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现有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了解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6年2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DILI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史、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情况及转归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引起DILI的药物所治疗的基础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占25.26%(24/95),其中结核占23.16%(22/95)。导致DILI的药物中,最常见的为中药类,占44.21%(42/95),其次为抗结核药物,占22.11%(21/95)。从服药至产生肝损伤的时间以15~30 d最常见。DILI的症状中以纳差最为常见,最常出现的阳性体征是黄疸。DILI的实验室肝功能检查以ALT升高最为明显。最常见的DILI类型是急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患者大多数预后良好,经停药及治疗后,治疗有效者(包括治愈和好转)占95.79%(91/95)。年龄[比值比(OR)=0.054,95%可信区间(95%CI):0.002~0.076,P=0.037]、ALP(OR=0.004,95%CI:0.001~0.006,P=0.043)、TBil(OR=0.028,95%CI:0.001~0.039,P=0.035)、DBil(OR=0.008,95%CI:0.001~0.014,P=0.036)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DIL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临床医师要合理用药,监测药物可能出现的肝毒性反应,还需加强安全用药的公众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目的:探讨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DILI患者5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50.6±17.9)岁,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43.1%)。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要肝损伤类型(84.3%)。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依次为中草药、心血管系统药以及激素和内分泌代谢药,分别占51.0%、19.6%和9.8%。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涵盖全身多个系统。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5.9%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21.6%和66.7%,死亡率为5.9%,死因均为肝衰竭。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DILI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草药的不规范使用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入院时ALT、AST、TBIL、白蛋白水平和PT、INR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及临床和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DILI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应用史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药物种类构成、DILI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特点.结果 引起本组患者DILI的前3位药物为中药87例(62.1%)、解热镇痛药14例(10%)、抗生素7例(5%).男女性别比为1∶1.69.>40 ~ <60岁患者71例(50.7%).患者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多见,共72例(51.4%),胆汁淤积型43例(30.7%),混合型25例(17.9%);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中位年龄(55.6岁)较肝细胞型(47.1岁)及混合型DILI (49.9岁)高.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占7.86%.结论 本研究患者中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DIL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老年患者相对易出现胆汁淤积.绝大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分型和肝功能变化等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8年于我院因DILI住院患者103例,记录其年龄、性别、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03例DILI患者中男性为42例,女性为61例,男女比为1∶1.5;肝损伤类型中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型86例(83.5%);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共计45例(43.7%);导致DILI的药物中首位的是中药27例(26.2%);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好转出院77例(74.8%),痊愈13例(12.6%),治疗无效12个(11.7%),死亡1例(0.9%)。结论 103例DILI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发病较多见,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及中成药、化疗药、抗微生物药等,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与西药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DILI患者中、西药引发DILI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女性发病人数是男性的2倍以上,类型以肝细胞型(79.49%)最多见;中药引发的DILI患者占39.74%,西药引发的DILI患者占60.26%。中药与西药引发的DILI的人群发病年龄、性别、用药至发病时间、临床分型及免疫特性在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者临床疗效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中药引发DILI的预后较差。初始发病时,中药引发DILI患者的TBil、ALT、AST、总胆汁酸(TBA)水平均高于西药引发患者(P均0.05),但两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及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药或西医引发DILI患者治疗两周的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均0.05),PT变化均不大(P0.05),中药引发DILI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中,仅TBA显著高于西药引发患者(P0.05)。结论与西药相比,中药肝毒性更大且肝细胞坏死程度更重,其治疗恢复较慢,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ID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一科确诊为AIDS并符合DILI诊断的患者119例。分析患者用药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指标、治疗方法、肝损伤持续时间及预后,并对患者DILI进行分型及分级,观察不同药物导致的DILI对肝生化指标的影响。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8例已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的肝损伤分级(χ~2=15.756,P0.001)、TBil水平(Z=-3.466,P=0.010)及Alb水平(Z=-1.968,P=0.049)明显高于61例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已明确导致患者DILI的药物种类中8例为抗真菌药物、41例为抗细菌药物、18例为抗结核药物、24例为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较其他3种药物所致DILI患者的TBil水平更高(H=12.804,P=0.005),抗细菌药物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Alb水平低于其他2组(H=14.236,P=0.003),抗结核药物及抗病毒药物造成的肝损伤等级明显高于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χ~2=16.373,P=0.008)。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较短(χ~2=8.046,P=0.045);高水平ALP、低水平ALT提示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Z值分别为-2.943、-2.592,P值均0.05)。结论 AIDS患者用药复杂,易并发DILI,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肝损伤,但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实时了解肝脏炎症活动状态,有助于减少AIDS患者的DILI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1例DILI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损伤可疑诱发药物种类和名称、临床表现、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DILI病例数逐年增加,151例患者中男109例(72.2%),女42例(27.8%),平均年龄(46.9±21.1)岁。44例(29.1%)为多药联合应用所致DILI,其次DILI可疑诱发药物种类是抗结核药(19.2%)、抗菌药(16.6%)、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9.3%)。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8.7%),胆汁淤积型(7.3%)及混合型(4.0%)。预后:治愈(65.6%),好转(31.1%)及无效(3.3%)。结论引起DILI首位原因是多药联合应用,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西安三所医院近5年的5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既往史、用药时间、临床表现、临床分型、用药史、生化指标、用药方式、治疗方法等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DILI患者共572例,男性280例(48.95%),女性292例(51.05%),平均年龄45.56岁±15.11岁;(2)既往有吸烟史的226例,有饮酒史的205例,有过敏史的115例,有基础肝病史的155例;肝损伤发生时间绝大多数8 wk,为49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巩膜黄染或尿色加深占59.44%,乏力占57.52%,纳差占55.42%;临床分型肝细胞型为402例,胆汁淤积型为62例,混合型为53例;导致DILI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中药299例、抗结核药71例、抗微生物用药48例;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533例,静脉注射20例,外用给药14例;预后情况治愈194例,好转323例,未愈39例,死亡16例;(3)影响药物性肝损伤预后的因素有用药时间、临床分型、用药种类、用药方式及总胆红素指标.其中总胆红素为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中药为最常见的原因,影响DILI预后的因素较多,总胆红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DILI的208例患者的药物种类、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分析DILI的临床特点。其中使用抗结核药、肿瘤药、免疫制剂致DILI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使用该3种药物但未发生DILI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的无序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以中药引起DILI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0.8%);不同类型DILI之间性别、ALT、AST、TBil、GGT、总胆汁酸(T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81,H值分别为54.349、45.993、78.902、49.940、21.934,P值均0.05),而AST、TBil、GGT、TBA在不同预后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728、6.322、6.440、2.353,P值均0.05)。吸烟[比值比(OR)=2.856,P=0.026]、糖尿病(OR=2.726,P=0.042)、高脂血症(OR=3.390,P=0.003)、BMI≥28 kg/m2(OR=3.142,P=0.009)是DILI的危险因素。结论 DILI以中药引起的患者最多,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有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BMI≥28 kg/m2是DIL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全面提高对DILI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DILI患者的基本情况、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级、治疗及转归。结果 98例患者中,男性38例(38.8%),女性60例(61.2%),平均年龄49.8岁。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药48例(50.0%)、抗菌药物21例(21.4%)、抗肿瘤药10例(10.2%)、保健品6例(6.1%)、解热镇痛药5例(5.1%)为主,多为口服用药,于服药3至62 d发病。临床表现以其中食欲下降42例(42.9%)、乏力26例(26.5%)、皮肤黄染22例(22.4%)、肝区不适18例(18.4%)、巩膜黄染16例(16.3%)为主,另有20例(20.4%)无明显不适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轻度肝损伤43例(43.9%)、中度肝损伤29例(29.6%)、重度肝损伤15例(15.3%)、肝衰竭9例(9.2%)、死亡2例(2.0%)。治愈31例(31.6%),好转65例(66.3%),总有效率为98.0%。结论 DILI多与中药有关,其临床表现多样,特异性差,一般预后良好,严重者亦可导致死亡。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做到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11.
李一凡  赵钢 《肝脏》2012,17(12):846-84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评价RUCAM表及Maria诊断标准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DILI住院患者107例的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配对χ2检验,评价RUCAM表及Maria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及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药、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肝损伤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81例,胆汁淤积型11例,混合型12例。RUCAM表及Maria评分系统结果完全符合有34例(31.7%),相差1级48例(44.8%),相差2级19例(17.7%),表示两者有一定的正相关(r=0.233,P=0.015)。结论 DILI患者中以中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常见;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多见;RUCAM表的DILI因果关系评价更接近一般临床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降低DILI发病率,减少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8例化疗药物所致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化疗药物种类,出现DILI的时间、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128例,男性46例(30.51%),女性82例(69.49%),其中最小年龄24.0岁,最大82.0岁,平均(53.2±5.4)岁。使用化疗药物到发生肝损伤时间从2.0~30.0 d,平均(16.3±2.4)d。引起DILI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铂类、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及程度。本组患者中DILI的程度:1级(轻度肝损伤)74例(57.81%),2级(中度肝损伤)44例(34.38%),3级(重度肝损伤)8例(6.25%),4级(肝衰竭)1例(0.78%),5级(死亡)1例(0.78%)。治疗方式根据2007年版《急性药物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1级肝损伤患者继续使用化疗药物,同时应用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2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3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丁二磺腺苷蛋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激素及血浆置换。4级、5级除患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适时给予激素及血浆置换。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愈117例(91.40%),死亡1例(0.78%),慢性化发展为肝硬化2例(1.50%),放弃治疗8例(6.25%)。结论化疗药物所致DILI并不少见,接受化疗的患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DILI并积极有效处理,绝大多数化疗所致DILI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抗风湿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86例(51.8%)、女80例(48.2%),平均年龄(48.3±13.0)岁。123例(74.1%)DILI由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所致。DILI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57例(94.6%)、胆汁淤积型7例(4.2%)、混合型2例(1.2%)。预后:治愈126例(75.9%)、好转30例(18.1%)、无效10例(6.0%)。结论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易致DILI,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中草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肝组织病理学差异,探讨中草药致肝损伤的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诊治的50例DILI患者,分为中草药致DILI组和西药致DILI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肝组织病理特征,包括DILI的临床类型、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尤其是肝脏炎症部位与分级、脂肪变性的类型和程度及铁沉积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50例DILI患者中,中草药DILI 20例(40%),西药DILI 30例(60%)。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生化指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两组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损伤程度均以1级为主,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性(微泡性、大泡性和混合性)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中草药DILI组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显著高于西药DILI(χ~2=3. 860,P 0. 05),且中草药DILI组Kupffer细胞内铁沉积显著高于西药DILI(χ~2=4. 787,P 0. 05)。结论中草药与西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但中草药DILI较西药DILI肝组织汇管区炎症反应更明显,Kupffer细胞内铁沉积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169例急性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药物变化趋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占56.80%,50岁以上患者占46.15%,体重55 kg者占64.5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还有39例患者(23.08%)无任何症状,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肝损害以轻度(66.27%)及中度为主(22.49%);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73.37%),其次是混合型(16.57%)和胆汁淤积型(10.06%)。多种给药途径均可能引起DILI,但以口服给药为主(67.46%)。多种药物可能引起DILI,以中草药(37.28%)、抗结核药物(21.30%)及抗菌药物(17.16%)最多见。其中,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抗菌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下降趋势。经及时停药和保肝治疗,治愈81例(53.85%),好转65例(38.46%),无效17例(10.06%),死亡6例(2.96%)。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急、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诊断为DILl的18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急性组(n=138)和慢性组(n=45)。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可疑药物用药史、过敏史、饮酒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组织病理检查、治疗、转归等资料。所有诊断为DILI的患者均进行RUCAM、肝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分级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DILI慢性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中草药导致DILI在急、慢性组的病例数为105 (76. 1%)和33 (73. 3%),抗菌素所致的为15 (10. 9%)和5(11. 1%)。2组患者性别(χ2=4. 774,P=0. 029)、肝损伤类型(χ2=9. 848,P=0. 020)及DILI严重程度分级(χ2=8. 012,P=0. 046)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组RUCAM评分≤6的病例数占77. 8%,而急性组RUCAM评分≥6的病例数占79. 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 471,P=0. 002)。2组间PLT、ALT、AST、DBil、Cr水平,以及ANA阳性检出率和SM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与急性组比较,慢性组潜伏期更长、合并肝硬化及治疗无效病例的百分比更高(P值均0.05); 2组患者激素治疗和激素+硫唑嘌呤治疗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 109、27. 408,P值均0. 05)。急、慢DILI组分别有16例(11. 6%)和7例(15. 6%)为AIH样DILI;分别有29例和27例完成了肝组织病理检查,其中肝组织病理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分别有2例(6. 9%)和6例(22. 2%)。ALT (OR=0. 997,95%CI:0. 985~0. 999,P=0. 003)、PLT(OR=0. 997,95%CI:0. 986~0. 998,P=0. 013)是DILI慢性化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与急性DILI相比,慢性DILI中女性患者比例更高;诊断较困难,潜伏期长,胆汁淤积型比例及自身抗体的检出率较高,更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预后较差。ALT、PLT可能是DILI慢性化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69-2375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的风险因素。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组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组间合并慢性HBV感染比例(χ~2=5.616,P=0.018)、无症状肝损伤比例(χ~2=9.451,P=0.002)、肝衰竭比例(χ~2=9.453,P=0.002)、需调整抗结核方案比例(χ~2=16.787,P0.001)、首次肝损伤时间(Z=-4.001,P 0.001)、肝功能恢复时间(Z=-1.735,P 0.001)、肝性脑病比例(χ~2=4.114,P=0.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肝损伤时间 8周(OR=3.94,95%CI:1.02~15.25,P=0.047)、无症状肝损伤(OR=7.64,95%CI:1.63~35.86,P=0.010)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慢性HBV感染(OR=14.42,95%CI:2.66~78.09,P=0.002)、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11.97,95%CI:2.03~70.50,P=0.006)是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OR=0.07,95%CI:0.01~0.51,P=0.0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抗结核药物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合并HBV感染、无症状肝损伤、发现肝损伤时间晚、低蛋白会增加严重肝损伤发生风险。定期随访、肝功能监测、适当营养支持和HBV筛查对降低抗结核期间的肝损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陕西省内20家医院2009—2019年收治的以RUCAM量表为诊断标准的1 37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可疑肝损伤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分类有序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 1 376例患者中男577例(41.93%),女799例(58.07%),男女比为0.72∶1;各年龄段中40~60岁年龄段高发,占比44.77%;各年龄组中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4,P=0.008),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9,P=0.494),各年龄组中临床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5,P<0.001)。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中药(41.13%)、抗结核药(11.70%)、解热镇痛药(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含丙硫异烟胺(Pto)和(或)对氨基水杨酸(PAS)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情况,为及时合理治疗DILI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胸科医院应用含Pto和(或)PAS方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发生DILI情况,对DILI的发生时间、年龄、性别、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含Pto 和(或)PAS方案的患者共1714例,治疗中发生DILI者226例,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不能确定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者97例,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共129例,总发生率为7.5% (129/1714),女性DILI发生率(9.2%,59/641)高于男性(6.5%,70/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3,P<0.05).DILI多发生于用药后1~2个月,以2~4周多见(30.2%,39/129),47.3% (61/129)的患者发生DILI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在不同抗结核药物组合方案中,Pto+ PAS+吡嗪酰胺方案的DILI发生率最高(20.7%,19/92),且显著高于Pto+吡嗪酰胺方案(9.8%,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7,P<0.05).结论 应用含Pto和(或)PAS等二线抗结核药物时应警惕DILI的发生,尤其是女性及Pto+ PAS+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无明显临床表现时也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DILI,避免严重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DIAIH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DIAIH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主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生化学、自身免疫抗体、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共有49例DIAIH患者和436例DILI患者,DIAIH和DILI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分别占91.84%(45/49)和70.41%(307/436),DIAIH女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DILI女性患者的比例(χ~2=9.111,P=0.003)。DIAIH患者的平均年龄(50.0±7.4)岁。引起DIAIH的前三位药物分别是中草药(53.06%,26/49)、非甾体抗炎药(10.20%,5/49)和他汀类药物(10.20%,5/49),DIAIH发生的时间均在用药后8周以上。DILI和DIAIH发生肝衰竭的比例分别是14.68%(64/436)和30.61%(15/49),DIAIH较DILI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衰竭(χ~2=8.20,P=0.004)。西药引起DIAIH和DILI进展为肝衰竭的风险均显著高于中药(χ~2=9.77,P=0.002;χ~2=16.09,P0.001)。DIAIH患者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是100%,ANA阳性率83.67%(41/49),SMA阳性率16.33%(8/49)。DIAIH界面性炎症、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均较DILI明显。结论女性更容易发生DIAIH,中草药易引起DIAIH,西药引起的DIAIH易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