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1/2002—06北京市安康医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均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住院时间2个月-35年,年龄28-63岁,男90例,女30例。使用修订后的Markova自知力自评量表由患者自行评定,同时由医生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评定。修订后自知力自评量表共28项问题,7个因子。每项问题分3个选择性答案(即从无到有,从轻到重)。评分标准:0分:无(重)(错),1分=时有时无(中等)(较正确),2分:一直有(轻)(正确)。结果: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自知力自评量表评分与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相关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总分与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呈明显负相关,但在各因子中,表现为对自我变化的认识与活动过多和敌意猜疑无相关性,余呈负相关。②自知力自评量表评分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相关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总分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呈明显负相关,自知力中因子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思维贫乏、注意损害呈负相关,而与阴性症状量表其他3因子无特异性相关。自知力因子对自我变化的认识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无相关,仅与思维贫乏、注意损害呈负相关。自知力因子中对自我处境的认识与阴性症状总分及其他因子均呈负相关。③自知力自评董表评分与阳性症状量表评分相关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自知力总分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呈负相关,在各因子中,自知力总分与怪异行为、阳性思维形式障碍呈负相关,与幻觉、妄想、情感不协调无相关性。自知力各因子中对住院治疗的态度与期望、意识到自身的变化、对存在疾病的认识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呈负相关。而幻觉、妄想仅与自知力中对存在疾病的认识相关;情感不协调不影响自知力以及其各因子。结论:阴性症状更多地影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而阳性症状中的某些项目与自知力中的个别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2.
自知力是精神科精神状态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问题,而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连续过程。准确评估自知力状态可以指导治疗,制定护理和康复措施。介绍自知力概念,自知力评定方法中的定式半定式检查,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动力评定量表(DAVID)、精神障碍缺乏认识的评定量表(SAUMD)及自知力自评量表,使自知力状态的评价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简述了自知力量表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情况,自知力和其他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自知力评分越高(自知力越好),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临床疗效总评项目(CGI)和治疗依从性评分越高,自知力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疗效及治疗依从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知力是精神科精神状态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问题。而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连续过程。准确评估自知力状态可以指导治疗。制定护理和康复措施。介绍自知力概念,自知力评定方法中的定式半定式检查,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动力评定量表(DAVID)、精神障碍缺乏认识的评定量表(SAUMD)及自知力自评量表,使自知力状态的评价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简述了自知力量表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情况,自知力和其他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自知力评分越高(自知力越好),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临床疗效总评项目(CGI)和治疗依从性评分越高,自知力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疗效及治疗依从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规工娱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改良森田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自知力状况,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森田治疗能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陪护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者及家属接受相关健康教育。于出院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患者自知力水平;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陪护家属采用治疗依从性问卷评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研究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和治疗依从性量表评分的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家属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治疗依从性和病情的康复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度与监护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家庭治疗,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药方剂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氯氮平治疗,研究组联合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联用外观与中药方剂完全相同的安慰剂治疗。观察16w。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w、8w、12w、16w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6w末研究组显效率为43.3%,对照组为13.3%(χ^2=4.86,P〈0.05)。简明精神病量表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治疗8w末起,对照组治疗12w末起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1),且随治疗时间的延续均呈持续性下降;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研究组总分及焦虑抑郁、缺乏活动、思维障碍、自知力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0.01);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方剂联合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康复组实施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于康复训练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阳性症状量表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其怪异行为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6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阳性症状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评分研究组因子II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分及其它各因子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和因子I评分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幻觉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而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患者的情绪表达缺陷与某些阳性症状相关,具有较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梁忠新  任赐儿  颜辉 《中国康复》2006,21(3):216-216,F0003
目的:通过调查问卷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对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完整的仅占12.5%;不同程度自知力组间的文化程度、IPROS总分、BPRS总分及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自知力与文化程度、IPROS总分、BPRS总分及因子分显著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婚姻、住院时问、病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水平较低,自知力水平与文化程度、精神症状和康复疗效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生活满意度。方法对6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6mo。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mo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除外)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与治疗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治疗前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主观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