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对斯坦·艾伦(StanAllen)的论文《场域状态》的阅读笔记。艾伦在这篇论文中比较了作为视觉对象的建筑形式与作为体验场域的建筑形式在方法上的不同,阐述了"场域"(fieId)的特征和操作机制,并试图将这些工作方法运用到其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开放场域     
<正>陈东华及合伙人事务所创始人陈东华《开放场域》引述德勒兹的观点“身份是差异的影响”并指出,要用系列的实践从不同层面回应对地域性的理解,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位于海丰的体育馆利用开放空间、过度秩序、模糊性的处理手法形成层级过渡的开放场域,在空间形式上充分回应了亚热带气候。此外,广州茶铺改造借助屋顶花园进行自然渗透来打破经典现代主义范式的框架,而南沙厂房改造则通过在大空间中置入变形网格形成“村落状”结构的场域,以抵抗原有的完形。以上所有的项目都是对基于空间形式之间的关系,而非具体建筑样式对岭南文化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场域     
首先且首要的是核心空间,它区分,隔离,连接并整合其他所有的个别元素,作为建筑中的建筑,它架构全体,结集所有的服务。流线及提供技术支援的空间于一体,影像的文明,符码的帝国,中央场域是一种影像和词句的支援,包括电视,电影,各式放映游和信息,电子邮件等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光明东滩源项目背景关系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建筑师提出了场域化的设计理念。文章重点探讨了从场域分析、情境建构再到空间物化的设计思考过程。通过对项目构思过程的解读,作者指出场域化作为应对场所环境的一种积极性思考,可以使建筑更好地适应自身和社会需求,创造出更具有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斯坦·艾伦的场域理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提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并归纳总结了场域理论的主要观点,以期为后续建筑场域理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侯文栈  陆峰 《新建筑》1999,(4):85-86
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边界域现象,边界域是一个空间域,它有利于创造距离美与有节制的建筑,形成边界域的前提是内外对立,中间地带是边界域的表面形式,双重围护与残余空间是形成边界域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场域,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复合概念,以"场域状态"的形式被斯坦艾伦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然而场域状态是复杂的,不同层级对应的是不同的要素与结果,场所、场地都是场域中基础性的所指。该文通过场域状态中不同层级要素认知、提取及凝练过程与方法的总结,结合"叙事语汇、叙事结构、叙事语境"的叙事学研究要素进行了人文要素强调的框表梳理及规划方法探索,并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进行了规划设计的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瀚  戴航 《建筑学报》2023,(5):53-59
利用现象学还原,在环境场域和自然力场中,用案例解析结构在场性的内涵及其表现,详细论述柱在结构在场性中表达的原理和价值,提出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在建筑空间场域的自然力场作用下,建立独立柱单元结构初始形态,采用特定算法技术,分别通过柱的平面偏转、竖向连续摇摆,以及截面超细的设计项目操作实践,形成丰富多样的柱群空间形态,实现建筑空间的结构在场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石子滢  戴航  於振亚 《建筑学报》2023,(12):108-114
指出结构自性是结构形式产生的内在、生成性因素,并与结构内力场秩序直接关联;将这个思维拓展到建筑形态设计之中,提出了一种“内生外显”的设计策略:将外在的空间物理环境和建筑概念转化为受力场域,以场域内在的应力图像为图底,通过将内在的结构自性植入结构构件秩序,形成新的形态设计表达;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操作,展现了作为内在自性表达的结构应力图像与外部建筑形态的映射,验证了新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20,(2)
文章以媒介场域视角切入,将建筑媒体理解为一种关系的构筑与文化生态的维持线索,以建筑师、建筑批评、国际交往与影响力构建这三个典型领域深入研究建筑媒体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关联式图景,以此检视四十年来中国当代建筑专业场域的建立与动态发展的过程,提供了观察当代中国建筑的独特路径。之所以引入媒介场域的视角,一方面,是因为媒介传播与建筑师及其思想观念始终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媒介场域视角是考察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历程演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四面采空“孤岛”采场的顶板结构和相关矿压控制技术。此类采场矿压控制的理论问题,是采场覆岩的多层空间结构运动及其与采动应力场的关系;其工程问题,是煤柱失稳造成的灾害形式及其判定方法、煤柱失稳的灾害的控制技术以及水、火和瓦斯的控制问题。论文通过河南义马煤业集团的实例,系统介绍了灾害监测技术和控制方法。开采结果表明,论文中提出的对岩层结构的认识和采取的控制技术是正确的,可以在条件相似的矿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究以场域营造为考量引导下,当代地标性建筑形态生成机制的策略.以随州市编钟音乐大剧院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为例,解析笔者在进行场域营造时的形态与生成,通过提炼编钟主题元素,寻求建筑形态生成机制与场域营造的平衡.例中形态生成机制受场域中提取式样系统影响,趋于呈现为一种游离于逻辑与混沌、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自治结构.  相似文献   

13.
镇(乡)域规划是在我国推进健康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城乡规划法》规定的镇规划和乡规划的一种形式,其规划区范围覆盖镇乡行政辖区的全部。空间利用布局、空间管制和居民点体系规划是镇(乡)域规划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村镇空间基础数据的缺乏给镇(乡)域空间利用布局和管制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居民点体系规划则存在依靠主观判断、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对RS和GIS技术在镇(乡)域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河北省曲阳县产德乡乡域规划实践,探索在镇(乡)域规划中引入RS和GIS技术:(1)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空间利用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实现镇(乡)域空间利用布局和管制;(2)通过30分钟和60分钟可达性分析分别确定村民耕作半径和中心村服务半径,提高居民点体系规划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对RS和GIS技术在镇(乡)域规划中的整体应用技术路线进行了总结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场域”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空间的认知,探讨“场域”与空间的内在关系,即空间以一种抽象的存在方式作为“场域”的一种载体。研究在不同空间模式中“场域”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而挖掘空间与“场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1)
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是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场域中教师流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交流轮岗有其内在的场域特质。从社会学的场域视角来看,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有助于促成教师流动中场域资本类型和数量的均衡流动,改变流动场域中的力量格局,优化教师流动场域中的资本结构,实现教师在流动场域中的惯习反思。在交流轮岗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会因场域位置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场域策略,即政策制度引导的保守性策略,市场利益诱导的颠覆性策略,生存心态调控的继承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发现初心     
<正>采访时间:2014年3月4日采访地点:清华大学拾年咖啡梁井字,北京场域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6-2000年作为建筑师,工作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及温哥华,2000-2002年期间,作为电子艺术家为电子艺界(Electronic Arts)游戏公司设计其游戏产品,2003年回国任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2006年于北京创立场域建筑工作室,任主持建筑师至今。曾于2005年参加巴西圣保罗建筑与艺术双年展;2006年参加荷兰鹿特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与视觉文化展;2007年城市研究项目分别在深圳和香港双年展两地展出,同年策划大声展建筑部分,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是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叠加和耦合,是整体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个案,探讨场域视角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略和效果,认为管理能力场域强调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识教育和理论实践学习则是专业能力场域的重要组成,而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则是拓展能力场域的推进器。结果显示,该方略以学生为中心,将科研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方略,认为应植入多元观点,打破现有知识的固化和权威态势;坚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应对全球化、新型信息化下的知识更新;营造包容性支撑环境,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设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公众认知形象。其中纸质媒体以其时间偏向特质贡献了不同于新媒体的特征面向。本文从建筑批评核心区域的划定,场域特征,批评主体圈层等方面对纸质媒体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传播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6期的“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及应用”一文(作者冯树仁,丰定祥,葛修润,谷先荣,以下简称原文),提出了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以下简称原文方法),但似引入过多的假定。现作如下讨论。(1)原文方法的二维背景正如作者所述,在边坡稳定三维极限分析这一领域,已有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Duncan曾对1992年以前发表的24篇有关论文作过一个很好的总结[1]。综观这些研究工作可以发现,三维分析往往是在二维领域的某一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ungr(1987)推广了简化Bishop(1955)法[2],该法忽略柱体纵向和侧向面的剪力并应用力矩平衡条件求解。C  相似文献   

20.
当代毯式建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毯式建筑这-20世纪中期盛行的原型,在20世纪末再次复兴,具有不同的语境。它可以作为特殊的策略和效应来重新阅读,作为前者。当代的毯式建筑延续了以程式弱化形式的策略。并发震出多样的手段,作为后者,当代毯式建筑更加注重表达的效应而非意义。既追求包容差异,具有生或潜力的基质效应;也追求截造开放场域,调和城市剧变的都市效应,最终形成建筑,景观和城市的渗透融合,体现了特殊的场地书写方式,可以视为扩展领域的地形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