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人类染色体脆性位点(fragile site简称fra)是一类不同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变异。1986年我们发现一个脆性X综合征家系。  相似文献   

2.
分析59名中国人58条无遗传关系的X染色体,发现中国人DX13上Bg1Ⅱ多态性位点出现的频率为81%,明显高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以DX13/Bg1 Ⅱ RFLPs为遗传标志对9个甲型血友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4个家系中的甲型血友病基因可以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3.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0.75%~0.95%,是染色体异常引起低智综合征中仅次于Down氏综合征的第二大征候群。由于在不同个体的表现特征各异,而且遗传机制迄今也未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故在国内外的医学遗传学研究方面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本文就目前脆性X综合征的种种临床特征及医学遗传学特点两方面问题,做一简要的阐述。1脆性X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脆性X综合征临床特征对诊断具有重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5名(实验组)具有轻度智力低下患儿和5名同龄智力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了常染色体脆性部位检测。实验组检出率是15.6%,对照组是1.4%,两组间检出率有极显著差异(t=5.2P<0.01),表明高频率的常染色体脆性部位与智力低下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平衡易位遗传效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染色体平衡易位的遗传效应。方法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通过遗传咨询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在4498例外周血检查对象中,发现52个染色体平衡易位家系、68例染色体平衡易位个体,检出率1.51%,其中相互易位40个家系54例,罗伯逊易位12个家系14例,检出率分别为1.20%和0.31%。平衡易位涉及两条常染色体间与X染色体和多条染色体间相互易位。有异常表型者13例,占19.12%,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及各种先天异常。结论部分染色体平衡易位个体有异常表型伴智力低下,对智力低下患者可作染色体核型分析。复杂型易位表型异常风险随断裂点数目增加而增高,自发性流产率及生育畸形儿的风险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6.
脆性X综合征一家系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7岁,因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就诊。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发音能力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落后,只能说简单语言,头大,脸长,大耳廓,厚唇,行为异常、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脾气暴躁,打人毁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胆小。父母非近亲结婚。头颅经CT扫描无异常。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fra(X)(q27.3)。家系中经脆性X染色体检查20人,其中男7人,女13人,采用低叶酸培养基加双诱导方法[1]。细胞遗传学分析:父母表型均正常,家系中有4例核型为46,X(Y)fra(X)(q27.3)患者,携带者5例,共9例fra(X)(q27.3)阳性。见图1。图1脆性X综合征家系图讨论脆性X综合征是最常见的X连锁智力低下疾病,也是家族性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在男性中发病率为1/1250[3]。本病的主要特征为中度到重度智力低下,并随着年龄有加重趋势。患者除表现智力、行为和运动障碍、孤僻症、性格异常等外,有的患者可表现脑部和脑电图异常。本家系中4例患者均有语言障碍、发音缺陷、性格孤僻,但头部CT扫描无异常。该病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几乎所有FraX的女性没有临床症状和症状较轻,并有将FraX染色体传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春期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临床和EEG表现特点。方法:对30例该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其与脆性X细胞表达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行为异常十分常见,但特殊面容和巨睾出现率低。46.7%的患儿有癫痫发作,且发作有无与脆性X表达率相关。EEG有癫痫放电者9/21,但仅1例局限于双颞区。结论:特殊面容及巨睾不应作为青春期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儿筛选和诊断的依据。癫痫的发生可能与脆性X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携带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完全突变和前突变的女性精神病患者中,研究其基因型-表现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其与分裂性情感疾患的关系。系统检查表明,携带脆性X染色体完全突变的女性患儿,通常只表现为动作异常,而无典型的精神症状。本文报道1例9岁的女性患儿,其为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完全突变的携带者,并同时患有儿童期发作的精神分裂症(COS)。其母为脆性X染色体前突变携带者,并患有双重分裂性人格障碍。根据目前一些COS染色体异常方面的文献,作者对这些相关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1例女性患者病例研究: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与过早发作性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9.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遗传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遗传类型,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及临床检查的方法,对我院门诊收集的5个EDA家系共计35位患者进行临床表现、遗传类型、组织病理、出汗试验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①家系Ⅰ、Ⅱ、Ⅳ和Ⅴ中所有患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只是隐性携带者,属X连锁隐性遗传男子型,临床上较为常出现患者的传代方式为女性杂合子与正常男性通婚,儿子中50%发病,女儿50%为携带者,父亲提供的只能为正常基因,母亲为子代提供正常或致病基因的机会各为50%。家系Ⅲ中的患者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男女发病比例接近1:1,属常染色体湿性遗传。②在X连锁隐性遗传家系中,我们首次按照各家的表现不同,又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I型(眼睛型)和Ⅱ型(牙齿型),其中家系I和家系Ⅳ属X连锁隐性遗传I型,除表现为汗腺、毛囊缺陷外,还有先天视力障碍,智力低于正常人;家系Ⅱ和家系Ⅴ属X连锁隐性遗传Ⅱ型,除表现为汗腺、毛囊缺陷外,还有先天性缺牙或牙齿发育不全,智力与同龄正常人相同,这也是中国汉族人EDA与国外的不同之处。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家系Ⅲ的患者均表现为无汗毛或汗毛稀少,身体部分无汗,无其它特殊体征。③X连锁隐性遗传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先天性缺失,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沂腺发育不良,少于正常人,而毛囊先天性缺失。④EDA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为46XY。结论 EDA患者的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分析其部分遗传类型和临床特点,可为EDA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更为以后继续研究EDA的致病基因及基因诊断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X连锁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以探讨X染色体结构异常与这种综合征型耳聋的内在关系。方法:用G常规显带、高分辨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家系成员进行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分析,同时利用X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分析该家系成员的DNA等位片段数。结果:两例先证者表型正常的母亲及外祖母均存在X(p22-pter)重复; FISH示先证者及其母亲的X染色体全被涂染;DXS7108等位片段分析示先证者III-3有两个拷贝。结论:该X连锁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异常X染色体源于Xp部分重复,这为将来进一步分离该异常染色体断点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低叶酸培养基对2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20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染色体不稳定性、脆性部位进行研究,发现两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和脆性部位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并且脆性部位3p~14、11q~13、6p~22、12q~13表达显著增高,提示两组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增高及这些特异的脆性部位可能与恶性淋巴瘤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染色体畸变和脆性部位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低叶酸高pH 的微量全血培养法,G显带检测56 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5 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脆性部位。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和脆性部位的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1) 。脆性部位的表达是非随时的,且又是非特异的。结论:脆性部位与癌基因、癌断裂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不相合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方法 :总结我所于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进行的 7例HLA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包括 3例慢性髓性白血病、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来源 :6例为外周血干细胞 ,1例为骨髓干细胞。预处理方案为改良马利兰 (busulfan ,BU)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CY)或BU/CY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ntithymocyteglobulin ,AT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采用环孢霉素A及短疗程氨甲喋呤 ,5例患者加用霉酚酸酯 (骁悉 )。结果 :1例为骨髓造血干细胞 ,采集骨髓单个核细胞数 3 .4 1× 10 8kg-1,6例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lo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G 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 ,平均接受8.4 6× 10 8kg-1(4.3 0× 10 8~ 15 .3 5× 10 8kg-1)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平均 + 13天 (+ 11~ + 16天 )中性粒细胞(absoluteneutrophilcount,ANC)大于 0 .5× 10 9L-1。平均 + 16天 (+ 11~ + 2 3天 )血小板大于 2 0 .0× 10 9L-1。发生急性Ⅰ~Ⅱ度GVHD 3例 (42 .9% ) ,无 1例严重的急性GVHD ,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 2例 (2 8.6% )。中位随访时间 1  相似文献   

14.
脆性部位与原癌基因在乙型肝炎病人中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脆性部位与原癌基因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人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②方法 用低叶酸、低小牛血清和较高pH值培养方法,常规外周血染色体制片,对20例乙肝病人(病人组)和2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染色体脆性部位分析。③结果 病人组检出31种脆性部位,主要分布于A,B,C组染色体,其表达率为8.94%,与正常对照组(4.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5.83,P〈0.0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C  Chen W  Xiao LL  Tan EX  Luo SK  Zheng D  Ye X  Li Z  Lu XL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8):522-525
目的 探讨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确诊为有家族史的11岁DMD患儿经HLA配型,在脐血库中寻找到1份有5个位点相合的干细胞,其细胞数为移植治疗用量的2 6倍。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和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给予环孢素A、泼尼松龙和骁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前列腺素E1预防肝静脉阻塞综合征,丽科伟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粒细胞刺激因子惠尔血和丙种球蛋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定期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造血重建、血型转变和PCR STR。结果 移植后第12天外周血白细胞为0. 5×109 /L,第14天1. 0×1.09 /L,中性粒细胞数为0 .6×109 /L, 第37天停用粒细胞刺激因子,白细胞波动在3 .34×109 /L~12 .2×109 /L;第27天血小板>20×109 /L,血红蛋白于第24天上升至88g/L,停用红细胞输注。移植后第42天患儿的血型从移植前的A型转变为AB型(移植干细胞为B型);PCR -STR检测均呈混合嵌入,供者的比例逐渐上升至55% ~65%。第38天出现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CK从6000U/L降至600~2200U/L。移植后第42天的运动功能较移植前有所改善。结论 异基因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内可恢复造血重建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监测指标.方法 采集234例肾移植受者的血、尿样本,行BKV尿沉渣细胞学计数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 234例受者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3%和16.2%.尿Decoy细胞阳性者Decoy细胞中位数水平为6个/10HPF,BKV DNA阳性者尿液和外周血BKV中位数水平分别为7.62×103 copy/ml和7.61×103 copy/ml.尿液BKV阳性率较外周血明显升高(P=0.000).尿液Decoy细胞计数与尿液BKV含量相关(γ=0.59,P=0.000),但尿液和外周血中BKV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14).结论 肾移植受者易发生BKV再活化,定量尿沉渣细胞学检测简单、易行、敏感,可以做为BKV活化的指标,间接反映肾脏病理情况,也可检测血、尿BKV DNA了解病毒活化情况、筛查BKV相关的移植肾肾病.  相似文献   

17.
改良血琼脂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改进配方后的血琼脂平皿细菌分离效果 ,将之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提高苛养菌的检出 ,借以提高总体阳性率。方法 :对 2 9株已知分别来自不同科属的细菌进行GI值的测定和比较 ;采用羊血琼脂和改良血琼脂对2 0 0 0份临床标本 (大便标本除外 )进行测试 ,统计和比较苛养菌的分离率差异及细菌在这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一致率。结果 :2 9株已知菌在改良血琼脂培养基上的GI值明显高于传统羊血琼脂培养基 (t =6.72 ,P <0 .0 0 1)。对 2 0 0 0份标本苛养菌的分离率 ,改良血琼脂明显高于羊血琼脂 ( χ2 =394,P <0 .0 5 ) ;细菌菌落特征一致率 96 7%。结论 :改良血琼脂培养基的分离率高且不改变菌落特征。使用该培养基可有效提高分离率 ,大大减少苛养菌的漏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10q部分单体综合征患者生理病理变化及其诊断.方法全血微量法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行G、C式显带.分别用速率法、分光光度法、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GOT、全血乳酸、纤维蛋白溶酶元等.结果患者全部核型为46,xx,t(10;12)(10pter──q25:1:q13─qter;12ter—q13:),血清GOT10U·L-1,全血乳酸0.194mmol·L-1,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元368mg·L-1,RBC5.60×1012·L-1,网织红细胞8%,Wb175g·L-1结论患者系一因母亲fra(10)(q25)脆性位点诱发的突变者,10q部分缺失造成了患者个体与智力的发育障碍。检测血中2,3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纤维蛋白溶酶元激活物或其代谢产物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 are an accepted treatment for several malignant and non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Recently, the peripheral blood, after mobiliz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growth factors, has become the source of choice f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We report on a serie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s at the Instituto Nacional de Cancerologia (INCAN) in Mexico City. METHODS: Between May 1995 and December 1999, 33 patients receiv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s to treat hematologic diseases. Sixty percent of our patients had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All had a matched related donor. Patients were conditioned with one of five different conditioning regimens and subsequently received one of two different graft-vs.-host disease prophylaxis regimens. Stratified Wilcoxon rank-sum, chi square, and Mann-Whitney tes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RESULTS: In our series, median time to achieve a total neutrophil count of 0.5 x 10(9)/L was 14 days and to achieve a platelet count of 20 x 10(9)/L, 15 days. Acute graft-vs.-host disease occurred in seven patients. Chronic graft-vs.-host disease occurred in 69% of surviving patients. Survival for low-risk patients was 67% and for the high-risk group, 9%. CONCLUSION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produce a faster hematopoietic recovery. The rate of acute graft-vs.-host disease is not increased using the peripheral blood as source of stem cells; however, chronic graft-vs.-host disease continues to be a significant problem. Donors tolerated the procurement procedure without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