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朱金良 《中外医疗》2012,31(7):44-45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引流术并亚低温疗法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治疗组,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治疗组,行微创治疗+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治疗效果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12%,高于微创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术和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宁红辉  李迪  李涛  李霜  赵琼 《中外医疗》2011,30(24):16-17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治疗组,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行微创治疗+亚低温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12%,高于微创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术和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贝为武  赵世金 《广西医学》2010,32(10):1193-1194
目的观察亚低温配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亚低温组25例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总有效率为76.0%,常规组为52.2%,亚低温组疗效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刁凤宝  朱荣华 《安徽医学》2010,31(10):1181-1183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0例合格纳入的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是否同意手术分为: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A组)36例,内科治疗组(B组)34例,分别接受相应的治疗。以治疗后30d血肿绝对平均体积及3个月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判断,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30d血肿绝对平均体积及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清除血肿块,安全、有效,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患者以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内科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差异继续加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50%,对照组79.68%,两者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3.621,P=0.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我院2000年以来我科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重型脑出血33例作对照组。结果微创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后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50/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3%(2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90d后患者的BI指数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2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方法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治疗总有效率(78%)显著高于对照组(50%),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及BI评分为(23.16±1.53)分及(87.88±10.9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8±1.26)分及(78.24±12.4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单纯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更好,并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我院2000年以来我科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重型脑出血33例作对照组。结果微创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HICH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后第5天血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Barthel指数(B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糖、出血侧PI显著降低,出血侧Vm显著增高(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NDS显著降低(P〈0.05);而BI则无统计学意义(P=0.094)。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抑制HICH微创术后患者的过度应激反应,改善出血侧脑循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06-2013-06间我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8例,患者家属是否同意手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促进细胞代谢和防止并发症等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45例,总有效率70.3%;对照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40例,总有效率47.6%。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Bathel指数改善幅度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微创手术,23例行微创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及格拉斯哥评分。结果:微创手术联合亚低温组意识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微创组,病死率明显降低。讨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吴虹  蔡俊杰  方升 《四川医学》2014,(2):183-185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及常温治疗组(n=23).亚低温组接受体温控制在32℃~35℃的亚低温治疗,常温治疗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与亚低温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ICP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1).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异常和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1);预后显著优于常温治疗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周利胜  陈光荣 《吉林医学》2014,(11):2276-2278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C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与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很好的预后,但是要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异丙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8例、亚低温联合异丙酚治疗组(治疗组)38例。监测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颅内压(ICP)、血糖、血电解质、烦躁及抽搐情况,以及术后第14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月GO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血糖、体温、心率显著下降(P〈0.05),脱水剂使用量及次数减少(P〈0.05),烦躁、抽搐、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较对照组减少(P〈0.05),术后GCS,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异丙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具有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亚低温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 IE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 H 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早期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CT表现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恢复好于后者(P<0.05);治疗后NBNA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脑CT正常增多,异常减少。结论:早期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HIE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医学综述》2009,15(13):2046-2048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1、7、14天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的体积,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天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第1、7、14天血肿体积和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干预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护仪,获得持续准确的颅内压数值以及颅内压的变化趋势,揭示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23例)和非监护组(27例)。监护组患者和非监护组患者均频率性应用脱水药物(甘露醇),但监护组患者根据颅内压数值调整脱水药物应用频次和血压值,而非监护组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影像学资料、瞳孔等变化来调整甘露醇频次和血压值。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方式介入的时间、脱水药物(甘露醇)的调整时间、临床转归以及颅内压监护组患者的平均颅内波动水平。结果与非监护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者手术治疗介入的时间更短(P〈0.05),甘露醇开始减量时间也缩短(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也提高(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手术时机和甘露醇用量的调控,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行CT立体定位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确切,可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