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单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自体植骨;ZEPHIR钢板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1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手术的常见适应症,也是最危险的颈椎病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肌无力、感觉和排便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其中包括颈椎前路融合手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已被证明是颈椎前路手术的金标准。在此基础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可以进一步实现减压;非融合手术主要为人工颈椎间盘的应用,它可减少相邻关节退行性改变;杂交手术结合融合和非融合手术,以及微创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最佳手术仍然是不确定的,新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进一步的随机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4/2011-11)、CBM (1978/2011-11)、CNKI(1994/2011-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1-11),文献语种限为中文和英文。全面收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由2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使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5个,共382例患者,其中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1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181例。Meta 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方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于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颈椎矫形较好的优点,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接近。关键词:颈前路钢板;融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Meta分析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有关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文献较多,但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两者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MB、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治疗的术后JOA评分、术后颈椎活动度、术后颈椎曲度指数、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4篇研究,1 024例患者,其中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519例,椎管扩大成形组505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高于椎管扩大成形组[RR=2.24,95%CI(1.33,3.75),Z=3.05,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低于椎管扩大成形组[SMD=-0.71,95%CI(-2.21,-1.2),Z=6.63,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提示,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对颈椎活动功能损伤小且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判断,其远期的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3个及3个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5岁,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无死亡,无脊髓、神经、气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无Cage或植骨块移位及松动发生。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充分地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手术效果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21年 7 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ACCF).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脊髓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量表)、颈椎生理曲度和 Cobb 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后JO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JOA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有增大,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ACCF相比于ACDF更能有效减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根病和脊髓性颈椎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行脊柱融合术后。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加速。一些学者考虑该现象可能是由于融合术后导致临近关节活动度丢失造成,长期临床对比研究也发现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相比,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回顾国内外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关节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较,它具有保留节段活动度、改善临近节段载荷传递的目的。目前椎间盘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届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DF)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CF)对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CCF组和ACDF组,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脊髓功能、颈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检查,记录Cobb’s角及融合节段高度并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ACCF组(P0.05),2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ACDF组在术后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和ACCG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满意,其中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0.05),并且大于PPECD组(0.05); 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0.05)。结论 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结论 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背景: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 、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主要7种骨科杂志,检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的纳入标准进行研究。提取颈椎总活动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等相关数据,利用RevMan4.2.2软件进行异质性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83例患者,其中Bryan颈椎间盘置换430例,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453例。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Bryan颈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总活动度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治疗后12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2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4个月2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在治疗后颈椎总活动度方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但2种治疗方案的神经减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