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率与甲型副伤寒爆发的关系。方法将广西1995—2004年间甲型副伤寒爆发和伤寒Vi多糖疫苗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将甲型副伤寒爆发次数和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率及使用时间进行Poisson regression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爆发次数和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率及使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与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全州县选择性群体预防接种对伤寒的影响。方法以全州县整个人群为基础。用被动监测法获得的血培养细菌阳性的伤寒病例为研究对象,并以细菌阳性的甲型副伤寒病例作对照,以控制除伤寒Vi预防接种以外的其他混杂因子的干扰,分析使用Vi疫苗后对伤寒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995-1999年全州县学生接种覆盖率为42.2%时,观察到在学生及其他人群中伤寒的发病率均有下降。2000~2004年学生累积接种率为80.3%时,伤寒发病率急剧下降,学生的伤寒发病率比1995~1999年平均下降了97%(P〈0.001),其他人群也下降了84%。从2001年后。全县无伤寒爆发疫情,同时也观察到副伤寒甲病例明显上升。结论选择性对高危人群进行大规模免疫的方案表明伤寒Vi预防接种有高效率,而且能产生明显的群体免疫和群体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
玉溪市红塔区1998—2007年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05~200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片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片伤寒副伤寒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3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69/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0~60岁年龄组,占93.85%,农民为高发人群,占46.15%。水污染是伤寒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饮用水的管理对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7.
34例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34例,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这与以住的以伤寒为主,副伤寒少见不同。为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现将其临床特点、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伤寒主要流行菌型变化动态和传染源.方法:在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7个县开展伤寒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病人病后带菌调查;水体及疫点环境调查.选取桂林市10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结果:2002年8个监测点发病数为2 371例,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6.17%,发病率为0.066%.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3 724份标本,分离出阳性菌382株,阳性率10.26%,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5.29%,伤寒沙门氏菌仅占4.45%.监测点血培养总阳性率14.83%,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7.64%,伤寒沙门氏菌占2.36%;粪培养总阳性率0.76%,均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该地区流行的主要菌型仍然以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主,传染源仍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提示防控策略应从过去的接种伤寒疫苗为主转向加强监测,有效控制传染源,提高饮食、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中旬,汉沽区留庄村因水源污染而突发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至2006年8月中旬,本院发热门诊共收治甲型副伤寒病人72例(均治愈),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袁荣枝  张振开 《华夏医学》2001,14(2):220-221
桂林市是伤寒流行的高发区 ,尤其是 1994年以来伤寒流行更为严重。近年来 ,由于伤寒 苗的广泛应用 ,伤寒已基本得到控制 ,流行菌株已发生了变化 ,由 1999年前的伤寒杆菌为主变为 1999年的甲型副伤寒杆菌为主 ,防治对策出现了新的情况。阐明我市副伤寒流行的特征、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的措施和对策是目前我市疾病控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 材料来源1.1 本站疫情室 1999年法定传染病登记和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1.2  1999年副伤寒个案调查资料。1.3 本站 1999年流行病实验室材料。1.4  1999年桂林市各地段医院检验科…  相似文献   

11.
甲型副伤寒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甲型副伤寒44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伤寒进行了对比,发现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退热时间、并发症的多少与伤寒基本无异,甲型副伤寒的耐药率亦很高,且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应用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注射液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伤寒快诊(IHA)对甲型副伤寒的阳性率高于传统的肥达试验,但IHA对甲型副伤寒的敏感性不及伤寒。  相似文献   

12.
两起城乡结合部大专院校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了解两起位于城乡结合部大专院校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以及实验室菌株的分离、鉴定、药敏等常规方法。结果:柳州A校和桂林B校分别发生甲型副伤寒病例141例和320例,以学生为主,罹患率分别为7.10%和8.78%;流行时间分别达5个月和3个月,均有两个高峰;柳州A校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桂林B校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为主;两校共从病人的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到250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在80%~90%以上,但菌株的敏感性普遍比前两年有降低的趋势,强力霉素的敏感率低于40%。结论: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是广西近年伤寒、副伤寒爆发疫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而切实改善城乡学校的卫生状况、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以及加强对早期爆发点的处理和传染源的管理等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温岭地区发生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现将我院当年4~10月经血培养确诊而收治的甲型副伤寒204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typhoid fever)、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据估计,全球伤寒、副伤寒每年发病约2200万例,死亡20多万人[1]。近十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和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部分地区发病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健康[2]。本研究旨在研究2005—2018年山西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将本院近5年收治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沙门菌属感染儿童中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药物敏感试验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1%,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主,学龄儿童为高发人群,临床症状不典型,对青霉素类普遍耐药,第3代头孢、喹偌酮类及妥布霉素较为敏感,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效果好。结论 近年我市儿童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以甲副流行为主,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对第3代头孢、喹偌酮类及妥布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6.
肥达氏反应是用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一直来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但对于肥达氏反应在辅助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备有争议。2004年我市某街道发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流行,其间我们对住院的41例疑似伤寒副伤寒患者先后二次抽血作细菌学培养和肥达氏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广西是全国伤寒及副伤寒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年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出现,但1996年以前全区以伤寒流行为主,伤寒病例每年7~10月出现一个流行高峰期。自从1996年发现有副伤寒流行以来,到1999年的监测发现全年出现两个流行高峰期,分别是5月份的甲型副伤寒和10月份的伤寒各一个高峰期。而在2004年—2010年的监测发现两个高峰期时间非常接近,分别在7月和8月。广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伤寒的人群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8.83/10万、3.55/10万、5.04/10万和9.74/10万。1993年—2002年年均发病率为10.27/10万。2004年—2010年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61/10万~5.41/10万之间,甲型副伤寒波动在0.80/10万~4.78/10万之间。目前广西的伤寒及副伤寒得到有效控制,但影响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边远农村的农民,及学校饮用水被污染所造成。  相似文献   

18.
2005-2009年贵州省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贵州省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K-B法对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贵州省9个市(州、地)26个县(区)的113株伤寒沙门菌和51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10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其中伤寒沙门菌除对C IP不耐药,对其余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甲副沙门菌仅对CFT、NAL、SMZ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达0.88%~95.95%,个别地区出现了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的多重耐药株。结论贵州省伤寒、甲副沙门菌耐药情况已较为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可能会造成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的流行或暴发。加强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预防控制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或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积极开展血培养及相关检查工作,确诊病例较20世纪90年代明显提高,通过观察,伤寒病例明显减少,甲型副伤寒病例相对明显增多,现将本院2001-2006年期间收治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112例病人临床治疗观察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在本地区属于高发疾病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接种伤寒疫苗以后,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由相对集中的发生局部的流行转变为散在点状发病,其流行特征已不确定。由于地区经济的以及病员接受检查程度的限制不可能对疑似病人早期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