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国产4个品种苹果果皮和果肉为研究对象,对其总酚、总黄酮、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花牛苹果果皮和果肉总酚含量分别达到11.31 mg/g,1.95 mg/g,总黄酮含量为27.22 mg/g,4.7 mg/g以及花青素含量13.16 mg/g,1.63 mg/g。高于其他3个品种苹果。4种苹果的总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性能,Trolox当量抗氧化性能和还原能力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苹果的果皮和果肉的多酚含量有着较大差距,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决定着苹果的抗氧化性能。以期为苹果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李果实品质以及近果皮与近果核部位果肉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贮藏时,李果实硬度、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不同程度降低,而pH 值、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升高,2℃贮藏可显著延缓李果实硬度、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 自由 基清除能力的降低,以及pH 值、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升高;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李果实中酚类、黄酮类物质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李果实近果皮及近果核处果肉的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李果实SSC 与近果皮果肉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DPPH 自由基能力、总酚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近果核,而pH 值与近果核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羟自由基能力、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近果皮果肉。李果采后品质劣变可能与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DPPH 自由基能力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苹果多酚的保存率和应用效果,以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70%乙醇溶液分别提取果皮和果肉中的多酚,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和pH值对果皮和果肉多酚溶液中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及DPPH·的清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果皮和果肉多酚溶液分别在60,70,80℃放置5 h后,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对DPPH·的清除率影响的差异不显著;90℃时果皮和果肉多酚溶液中总酚、原花青素类物质和对DPPH·的清除率均降低,总黄酮含量升高,且该温度下果肉多酚比果皮多酚稳定。果皮多酚溶液在pH 8时稳定,果肉多酚溶液在pH 6和pH 8时稳定;果皮和果肉多酚溶液均在避光条件下稳定,且果肉多酚比果皮多酚稳定。苹果的果皮和果肉多酚应在低温、中性及避光条件下使用或保存。  相似文献   

4.
以蓝莓全果、蓝莓果皮和蓝莓果肉为原料,采用醇提法和水提法测定其绿原酸、原儿茶酸、槲皮素、香草酸、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蓝莓果实不同部位中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具有显著差异(P<0.05);蓝莓果皮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为32.61 mg/g和26.95 mg/g;蓝莓果实各部位醇提取物中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水提取物,顺序为蓝莓果皮>蓝莓全果>蓝莓果肉;各部位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原儿茶酸、槲皮素、香草酸,在蓝莓果皮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和蓝莓全果中(P<0.05),蓝莓果实中绿原酸和香草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草莓、黑莓、蓝莓中多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草莓、黑莓、蓝莓3种小浆果的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蓝莓全果的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在所测3种浆果全果中最高,分别为9.44mg没食子酸/g干质量、36.08mg芦丁/g干质量、24.38mg儿茶素/g干质量;其总抗氧化能力也最强,达14.98mmol Trolox/100g干质量。草莓的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则最低,抗氧化能力也最弱。此外,3种浆果果渣中的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全果和果汁,即果渣>全果>果汁。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原花青素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9704,表明酚类物质是其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不同品种枣果发育过程中多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灰枣、鸡心枣、梨枣、赞皇枣、磨盘枣、葫芦枣6 个枣品种的不同发育期果实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和VC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各品种枣果实中总酚、总黄酮、VC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在采摘初期(幼果期)为最高,其后随着果实的发育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在绿熟期前下降迅速,绿熟期以后变化趋缓,果实接近成熟时则趋于平稳,全红期果实可较采摘初期降低60%以上;VC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白熟期前下降较快,白熟期后降幅变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是供试各品种枣果实中最主要的酚类物质,这些酚类物质含量在枣果实发育过程中也呈下降趋势,但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供试枣果实抗氧化活性与其中的总酚、总黄酮、VC以及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等主要酚类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其中尤以芦丁、表儿茶素、儿茶素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较高,说明芦丁、表儿茶素、儿茶素等多酚类物质是枣果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磨盘枣、葫芦枣具有较高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鸡心枣具有较高的VC含量,是功能性枣果及其加工制品生产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们对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兴趣日益浓厚,多酚是植物资源中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由于其结构特征而具有抗氧化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冬红海棠果实不同部位中18种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并检测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3个果实部位(果皮、果肉和种子)中,果皮总酚含量最高((4.03±0.20)mg GAE/g鲜重),其次是种子((3.10±0.21)mg GAE/g鲜重),表儿茶素是果皮中游离酚的主要成分。与游离酚类化合物相比,结合酚类化合物在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冬红海棠多酚对过氧化氢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在相同的多酚类物质浓度下,结合酚比游离酚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冬红海棠果富含多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强,在食品工业上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红心火龙果和白心火龙果为原料,测定不同种类和部位火龙果(红心火龙果果肉,red flesh,RF;白心火龙果果肉,white flesh,WF;红心火龙果果皮,red peel,RP;白心火龙果果皮,white peel,WP)发酵液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考察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部位火龙果发酵液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且RP发酵液表现出最高的总酚(636.63 mg/L)、总黄酮含量(452.42 mg/L)及最强的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VC浓度169.32 mg/L)、还原能力(140.29 mg/L)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96.65%);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正相关,表明总酚类物质是火龙果中抗氧化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苹果多酚的保存率和应用效果,以纯度为95%的富士苹果果皮和果肉粗多酚为试材,研究常见添加剂对果皮和果肉多酚溶液中总酚、原花青素和总黄酮含量及DPPH·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苯甲酸钠浓度的增加,苹果果皮或果肉多酚溶液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原花青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果皮多酚溶液对DPPH·的清除率显著降低,而果肉多酚溶液对DPPH·的清除率先增加后降低;随着山梨酸钾浓度的增加,果皮多酚溶液中总酚含量及其对DPPH·的清除率均显著降低,总黄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原花青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果肉多酚溶液比较稳定;2)随着VC溶液浓度的增加,总酚、原花青素含量及其对DPPH·的清除率显著增加,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随着Na2SO3溶液浓度的增加,总酚含量显著增加,总黄酮含量和对DPPH·的清除率显著降低,原花青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3)随着H2O2溶液浓度的增加,果肉多酚溶液中总酚含量及其对DPPH·的清除率显著增加,原花青素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当来源不同的苹果多酚溶液在保存或应用时,应该根据需要考虑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鲜石榴皮、干石榴皮、石榴带籽果实和去籽果实中绿原酸、总花青素、总黄酮和维生素C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绿原酸、总花青素、总黄酮,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结果:鲜果皮中的绿原酸、总花青素、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干果皮。去籽果实中绿原酸、总花青素类成分、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带籽果肉,说明可能石榴籽中这3种成分含量很少甚至没有。而总黄酮含量带籽果肉高于去籽果肉2倍,说明石榴籽里含有黄酮,且含量高于果肉。石榴皮中绿原酸和总花青素类成分含量都较高,超过3%。结论:在今后的石榴皮和果肉活性成分提取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平欧榛子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小芳  杨凯  赵玉红 《食品科学》2017,38(19):130-136
榛子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不同品种、不同利用部位榛子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以8个抗寒优良品种平欧榛子为原料,分别测定其种壳、种皮和种仁中总多酚、总黄酮、单宁及原花青素含量并对种皮中总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评价。活性成分含量比较结果表明:种皮中各活性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种壳和种仁(P0.05);其中7#品种种皮总多酚含量最高,为185.76 mg/g;6#品种种皮总黄酮、单宁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9.961、3 9.1 0 mg/g;7#品种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7 7.2 8 mg/g;并且种皮中总多酚含量远高于其他3种活性成分(P0.05)。8种平欧榛子种皮总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表明:综合考虑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处理效果,发现7#平欧榛子种皮总多酚抗氧化性效果强于其他品种,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7.70%,对铁离子还原力为0.450,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可达53.1%,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达到82.0%。种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力、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与总多酚含量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0.793、0.695、0.6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大花罗布麻根、茎、叶、花4 个部位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分析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Folin-Ciocalteu法、NaNO2-Al(NO3)3法分析罗布麻的根、茎、叶、花4 个部位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多酚、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3 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大花罗布麻总酚含量次序为:叶>根>花>茎,各样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部位游离酚、结合酚和总多酚含量分别介于3 560.19~6 273.23、13.45~22.01和3 582.2~6 286.68 mg GAE/100 g干质量,其游离态多酚占总酚含量百分比平均为99.60%;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介于1 080.30~2 488.21、9.69~28.59、1 106.81~2 516.80 mg RE/100 g 干质量,其游离态黄酮占总黄酮含量的百分比平均为98.64%。大花罗布麻叶提取物清除DPPH 自由基、ABTS+·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强,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50 0)。结论:大花罗布麻各部位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6 种东北地区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北地区6 种红树莓果实加工后的果渣提取物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花色苷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宝石红果渣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4.18、3.71、15.28 mg/g;哈瑞太兹果渣提取物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为0.68 mg/g;菲尔杜德和野生果果渣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与VC接近;除哈瑞太兹外,其他品种红树莓果渣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2,2’-二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radical,ABTS+·)的清除率均大于VC。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与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大;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原花青素、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较大;而对ABTS+·的清除率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较大。在6 个红树莓品种中,菲尔杜德和野生果果渣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将桑椹提取物分为6 个组分(F1、F2、F3、F4、F5、F6),研究了桑椹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采用Folin-酚法、p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分总酚、总花色苷含量和酚类化合物成分;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亚铁还原能力实验评价各组分抗氧化能力;建立牛血清白蛋白-果糖模拟反应体系和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模拟反应体系评价各组分抗糖基化能力。结果表明:桑椹提取物中检测出5 种酚酸、两种花色苷和两种黄酮类物质;F3的总花色苷含量最高(P<0.05,(101.10±2.39) mg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当量/g),F5的总酚含量最高(P<0.05,(188.05±2.01) mg 没食子酸当量/g);F3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组分(P<0.05,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亚铁还原能力分别为(129.33±5.58)、(194.33±2.48)、(130.44±1.38) mmol Trolox/g),F5的抗糖基化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组分(P<0.05,牛血清白蛋白-果糖模拟反应体系和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模拟反应体系中的糖基化抑制率分别为(87.23±0.36)%和(66.99±1.62)%);桑椹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抗糖基化能力分别与总花色苷、总酚含量呈现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温真空膨化和自然干制对红枣抗氧化成分及活性的影响,为生产加工优质枣产品和低温真空膨化技术在红枣加工方面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矮化密植枣树所得枣果为材料,采用Folin-Ciocalteu与NaNO2-Al(NO3)3法测定总酚、总黄酮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清除能力、总还原力和抗亚油酸过氧化能力等指标表征枣果抗氧化能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红枣经膨化后总酚含量显著增加,而总黄酮未发生明显变化,自然干制使总酚、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膨化枣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显著优于鲜枣和自然干制枣,自然干制处理使红枣ABTS+•清除能力和β-胡萝卜-亚油酸抗氧化活性显著低于膨化枣与鲜枣。膨化枣中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自然干制枣。干制处理使枣果中酚类化合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膨化枣中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芦丁、肉桂酸和槲皮素的含量最高。相关性研究表明鲜枣与干制枣中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显著相关。结论:低温真空膨化枣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与最高抗氧化能力,且加工时间短,口感酥脆香甜。综上所述,低温真空膨化技术可作为一种可用于规模化干制枣的现代化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6.
Health benefits of phenolics are prompting vegetable breeders to identify cultivars with enhanced functional properties. Ten onion cultivars grown under North Indian condition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total phenolics, flavonoids, quercetin and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Total phenolics,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exhibit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 P <  0.05) among cultivars. Red cultivars, namely Sel-383, N-53, Pusa red and Sel-402, constituted a high phenolic group, with a mean content higher than 100 mg/100 g gallic acid equivalents. Mean flavonoid content was highest in cultivars, Pusa red, Sel-402, H-44 and N-53 ( > 40 mg/100 g). White cultivars namely, Pusa white flat, Pusa white round and Early grano, consistently showed low phenolics, flavonoids and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as determined by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 cup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capacity (CUPRAC) was highest in cultivars Sel-383, N-53, Pusa red and Sel-126. Over both consecutive years, phenolic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 R 2  =  0.95 FRAP and R 2  =  0.87 CUPRAC). Over all red cultivars, Sel-383 and Pusa red are promising cultivars for incorporation in existing breeding programs for the production of onions with high antioxidant content.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nion, being a major constituent of Indian diet, is a potential source of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Selection of the phenolic-rich cultivars, preferably the red ones with high antioxidant activity, can deliver a variety of health benefits. The breeders can use total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as parameters to develop varieties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target antioxida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制粒前后柑橘全果果粉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评价制粒对柑橘全果果粉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柑橘类型的4 个代表品种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分析各品种柑橘全果果粉制粒前后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利用铁离子还原/氧化(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与制粒前相比,制粒后各品种柑橘全果果粉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多数无明显变化。不同种类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如下:脐橙全果果粉的绿原酸、川陈皮素含量在制粒后明显下降(P<0.05);澳柑全果果粉的没食子酸、绿原酸、柚皮苷含量在制粒后明显下降(P<0.05);葡萄柚全果果粉的阿魏酸、柚皮苷、芦丁、地奥司明、甜橙黄酮含量在制粒后均明显下降(P<0.05)。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ABTS法、DPPH法、FRAP法所测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相对一致,且大多数品种的柑橘全果果粉制粒前后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35~40 ℃制粒工艺不但没有明显改变柑橘全果果粉的酚类物质组成与含量,也未降低其抗氧化能力。结论:制粒未造成柑橘全果果粉营养品质的下降,这种微加工方式可以实现对柑橘全果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尚琪  王婷  李欣  刘耀娜  白晓东  张溪桐  王毅  毕阳 《食品科学》2016,37(20):247-252
以“玛瑙”厚皮甜瓜为试材,通过采前分别在幼果期(花后2 周)、膨大期(花后3 周)、网纹形成期(花后4 周)和采前2 d 4 个时期喷洒乙酰水杨酸和采后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研究单独或复合处理对冷藏期间果实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乙酰水杨酸处理可有效抑制贮藏期间果实的质量损失率的增加,延缓果皮转黄,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提高抗氧化能力。1-MCP熏蒸能减少果实采后质量损失,维持硬度,增加抗坏血酸含量。复合处理在维持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方面表现出协同效应。由此表明,乙酰水杨酸和1-MCP处理对维持甜瓜果实采后品质的作用效果与抑制乙烯的产生有关,而果实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则与促进苯丙烷代谢产物及抗坏血酸的积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地区6 种不同品种的红树莓营养叶片为原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使用3 种方法评价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分析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定多酚类物质。结果表明,6 种红树莓叶片总酚含量高于总黄酮与原花青素含量。欧洲红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5.56±0.06)mg/g和(3.77±0.06)mg/g;哈瑞泰兹的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3.06±0.04)mg/g。3 种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中,红树莓叶提取物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2;红树莓叶提取物中总酚含量和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和0.891。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出红树莓叶提取物中的13 种多酚类物质,其中有6 种酚酸和7 种类黄酮,主要酚酸为鞣花酸、绿原酸、没食子酸等;主要类黄酮为芦丁、儿茶素、表儿茶素、金丝桃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