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EGIST患者的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等征象),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又行CTA检查.结果 25例EGIST中,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5例,低度危险3例,其中5例发生远处转移.单发23例,位于肠系膜10例、网膜6例、后腹膜5例、盆腔2例;多发2例,起自后腹膜及肠系膜.肿瘤直径平均13.2 cm.肿块呈分叶状8例,不规则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其中1例可见钙化,23例病灶内见囊变及坏死.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两种类型:Ⅰ型,动脉期大致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Ⅱ型,动脉期为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行性强化,强化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15例在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E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EGIST患者的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等征象),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又行CTA检查。结果 25例EGIST中,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5例,低度危险3例,其中5例发生远处转移。单发23例,位于肠系膜10例、网膜6例、后腹膜5例、盆腔2例;多发2例,起自后腹膜及肠系膜。肿瘤直径平均13.2 cm。肿块呈分叶状8例,不规则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其中1例可见钙化,23例病灶内见囊变及坏死。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两种类型:Ⅰ型,动脉期大致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Ⅱ型,动脉期为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行性强化,强化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15例在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E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GIST的CT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腹膜后8例、肠系膜4例,腹腔4例,原发于肾上腺1例、大网膜1例,网膜及肠系膜1例.良性2例,交界性4例,恶性13例.肿瘤直径4.1~35 cm,类圆形5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9例.平扫密度均匀4例, 增强扫描1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2例周边明显环形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5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 结论 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MSCT对E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腹内E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9例EGIST中,高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3例,均为单发,其中肝脏转移1例,1例腹膜及肠系膜种植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少量腹腔积液。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周围,2例位于肠系膜根部,2例位于左下腹小肠系膜周围,1例发生于大网膜,1例位于盆腔右侧,2例位于腹膜后间隙。肿块最大径11~36 cm不等,平均(15±4)cm。椭圆形2例;分叶状、不规则7例,边缘均清晰。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程度不等的坏死、囊变区,其中3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出血。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增强幅度为22~32 Hu,静脉期增强幅度为27~43 Hu,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肿块内均未见液气面。5例肿块实质见迂曲条状、簇状的肿瘤血管,经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可见肿瘤血管来源。结论腹内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有助于判断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病变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后间隙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隙SFT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包括良性SFT 3例,恶性SFT 3例,脂肪瘤型SFT1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4.7岁.6例行平扫与增强,1例平扫.结果 (1)7例中,盆部腹膜外间隙4例,腹腔腹膜后间隙3例.(2)CT表现为肿块境界清楚,内部密度欠均匀,见多发灶性或不规则形稍低密度区;增强动脉期见迂曲扩张血管影,实性部分不均匀斑驳样强化,实质期强化较均匀,囊变坏死区无强化.恶性SFT3例均伴有大面积出血、坏死.(3)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间富有束状胶原纤维和分支状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除1例恶性SFT的CD34及CD99阴性表达外,其余病例CD34、bcl-2、CD99、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 腹膜后间隙SF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征象,并讨论其CT特点.结果 12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1例为局限型腹膜间皮瘤,11例为弥漫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表现:1例局限型腹膜间皮瘤表现为孤立性的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实性区显著强化;11例弥漫型腹膜间皮瘤均表现为腹腔积液及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其中8例见广泛的明显强化的腹膜结节、肿块,6例形成网膜饼,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膜病变2例.结论 显著的腹腔积液伴不规则腹膜增厚及广泛腹膜强化结节、肿块是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患者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行 MPR分析,另有3例行血管 MIP及VR成像。结果:多发肿瘤1例位于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单发15例,位于大网膜6例,肠系膜5例,腹膜后4例。肿瘤最大直径3.5-23.5cm。2例呈圆形,14例呈不规则、分叶状。8例肿瘤与邻近组织脏器粘连分界不清。平扫2例密度均匀,其中1例完全囊变,增强扫描囊壁轻微强化,1例均匀强化;平扫14例密度不均,均可见程度不同的坏死、囊变,其中1例有钙化,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轻至中度强化,囊变坏死部分无强化,7例肿瘤实质内可见条状、簇状血管影,血管 MIP 及VR有助于明确肿瘤供血来源和发病部位。病理结果:良性1例,交界性3例,恶性12例。结论:EGIST 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病理上以交界性和恶性居多,螺旋CT及其后处理重建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在多层螺旋CT上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合CTA、多平面重建和二维曲面重建等影像技术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女性35例,男性5例.40例患者SPTP影像学表现中,22例位于胰头,5例位于胰颈体交界区,6例位于胰体,3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位于胰尾部,1例胰头、胰体尾部均见;类圆形30例,圆形5例,分叶状4例,表现为胰头增大1例,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肿块多数较大,最大横断面达15 cm×18 cm,最小1.0 cm×1.1 cm;肿块完全实性7例,囊实性成分33例,其中囊性为主8例,实性为主17例,囊实性相仿8例.实性部分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可见中等强化,至门静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强化程度均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部分平扫及增强均呈低密度.CT表现1例患者见恶性倾向,9例推压、包绕肠系膜血管,8例脾血管受压,3例累及肝总动脉及分支,2例累及十二指肠,11例伴有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有明显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13例伴有钙化.病理示良性37例,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3例.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螺旋CT能协助诊断,运用CTA、多平面重建和二维曲面重建等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P)MSCT的表现特征,提高对其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MP的MSCT表现特点,按照CT标准并结合临床做出诊断。CT平扫34例,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15例,并采用1.25mm层厚和1mm重建间隔获得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 49例病变均位于小肠系膜,包绕肠系膜血管;炎症渗出型47例,CT平扫均呈不均匀脂肪密度,CT值-74~-23HU,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116~-92HU),其中13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各1例,表现为脂肪包块内出现肿块,前者为囊性肿块,后者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中度强化,静脉期CT值上升约40HU。49例中,出现"假包膜征"32例,"脂环征"36例,"小结节"21例,肠系膜血管狭窄2例。结论 MP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是MP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