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性、定量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睫状突形态,探索其与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浅前房组为80例>40岁前房深度浅患者,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26例,可疑房角关闭(PACS)者26例.对照组为80例相同年龄段前房深度正常患者.对双眼进行UBM检查,记录上、鼻、下、颞4个象限睫状突矢状和冠状切面扫查图像,测量睫状突高度(CPH)、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间距(CPI)、睫状突数量(CPN)、A角以及α角.进一步比较上述生物学参数在浅前房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AACG、CACG以及PACS亚组间的差异、PACS亚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别,并对A角与α角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浅前房组较对照组CPH、CPT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CACG与PACS亚组的CPH、C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亚组较对照组CPH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α角与A角呈正相关.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形态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其参数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较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眼钝挫伤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变化,探讨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03年8月至2008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眼球钝挫伤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30例30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患眼及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_(500)(AOD_(500))、小梁虹膜夹角(θ)、睫状体厚度(CBT)、睫状突厚度(CPT)、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患眼及健眼超声生物显微镜生物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患眼较对侧健眼ACD、AOD_(500)、CBT、CPT、TCPD明显增加,θ1明显增大.结论 眼钝伤性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时睫状体水肿,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外流,促使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98例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房角分离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小梁切除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眼科相关参数、并发症与远期生活质量。结果房角分离组术后BCVA、CAC、房角、AOD500与TIA水平均高于小梁切除组,IOP、PAS水平、虹膜纤维素样渗出率及术后浅前房率低于小梁切除组;术后6个月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与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小梁切除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UBM检查发现睫状沟关闭、虹膜隆起、房角变窄所致的闭角型青光眼。方法:用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Model P40,检查5个病例,6只眼,其中闭角型青光眼5例、眼内肿瘤1例。结果:小梁网睫状突距离761.83±166.12,房角开放度500μm处21.10±7.7,与正常眼小梁网睫状突距离1122±232,房角开放度500μm处30±12对照比较差异明显(t=5.311,P<0.003,t=2.83,P<0.037)。讨论:用UBM检查发现高坪虹膜综合征,对青光眼发病原因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膨隆型)患者42例,术前用UBM测小梁虹膜夹角(θ1)、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CD),并随机分成2组,选择组在房角最狭窄所在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非选择组在颞下方或鼻下方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周复查眼压、UBM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2组患者手术后ACD、θ1、AOD500与手术前比较均有增加,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选择组手术前后的ACD、θ1、AOD500的增加值与非选择组的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UBM能活体观察手术前后房角的变化、激光孔的通畅程度,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检查方法和疗效观察。激光位置的选择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瞳孔阻滞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行传统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前房角的变化。方法:分析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确诊PACG(瞳孔阻滞型)26例(37眼),男7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其中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25眼,前驱期7眼,间歇期5眼,均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分析术后的治愈率:根据术前、术后应用UBM进行前房测量,对UBM提供的眼前段剖面图进行定性观察和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开放距离;同时观察虹膜形态的改变。结果:1)本组治愈26例36眼,97.3%(36/37),无效1例1眼,2.7%(1/37);2)治疗前后小梁虹膜夹角、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比较(t=2.155,2.172;P0.05);3)虹膜周边切除术后虹膜根部组织远离小梁网,房角粘连范围减小。结论:利用UBM观察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前房角的变化,可以观察到经手术治疗后,前房角解剖结构的改变,根据小梁虹膜夹角、前房角开放距离、术后虹膜形态改变情况,表明临床上虹膜周边切除术是预防和治疗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前房角被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导致房水流出受阻,造成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一旦周边虹膜阻塞了房角,房水不能外流,眼压就立即上升,随即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即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复合小梁切除术即联合使用小梁切除术外置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和术中抗代谢药物单次剂量应用,成为近代改良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新趋势。现将我院28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围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房角粘连关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2017年诊治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7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病时间、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与房角粘连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6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9±8.9)岁,单眼发病56例,双眼同时发病7例。男性16例,女性47例,男女比例为1∶2.94。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与房角粘连程度无相关性(P0.05),发病时间与房角粘连程度有显著相关性(r=0.505,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间与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具有相关性,发作后是否及时处理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房角黏连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视盘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实施Phaco治疗,观察组实施Phaco-GSL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周边虹膜前黏连(peripheral synechia,PAS)、眼压、最佳矫正视力(intraocularpressure,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指标[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