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有关细胞因子及病理学对肝组织标本从细胞、分子水平、组织超微结构等研究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特点,并探讨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包括切脾后、未达晚血标准的脾肿大者及晚血夹杂肝炎者分为A、B、C3组,除进行肝纤维化指标、生化检测和超声显像检测外,另对部分患者作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膜CD35表达免疫学检测。部分患者作肝组织病理学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212例中有94.06%的患者曾接受不同药物的病原治疗。血吸虫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项或2项均为阳性者3组差异有显著性。肝纤维化4项指标测定中,层黏蛋白、透明质酸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超声显像肝实质分级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肝纤维化病理特征研究中,炎症与纤维化呈正相关。晚血肝纤维化时C-I、C-型胶原在肝汇管区、中央静脉、肝窦等部位含量均明显增加,肝窦本身出现扩张与狭窄两种病理改变。结论血吸虫病的病理不仅属窦前性改变,肝窦本身病变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彻底杀虫治疗或切脾后,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今后尚需加强随访与防治,减少晚血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掌握应城市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的基本情况, 为做好晚血救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应城市 晚血患者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截至2014年12月30日, 该市共有晚血患者96例, 其中男性68例 (70.8%)、 女性28 例 (29.2%), 平均年龄64.2岁; 晚血分型以腹水型为主 (90.6%), 巨脾型次之 (5.2%), 结肠增殖型、 侏儒型各占2.1%。血吸 虫病免疫学检测阳性者48例 (50.0%), ELISA、 IHA单项阳性者分别为8例 (8.3%) 和12例 (12.5%), 肝纤维化4项 (HA、 LN、 CIV及PCⅢ) 均正常者15例 (15.6%)。结论 结论 应城市虽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但部分晚血患者肝纤维化持续进展, 因 此救治措施和力度尚不能减弱, 尤其是对腹水型患者的治疗及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超声显像分级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06例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肝纤维化超声分级诊断,同时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组和对照组均为0级,慢性血吸虫病(慢血)组主要为级,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组主要为级;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以晚血组最高,慢血组次之,急血组最低;超声分级级别越高,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含量越高。结论血吸虫病肝脏超声分级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相一致,两者结合检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巨脾型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远期预后及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3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血患者做病理检查,并进行5~14年(平均随访10年)的远期随访观察.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用SPSS11.0软件进行单因素条件和多因素逐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3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血患者做肝组织病理检查,属单纯血吸虫性肝纤维化92例(60.13%),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合并肝炎(伴肝细胞变性、坏死)32例(20.92%),肝炎肝硬化15例(9.80%),慢性肝炎7例(4.58%),其他疾病7例(4.58%).随访5~14年(平均随访10年),死亡45 例,肝炎肝硬化及血吸虫肝纤维化伴肝细胞病变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P<0.05),多数患者死于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死者生前均存在HBV和/或HCV感染.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年龄>50岁、有腹水、血清白蛋白降低、HBsAg阳性和乙肝病毒复制为晚血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逐步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HBsAg阳性、乙肝病毒复制、年龄>50岁、血清白蛋白降低和腹水为晚血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感染是晚血发生肝衰竭及肝癌的关键因素, 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乙肝病毒的感染及复制、年龄>50岁、血清白蛋白降低及腹水均可增加巨脾型晚血患者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94例晚血患者的肝脏活检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化检测,根据HBsAg是否阳性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Masson三色、苦味酸天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患者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结果94例晚血患者中,合并HBV感染者40例(42.55%),43例患者(45.74%)肝组织中查出血吸虫卵。患者合并HBV感染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单纯晚血患者严重(P均〈0.01);肝组织虫卵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血合并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 (IFNγ)及I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 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和慢性血吸虫病合并HBV(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CIII)、Ⅳ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含量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5例晚期血吸虫病中26例合并"大三阳"、48例合并"小三阳",51例未合并HBV感染;145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中25例合并HBV"大三阳"、35例"小三阳"、85例未合并HBV感染者的上述4项指标;对照组50例正常人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的含量。HBV标志物采用ELISA一步法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血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晚血并HBV"大三阳"明显高于晚血并小三阳患者(P<0.01);晚血并HBV"小三阳"与晚血未感染HBV者无差异(P>0.05)。慢血并HBV"大三阳"与晚血并"大三阳"组比较,除HA外,其余3项指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慢血并HBV"小三阳"与慢血并"大三阳"组比较,HA、IV.C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LN前者低于后者(P<0.05),PCIII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未感染HBV组高于对照组(P<0.05);慢血并HBV"小三阳"组与慢血未感染HBV组比较,前者HA、PCIII明显高于后者(P<0.01),LN、IV.C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未感染HBV组与控制组比较,除LN外,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均增高,合并HBV"大三阳"者较合并HBV"小三阳"者增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对102例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CPⅢ)、Ⅳ型胶原(Ⅳ-C)4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晚血患者4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提示采用CLIA法检测相关血清学指标对晚血肝纤维化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类型血吸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68 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慢血”)、76 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晚血”,其中巨脾型52 例、腹水型24 例)以及78 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PLT、MPV、PDW、PCT。结果 慢血组和晚血组PLT、PCT 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晚血组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纤维化程度 加深甚至出现肝硬化,其MPV、PDW 也发生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值,可为血吸虫病患者特别是晚血患者病情诊断提供初步评价,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合并HBV感染的晚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部分病例HBVDNA、肝脏病理检查及其病因治疗情况作统计学分析,并以70例单纯晚血病例作对照。结果合并HBV感染的晚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原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及其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高,生化指标异常率也高于对照组;HBV感染者HBeAg阴性占79.1%(68/86),HBVDNA检测阳性率42.9%(15/35);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为62.8%。结论合并HBV感染的晚血患者,部分同时存在肝炎肝硬化并发症高、预后差。要防止病人进展为肝炎肝硬化,应加强及提高乙型肝炎的检查及其诊断水平,同时加强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以及血吸虫病的杀虫治疗和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