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纵隔淋巴结受累程度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预后的关系及Ⅲ期NSCLC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 1988年~ 1998年间 ,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pN2 )的 13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前的淋巴结分期、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分组。Kaplan Meier计算生存率 ,绘出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差别。结果 :不同的临床、病理因素中 ,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淋巴结结外转移组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结内转移组 ,分别为 9.8%和 18.8%。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淋巴结结外转移的N2 患者预后不良。对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活检冰冻病理证实转移灶局限在淋巴结内者 ,可采取根治性切除 ;对于淋巴结转移已突破外膜者 ,手术应该以姑息切除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肺癌淋巴结清除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布特点,以期为手术时淋巴结系统清除提供参考。方法:对320例肺癌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一侧全肺切除患者68例,肺叶或双肺叶切除患者252例。术中按照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进行了系统淋巴结清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48.7%(156/320),其中N2转移率为35.6%(114/320)。第7和4组淋巴结转移最活跃,淋巴结转移受肿瘤部位、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上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下叶,χ2=23.54,P<0.01;肿瘤越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就越高,χ2=13.47,P<0.01;低分化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高分化癌高,χ2=5.36,P<0.05;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鳞癌高,χ2=18.09,P<0.01。结论: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转移规律,许多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肺癌切除术时无论是哪一叶均须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3.
恶性胸膜间皮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时间及手术方式并探讨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2005 年手术治疗的MPM患者51例,分析胸膜外全肺切除和胸膜切除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和不同分期对预后的影响,对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理分型和分期等多个预后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总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1%、25.2%和14.5%.胸膜外全肺切除术38例,胸膜切除术13例,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术后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TNM分期之间1、3和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瘤侵袭程度(T)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上皮型肿瘤(P=0.019)、临床分期(P=0.016)和淋巴结转移(N)情况(P=0.002),尤其是N2组淋巴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胸膜外全肺切除及胸膜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早期肿瘤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尤其是纵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的主要因素.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目前对p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 影响因素与pIIIa/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5月1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经以外科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研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跳跃转移、淋巴结转移 站数、手术类型、病理分型、辅助治疗等.应用SPSS 16.0软件统计生存率.结果 133例pIIIa/N2期入组患者总的5年 生存率为32.33%,单站淋巴结转移亚组与多站淋巴结转移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9.62%和27.50%;临床N0-1分期 (cN0-1)亚组与临床N2分期(cN2)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78%和20.93%.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站数 (P=0.013, OR=0.490, 95%CI: 0.427-0.781)及cN0-1(P=0.009, OR=0.607, 95%CI: 0.372-0.992)与N2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cN分期、淋巴结转移站数目与pIIIa/N2期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在严格入组条件下,可以对 选择性pIIIa/N2患者进行以外科治疗为主、联合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并可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p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影响因素与pIIIa/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5月1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以外科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研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跳跃转移、淋巴结转移站数、手术类型、病理分型、辅助治疗等。应用SPSS16.0软件统计生存率。结果 133例pIIIa/N2期入组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32.33%,单站淋巴结转移亚组与多站淋巴结转移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9.62%和27.50%;临床N0-1分期(cN0-1)亚组与临床N2分期(cN2)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78%和20.93%。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站数(P=0.013,OR=0.490,95%CI:0.427-0.781)及cN0-1(P=0.009,OR=0.607,95%CI:0.372-0.992)与N2患者预后呈正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cN分期、淋巴结转移站数目与pIIIa/N2期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在严格入组条件下,可以对选择性pIIIa/N2患者进行以外科治疗为主、联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lymph node,LN)切除数量及不同LN转移状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接受手术同时切除LN的1575例肺癌患者,分析LN切除数量以及LN转移范围、数量和转移率。结果:LN切除数量影响预后,N0期患者切除7~13个LN者5年生存率优于≤6和≥13个LN者,P值分别为0.001和0.021;N1、N2患者切除LN>12个者5年生存率优于≤6和≥13个LN者,P值分别为0.000和0.003;N0期患者5年生存率优于N1、N2患者,P=0.000;N1期和"跳跃式"N2期患者5年生存率优于"连续式"N2期患者,P值分别为0.003和0.002;单站LN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多站LN转移者,P=0.000;转移LN数为1、2个者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2个者,P=0.000;LN转移率分为<25%、25%~50%、50%~75%及≥75%,生存期依次降低。结论:LN切除数量影响NSCLC预后,一般术中应切除7~13个LN;LN转移范围、数量及转移率均影响NSCLC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Ⅲ期N2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Wang S  Wu Y  Rong T  Huang Z  Ou W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605-607
目的:探讨Ⅲ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1996年手术治疗的266例Ⅲ期N2 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同期手术的N0、N1患者做比较,用Cox模型分析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区域、手术方式、T状态、手术性质等对N2的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66例Ⅲ期N2的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7.3%,明显低于同期N0、N1患者的5年生存率(51.4%和30.4%),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区域、T状态、手术性质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对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且估计能完全切除的Ⅲ期N2(特别是T1)NSCLC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小肺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最大直径≤10 mm的33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体会。结果无1例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冷冻良恶性确诊率100%。腺癌19例,肺泡癌8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例。病理分期T1N0M024例,T2N0M05例,T1N0M03例,T2N0M01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10 mm的小肺癌病变进展慢,以腺癌和肺泡癌为主,临床及影像特征不明显,术中冷冻是可靠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肺叶切除+淋巴结廓清为宜,纵隔淋巴结转移较少见。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0.
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本文选取1994年1月~1997年7月间行根治性切除的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对该组病例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超过6枚的病例生存率高于6枚以下的病例(P=0.005);术后生存率随T1、T2、T3和T4依次明显递减(P<0.001);术后化疗组病例的生存期高于非化疗组(P=0.016);鳞癌和腺癌的生存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02)。结论:纵隔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术后化疗与否、肿瘤的T分期和病理类型是影响N0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术后放疗、术后免疫治疗、手术方式等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肿瘤术中重大血管的切除及重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提高切除侵及腹部重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技能。方法总结近年来本院收治的腹膜后肿瘤中25例侵及重大血管的手术切除及血管重建方面的经验。结果经过术前准备和术前评估,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对25例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膜后肿瘤(包括受累血管)完整切除和相应的重大血管重建,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侵及重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已不是手术禁忌证,应尽可能将受累血管及肿瘤完整切除,再行必要的血管重建,从而达到减少术后局部复发以及延长存活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胰腺囊性肿瘤15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分析了 1987年 1月 12日~ 2 0 0 4年 1月 17日外科治疗 15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率 60 0 % ( 9/15 ) ,手术切除率 73 3 % ( 11/15 ) ,术后 7个月~ 16年随访率 80 0 % ( 12 /15 ) ,无复发者 83 3 % ( 10 /12 ) ,2例黏液性囊腺癌术后 6及 8年仍健在。分析结果提示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B超、CT)、实验室检查、囊内液肿瘤标记物、酶及细胞学检查综合分析 ,可提高诊断率 ;本病手术切除率及治愈率较高 ,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外科手术在甲状腺淋巴瘤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在甲状腺淋巴瘤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14例甲状腺淋巴瘤患者中,行细针穿刺1例,切取活检4例,甲状腺腺叶切除8例,全甲状腺切除1例。单纯放疗4例,单纯化疗2例,放疗加化疗7例,术后拒绝放化疗1例。结果 1例穿刺细胞学无分类,13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11例,T细胞来源2例。随诊期间7例无瘤生存,3例死于肿瘤,1例死于并发症,2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失随。  相似文献   

14.
475例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Liu JF  Li A  Liu Q  Zhou JS  Sun JB  Li D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51-253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壶腹周围癌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至2003年外科治疗的壶腹周围癌患者475例。结果1958年至1976年的128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6.6%(21/79)、86.2%(25/29)、38.5%(5/13)和57.1%(4/7);1977年至1987年的7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6.7%(16/60)、66.7%(4/6)、100%(1/1)和66.7%(2/3);1988年至1998年的147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2%(22/109)、75.0%(12/16)、50.0%(2/4)和66.7%(12/18);1999年至2003年的13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4%(20/98)、100(4/4)、75.0%(12/16)和83.3%(10/12)。1958年至2003年期间,胆管下端癌的发生率在壶腹周围癌中显著增高,术前总胆红素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术中输血量较前明显减少;手术切除的肿瘤直径平均值较前缩小。1999年至2003年间所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前均未行减黄处理,并发症仍然显著降低,结论由于新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监护技术的进步,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但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仍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进展期胃上部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以及手术技巧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85-1995年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83例胃上部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手术20例,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163例。结果:经腹手术在缩小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较好,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应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合理掌握指征。对于非贲门胃上部癌、食管侵犯在2cm或以下者以及BorrmannⅠ、Ⅱ型的胃上部癌应优先考虑经腹路径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He 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89-59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WDTC)侵犯喉气管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WDTC侵犯喉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肿瘤根治组(A组,5例)、肿瘤易除组(B组,11例)和姑息性切除组(C组,5例)。结果:21例患者的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1.0%(17/21)、61.9%(13/21)和42.9%(9/21)。A、B两组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01,P<0.03),A组的5,7年生存率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数WDTC侵犯喉气管患者宜采取保守性手术,如肿瘤侵及管腔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道出血等并发症,则需要采取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外科治疗在乳腺癌合并肺孤立性结节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对13例乳腺癌根治术同期行肺孤立性结节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中,肺孤立性病灶的病理结果6例为原发性肺癌,5例为乳腺癌肺转移,2例为良性病变;手术方式:1998年以前患者采用小切口开胸手术(4例),之后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9例)。术后并发症为皮下气肿和支气管胸膜瘘,无手术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乳腺癌合并的肺孤立性结节并不都是肺转移瘤,乳腺癌合并肺孤立性结节应该尽可能取得病理诊断,得到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83例心脏黏液瘤病例(其中左心房黏液瘤57例,右心房黏液瘤19例,左心室黏液瘤2例,右心室黏液瘤5例)。术前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62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解除术1例。结果 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72例,时间1个月到6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51例,Ⅱ级11例,Ⅲ级4例,1例发生脑梗死死亡,1例死于车祸,1例死因不明,3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4.2%。结论 心脏黏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作用,应注意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膈疝2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隔疝的临床特点 ,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自195 8以来 932 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后发生的 2 4例隔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发生率为 0 2 6 %。在术后 4d内早期发生的 9例中 ,仅 1例出现相关症状 ,而在其余 15例中 11例有明显症状。本组 3例为绞窄性疝 ,4例为滑动疝。 2 1例通过正侧位胸片或床旁相确诊 ,2例通过钡餐灌肠确诊 ,1例则在因其他并发症二次开胸时发现。 2 3例行手术治疗 ,15例经胸部切口 ,6例经腹部切口 ,2例为胸腹联合切口。 2 1例修补成功 ,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 ,死亡率为 9 5 %。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膈疝是一个相对少见 ,但有较高死亡率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的膈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 ,及时清晰的床旁相是诊断的关键。膈疝一旦确诊 ,应及时手术 ,手术入路以经胸途径为佳。膈疝发生的原因既有手术操作的不当 ,也有患者自身素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食管平滑肌肉瘤的外科治疗(附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生物学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其预后。方法 总结分析11 例食管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11 例手术切除率为100 % ,5 年生存率为54-5 % (6/11) 。诊断主要依靠食管造影、拉网及纤维食管镜(FOE) 。临床分为息肉型和侵袭型,本组息肉型4 例,侵袭型7 例,5 年生存率分别为3 例/4 例和3 例/7 例。远期肿瘤死于局部复发2 例,血行转移2 例。结论 食管平滑肌肉瘤的预后优于食管癌,息肉型预后优于浸润型。远期肿瘤死因为局部复发及血行转移。本病手术切除率高,宜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