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针刺补泻手法的实质。方法:回顾《内经》中所述补泻手法及现代临床运用补泻手法的现状,并分析其内涵。结果;《内经》补泻手法感应标准为针下寒热,其补泻实质为“力”的物理效应。针刺时针力结合力向的变化,将产生补泻两种不同质的效应。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实是在“以知为数”的基础上结合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理论而形成的,易于被掌握,其形成与现代针灸科痛症、瘫症为主要病种的临床现实有直接关系。结论:针刺应接受多元理论指导。传统针刺补泻与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各有所长,互相融合是趋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分析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对针灸的治疗效应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的针灸刺激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杨继洲提出针刺手法中补泻刺激量的大小有“刺有大小”和“刺有深浅”。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手法 ,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 5 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 ,但一直也众说不一 ,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 (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 )的共同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 ,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最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 ,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 ,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针刺手法与针感的关系,按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的M-QNS规则,进行若干实验,提示针刺和电刺激强度常为变量,手法与"针感峰值"可不存在确定性关系,手法产生的"针感峰值"在一定条件下是随机变量。假针刺不一定具有零刺激量的特征。故针灸和药物的研究对象具有某种异质性,以神经科学的基础框架为主要作用机理的针刺应以监控针感及"针感峰值"为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离不开虚实二字,针对这种病理上的虚和实,提出了“盛则泻之,虎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古代医家有很多这样的总结,但其实质是与针刺手法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对针刺感应等情况,适当予以强、中、弱三种不同的刺激量有关。无论那种刺激量都必须是有利于机体的恢复。结果: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一定的感应使治疗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和刺激时间,就能起到治病的作用。结论:综合分析针刺补泻手法,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严格掌握操作技术,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韩燕(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大多数人都认为针刺补泻效应与病人机体的特殊反应性有关,一个最佳刺激量在不同条件下具有补泻双向作用,刺激量不等于补泻。本人从现代科学技术论中的系统科学论角度谈些看法。系统论...  相似文献   

11.
对<内经>针刺补泻相关内容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和开阖补泻法是<内经>中主要的针刺补泻方法,并且这三种补泻方法常结合运用,<内经>中的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掌握<内经>针刺补泻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针刺捻转补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15年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就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机制及其效应做简要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规范并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针刺操作的量化参数、捻转补泻的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甄宏鹏 《中国针灸》2008,28(8):597-599
对陈全新教授的针刺手法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重点对陈氏针刺手法的核心--陈氏飞针手法、陈氏导气手法和陈氏分级补泻手法作较系统的阐述.陈全新教授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临床上,他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笔者体会,临床中一定要细心学习,掌握好手法要领和技巧,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分析2010’华佗杯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的问卷调查和大赛成绩,显示大赛对提高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及推进针灸操作技能教学规范化均有较显著的作用,师生们对医学院校针灸操作技能培养现状感到不甚满意;大赛成绩除了唯一靠单纯记忆的经典背诵项目的得分均数在90分以上,其余各操作单项得分普遍不高。在今后的针灸教学中,可以提高人体操作实训的课时比例,适当强化夹持进针、捻转补泻法和温针灸等操作的训练,对一些针灸操作要点和细节加强解释、强调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5.
从补虚泻实探讨手法实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勇  张翠平  牛志勇 《中国针灸》2003,23(3):155-157
目的:探讨临床施用手法的实质。方法:结合对手法的歧义。阐发《内经》,《难经》针刺补泻手法的奥旨,结论:补虚泻实是手法的实质,迎随是手法的精髓,营卫是补泻的基础。通过探讨复式手法的基础理论,达到灵活临床操作目的;认为平补平泻法亦能调偏,是实现补泻效应的最捷径之法;通过腧穴的特性,配伍体现补泻,是手法的延伸,是补泻手法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程氏"蜻蜓点水术"在痛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奚向东 《中国针灸》2005,25(1):43-45
程氏"蜻蜓点水术"是程子俊主任中医师的祖父程金和先生在研究了古代各式补泻手法的基础上,创立并逐步完善的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卓越的独特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实质是将针刺的刺激量引入了补泻.临床运用本法治疗各类急慢性痛证疗效神速.  相似文献   

17.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卞金玲  张春红 《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春 《中国针灸》2008,28(4):283-284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 are a crucial part of acupuncture therapy.The reinforcing manipulation with heat sensation(RMHS) and the reducing manipulation by inducing cool sensation(RMCS) are two representative methods of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This trial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erebral responses to these two typical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Methods:A total of 35 healthy participants will be included and receive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with RMH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