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运和9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3年下半年起,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在国内率先成立危重生儿抢救网络,NICU与附近32家医院建立了有关的业务联系,并配置整套抢救设备前往各基层医院,负责接收和转运危重的新生儿,几年来共接运病儿945人次,占同期总住院人的63.51%,接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和早产儿(共占85.7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与基层医院共同拟定转运标准,然后各医院再根据院况修改转运标准,体会,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10年工作及效果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报告和评价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10年工作及其效果。方法 介绍新生儿转运网络方法和分析有关效果的资料。结果 转运网络现有87家医院;10年共转运急,危重症新生儿8124例,转运途中病死率为0.43%;第三级NICU收容8089例,病死率为2.07%。结论该NTN所实行的运转机制合理适用,促进了网络单位包括三级NICU的进步提高,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生儿急救(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技术水平的日趋成熟,我院至2003年9月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以来,极大地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围生新生儿死亡率。并且与市内多家基层医院产科建立转运网络关系,一年多来已转运危重新生儿11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小兰  蔡宗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2172-2173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对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①产儿科合作实行新法复苏。②儿科成立简易NICU。③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病理新生儿进行评分,分值<70或56分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对治愈出院的患儿进行新生儿行为测定(NBNA)。结果:参加产科复苏窒息新生儿34人次,失败1次,收住儿科的病理新生儿203例,危重36例,占17.7%,3例分值<70者转上级医院,经本院住院新生儿治愈率为99.5%,治愈出院经NBNA评分<35分者1例。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在新生儿抢救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运网络管理在危重新生儿抢救中的作用,为建立降低区域内新生儿病死率、减少致残率及改善预后的危重新生儿转诊网络化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区域内危重新生儿的转会诊救治网络,选择朝阳区2016年10月-2017年9月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转运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妇幼年朝阳区共分娩59 071例活产,共转运2 769例新生儿,占活产总数的46. 9‰。危重新生儿共1 570例,占活产数的26. 5‰。其中转至区级指定抢救医院新生儿776例,危重新生儿346例;转至市级指定抢救医院新生儿149例,危重新生儿121例。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转运成功率为100%。区级及市级救治医院的新生儿疾病顺位前3的分别是新生儿感染、早产、新生儿黄疸及早产、肠道疾病、新生儿窒息。结论提高各级助产机构救治水平及转运体系信息化程度,形成"助产机构—妇幼保健院—社区服务中心"为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危重新生儿区域性网络转运48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焕娣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45-2147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网络转运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网络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的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条件较好的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治疗,使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护,对转运新生儿的例数、病种分布和抢救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4年间NICU收治危重新生儿1375例,其中基层网络成员单位转运患儿486例(35.35%),转运途中死亡2例,转运成功484例(99.59%),抢救成功420例(86.78%),放弃40例(8.26%),死亡25例(5.17%)。结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转运系统,掌握转运指征,恰当实施监护、治疗措施,是转运成功的关键,为抢救成功提供了保证,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7.
李薇  王新立 《中国校医》2008,22(5):553-554
目的探讨急救转运网络对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围产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1月~2008年7月由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新生儿转运系统转运至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 195例危重新生儿的病种、转运指征和时机、危重评分以及转归进行分析。3、6个月龄时随访,进行婴幼儿神经系统检查评估分析。结果转运病例中主要疾病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抢救成功率94.12%,病死率2.64%,放弃治疗率3.24%。结论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的运作,能有效改善转运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现况,探索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建立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探索路径。方法建立上海市宝山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制定转运标准,构建转运模式。对实施转运2009-2015年7年间的新生儿出生数、转运例数、死亡例数进行统计,分析转运率以及死亡率变化情况。对历年转运的新生儿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疾病谱以及顺位变化。结果 7年间出生新生儿76 664人,转运新生儿3 821例,转运率4.98%。死亡111例,死亡率为1.45‰,2009-2015年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6,P0.05)。转运新生儿疾病谱主要是吸入性肺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及其他疾病。转运疾病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新生儿窒息构成比逐年下降,2009-201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4,P0.05)。结论建立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新生儿疾病抢救水平,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比例,但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尚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9.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转运对降低整个区域的新生儿死亡率致关重要.通过完善转运前期人员和急救设备的准备,转运中严密监护,及转运后期与院内急救的紧密衔接,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建立区域性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2003年4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先后与湖北省内100余家医疗保健机构建立了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并配置整套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负责接收和转运危重新生儿,通过临床指导、信息交流、结果反馈等手段与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结果 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6年共转运新生儿4136例,占同期总住院病人的26.3%,转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共占67.8%,转运途中无死亡。转运系统逐步完善,辐射地区不断扩大,救治能力快速提高,转运数量迅猛增加。结论在区域内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大大提高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诊治水平及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湖北省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相似文献   

11.
李赘 《现代保健》2009,(8):53-5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和抢救方法,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对102例新生儿窒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以胎儿窘迫居首,共30例,占29.4%(30/102);其次为各种阴道助产18例,胎盘功能不全18例,均占16.5%。结论 缺氧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病史、产检、B超、胎心监护等作出综合判断,应做好产前检查和产程监护,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和正确的复苏方法,同时加强窒息后的监护和管理,以降低新生窒息的发生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生儿疾病构成比及死亡率,为防治新生儿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0年本院1874例新生儿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7年来本院新生儿疾病谱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早产儿、新生儿脐炎、新生儿宫内窘迫等为主,1874例新生儿疾病中死亡48例,其病死率为2.56%,其主要死因为新生儿窒息35.42% (17/48)、早产儿22.92% (11/48)、新生儿硬肿症10.42%( 5/48)、新生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占分8.33%.结论 本院儿科医生参与产科新生儿诊治工作,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使新生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基层儿科医生做好了急危重患儿转诊工作,提高医院诊治水平,对降低本市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朝阳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运行10年的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朝阳区2007-2016年26家助产机构新生儿救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朝阳区10年来户籍活产数175 71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09例,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36.35%。2007年救治体系建立初期,早期新生儿、新生儿、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分别是1.39‰、2.09‰、2.71‰、3.49‰,2016年分别为1.13‰、1.41‰、2.13‰、2.54‰,5岁以下儿童各年龄别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 508例,转运数量前3位是早产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其中早产儿转运最多占52.68%。结论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建立和完善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区域性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对提高整个地区新生儿存活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的意义。方法建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将危重新生儿转运至网络中心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治疗,使危重新生几得到及时救护。结果3年间共转运新生儿911例,转运新生儿逐年增加,病死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转运系统,对提高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巍  穆志红  武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07-5510
目的:探讨吉林省新生儿转运系统对降低该省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存活率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转运的1228例新生儿,其中胎龄≤32周的早产儿167例,32周<胎龄<37周的早产儿588例,胎龄≥37的足月儿473例;分析疾病组成、治疗转归以及转运地区及转运科室组成的变化。结果:转运患儿逐年增多,2010年共转运547例,而2011年转运681例,无1例转运途中死亡。治愈及好转1 131例占92.1%,放弃治疗60例占4.89%,死亡37例占3.01%。2011年市内转运比例增加,同时市内其他医院产科转运所占比例较儿科转运所占比例增加。结论:吉林省新生儿转运逐年发展完善,降低了该省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改善了预后。但存在高危儿生后二次转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徐朝亮 《工企医刊》2008,21(3):68-69
新生儿转运工作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医疗机构缺少诊断与治疗危重新生儿的必要设备和技术力量。要将危重儿转至NICU,即使在同一医院内科室内的转运都存在不可忽视的环节。好的转运工作在降低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上发挥很大的优势作用。故提醒基层医院在努力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的同时,亦要注意识别高危儿的能力与提高转运危重儿的质量。本地区多为单程转运,故就如何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转运质量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层产院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成功转运的709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转运新生儿占同期分娩新生儿总数的7.15%.转运病种排列前五位的是:早产儿、新生儿黄疸、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和心脏病.结论 基层产院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能较好地解决其医疗设备及人员技术不足的难题,高效率地利用三级医院的人力和物力,有效地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几窒息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死亡率。方法对2008年58例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0%,其中青紫窒息47例,占81%,苍白窒息11例,占19%。青紫窒息的均抢救成功,苍白窒息抢救成功10例,抢救成功率为98.5%。结论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其相关的护理方法,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早期新生儿死亡16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做好围产新生儿疾病防治工作,降低死亡率,现对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7d内死亡的169例新生儿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NICU1992年1月~1997年12月6年间收治的2740例新生儿,共死亡169例,病死率6.2%,其中放...  相似文献   

20.
张庆华  段淑东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326-2327
<正>滦县自2005年开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来,滦县人民医院以"降消"项目为龙头,依托综合性医院的技术优势加强产科建设,成为全县的孕产妇急救中心,其间共成功抢救危重孕产妇206例,现将2005~2011年发生在该院的危重孕产妇抢救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