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医院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下肢血流最大速率(Vmax)、血流最小速率(Vmean)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max、Vmean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加快下肢血流速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例,根据护理方法将20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早期运动干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详细记录和对比分析两组脑出血后第1天和第7天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管径,以及检测和对比两组下肢DVT的情况。结果脑出血后第1天,两组下肢血流速度及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脉管径明显粗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运动干预可提高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防止下肢静脉瘀堵管径增粗,有效防止DVT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74例S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踝泵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 d后下肢周径差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变化,并记录干预期间下肢栓子检出情况。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栓子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应用于SAP患者,可提高下肢血流速度,降低下肢周径差,减少下肢静脉内栓子形成,有效预防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4.
姜远普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5004-5005
[目的]评价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对重症监护室(ICU)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入住某医院重症监护室的AECO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IPC治疗预防下肢DVT形成,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两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ICU的死亡率. [结果]治疗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ICU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治疗对预防重症监护室AECOPD患者下肢DVT形成有效.  相似文献   

5.
刘彤彤 《医疗装备》2021,(7):184-185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联合手法按摩预防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予以手法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比较两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及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疗程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后予以患者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联合手法按摩,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任玲琦 《医疗装备》2023,(21):132-134
目的 探讨抗栓泵联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消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1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DVT预防及心理干预)与观察组(给予抗栓泵联合聚焦解决护理干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周的各项凝血指标、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入院时与出院时的消极情绪评分。结果 干预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总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抗栓泵联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能预防患者下肢DVT发生,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压力抗栓泵联合下肢操预防肺癌介入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医院接收的78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下肢操预防下肢DVT,试验组给予压力抗栓泵联合下肢操预防下肢DVT,比较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术后,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试验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给予压力抗栓泵联合下肢操预防下肢DVT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术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减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李杏 《中国校医》2022,36(5):361-363
目的 探讨基于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均连续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院内DVT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测定两组干预前及出院时下肢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院内DVT发生率为0%、下肢肿胀发生率4.17%,均较对照组的13.33%、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5.583,P<0.05)。出院时,研究组的下肢血流速度为(98.65±7.02)cm/s,较对照组的(72.35±6.44)cm/s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89,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较对照组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5)。结论 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DVT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2~2019-02我院大隐静脉曲张病人90例,均行手术治疗,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VTE风险评估,并给予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DVT发生率2.22%(1/45)低于参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95.56%(43/45)高于参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能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戈婕 《医疗装备》2020,(8):176-177
目的探讨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及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低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护理可改善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并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刘青蔓 《医疗装备》2023,(18):148-151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气压治疗仪干预。对比两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流动力学(下肢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流峰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积极采取气压治疗仪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李明学 《医疗装备》2023,(13):136-138
目的 探讨压力抗栓泵联合肌肉放松疗法对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血栓形成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8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压力抗栓泵联合肌肉放松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血流速度、心理状态、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腿部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压力抗栓泵联合肌肉放松疗法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下肢血流速度,降低术后DVT及肺栓塞发生风险,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风险干预方案在肿瘤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海南临高人民医院收治的肿瘤重症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方案,研究组联合应用风险干预方案。比较两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髂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15.4%)(P0.05);干预前,两组髂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较干预前降低(P0.05);研究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较干预前增加(P0.05);研究组平均血流量及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PT、APTT、FIB及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IB及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明显缩短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重症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联合应用风险干预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血管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行分级监控管理+精细化护理后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2021年8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分级监控管理+精细化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股、腘静脉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指标以及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评分指标对比,护理后两组均高于干预前(P<0.05),而组间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组间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行分级监控管理+精细化护理干预,术后股、腘静脉血流速度得以提高,明显降低了DVT的形成率,保障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影响,并观察自我认知能力。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73例,将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6例和研究组37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给予常规干预+认知行为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自我认知能力(对血透的认知、按时用药认知以及合理饮食认知)、干预前后心理应激反应(屈服、面对、焦虑及回避)变化评分、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本次护理干预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对血透的认知率、按时用药认知率、合理饮食认知率分别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屈服、面对、回避及焦虑心理应激反应评分均有改善,且研究组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低于参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2 5,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4.59%,高于参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 8,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于护理程序的全面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效果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基于护理程序的全面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可疑血栓发生率、住院期间ICU入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干预前两组下肢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峰流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维度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护理程序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并且可以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干预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4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静脉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静脉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DVT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护理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79.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实施加强护理干预,可改善产妇下肢静脉血流情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结合早期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气压治疗仪结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和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为(77.50±11.76)分,高于对照组的(55.43±1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气压治疗仪结合早期护理对脑出血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可降低下肢DVT发生率,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FOCU S-PDCA法预防ICU长期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90例ICU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90例ICU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FOCUS-PDCA法。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周径和静脉血流速度,并统计干预过程中护理满意度及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周径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S-PDCA法可有效预防ICU长期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DVT。  相似文献   

20.
曾少秋 《智慧健康》2022,(24):186-191
目的探讨不同加压弹力袜对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各26例的三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15mmHg~20mmHg过膝低压弹力袜,20mmHg~30mmHg膝下中压弹力袜以及15mmHg~20mmHg膝下低压弹力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分析使用不同弹力袜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DVT的发生概率当中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膝下低压组比过膝低压组、膝下中压组双下肢皮肤温度更低,股浅静脉血流速度及腘窝静脉血流速度更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低压组比过膝低压组、膝下中压组PT、APTT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使用弹力袜不良情况具有差异(P<0.05);膝下低压组比过膝低压组、膝下中压组临床依从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下低压弹力袜效果更好,在结合患者病情的前提下推荐选用,可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减缓静脉血流速度,提升临床依从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