会即将跨入新的世纪,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从单纯解决住宅的问题发展到要求提高住宅内外环境的品质。相应给设计者也带来新的要求。一、户型设计的可选择性当前住宅供需已从福利分配转变为商品型为。商品住宅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8.
在人多房子少,人们普遍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如何把已建成的住宅分配得公平合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朝阳重型机器厂介绍的民主分房经验,虽然不能普遍适用,但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和作法,对于搞好住房分配工作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完成了福利分房向住宅商品化的过渡,住宅的房型也经历了从经济型向小康型的转变.特别是近几年,购房人数创造前所未有的历史记录,而且购房对象也趋于普通化、工薪化、年轻化.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不但讲地段、讲环境、磨价格,更注重对房型的挑选.  相似文献   

10.
耿朝辉  王玲 《住宅产业》2007,(5):100-102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经历了由福利分房、实物分房向货币分房的转变。住房的生产与消费也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过渡。而现实中市场不可能是完全有效和完善的,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住宅市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如何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使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最终促进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经历了由福利分房、实物分房向货币分房的转变。住房的生产与消费也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过渡。而现实中市场不可能是完全有效和完善的,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住宅市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如何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使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最终促进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过去的福利分房、货币分房发展到现在,总的趋势是向住宅商品化方向发展的.但是在"住宅商品化"问题上,我们有点"走过头-了--曾经有一阵子,我们只看到了住房具有商品属性和投资品属性,而忽略了住房同时还兼有公共品属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住宅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质量。随着住房观念的转变,人们从延续了多年的福利分房时代到现在以人为本多元化的市场开发时代,我们有理由打破旧观念模式的束缚、把握时代的潮流和趋势。而实用性、舒适性、多样性(个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过去的福利分房、货币分房发展到现在,总的趋势是向住宅商品化方向发展的。但是在“住宅商品化”问题上,我们有点“走过头”了——曾经有一阵子,我们只看到了住房具有商品属性和投资品属性,而忽略了住房同时还兼有公共品属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石晶 《住宅科技》1999,(6):42-44
至1997年底,上海市商品住宅空置量接近759万m2,住宅空置总量接近1000万m2,办公、外销住宅市场压力更大。然而,1998年上海房地产交易情况是:新增商品房上市量增大,商品房销售保持较好势头,内销商品房销售保持一定增加态势(摘自(上海房地产市场报告》。针对以上情况,不禁要问,大众为什么不选择存量房产呢?市场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国家政策的原因,例如取消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分房、银行利率下调、享有5年个人所得税的扣除等,最重要的还是新开发住宅在建设上的合理性、科学性、人文性。1998年开始销售的许多楼盘,如“绿洲城市花园”、…  相似文献   

16.
6月份,镍都金昌的房子话题又被炒得火热,随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的临近,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一批住宅决定分配。为搭上住房改革前的末班车,弄到一套价格低廉的福利住房,不少人日夜奔走,使出浑身解数而未能如愿。然而,近10名在部队多次立功受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子作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自己的住宅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要求就使得住宅空间设计师要不断更新设计策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现代化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住宅空间设计师带来了挑战。设计师们需要满足客户对住宅现代化设计的要求,为住户提供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寿终正寝,居民将自己掏腰包购买住房,福利分配住房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购房置业,这一“超大件”的耐用商品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个新课题,几十年都是靠福利分房,而掏腰包自己购房大多数老百姓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要想得到住房、要想改善住房条件就必须自己掏腰包。很多居民仍被老观念束缚,消费不如存钱,买房不如租房,更不愿贷款购房,以至于银行先后7次降息而存款额仍高居不下,到底存钱租房和筹钱买房实际效果如何呢?从长远利益和综合因素来看,存款利率已先后7次降息,最近人大又通过了存款利息征税…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当今住宅商品化的时代,更是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对高素质生活质量的追求,而不断的在变化和提高功能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给我们的住宅设计带来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出既舒适、安全同时又符合人们精神物质要求且经济实用住宅的设计,以适应住宅市场的变化,满足住宅消费需求,成为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更牵扯到政局的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住房改革以来,市场供应完成了从单位福利分房到市场化的转变,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利润,结果造成了住房供应结构的失调和市场调控的失效,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关注民生问题是政府必须做的,所以中央、建设部提出要稳定物价、稳定房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