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早期摘除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对邻近恒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早期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术后牙(?)畸形自行调整的效果。【方法】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患儿63例,作术前X线三维精确定位后施行埋伏牙摘除手术,术后追踪观察手术区邻近恒牙胚生长发育情况及原有牙(?)畸形自行调整情况。【结果】63例患儿共有埋伏多生牙76个,手术摘除过程中对邻近恒牙(胚)有程度不同的挤压伤(轻度50.8%,中度20.6%,重度7.9%),但术后随访1-3年,无1例发生恒牙生长受阻与坏死等不可逆反应;原有的部分牙(?)畸形也得到较好的自行调整,其中阻生切牙自行萌出的达76.9%,切牙间隙明显关闭缩小的达75%。【结论】由骨埋伏多生牙引起的牙(牙合)畸形应尽早手术治疗,摘除多生牙后邻近恒牙的牙(牙合)畸形可望得到较好的自行调整。在作好术前精确定位与术中不损伤恒牙(胚)完整性的前提下,早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颌骨内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生长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术前三维定位的方法。【方法】对216例上颌骨埋伏正中多生牙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与X线定位摄影,对埋伏正中牙的生长特征(方向、类型、形态、大小),影像定位诊断及其对邻近恒牙的干扰情况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该类多生牙最常表现为圆锥型小牙,平均长度为1.6cm,平均直径为0.6cm;其在上颌骨内常呈倒置向(83.5%),并居于恒中切牙的腭侧为主(76.5%)。对邻近切牙的干扰主要为造成恒中切牙的间隙过大(36.6%)、扭转移位(33.3%)和萌出受阻(19.9%)。位于恒牙根侧方的多生牙对中切牙生长的干扰远大于恒牙根上方的多生牙(P〈0.01)。【结论】上颌骨埋伏正中牙多为圆锥型小牙,常紧贴于恒中切牙的腭侧或近中倒置生长,其对中切牙的生长干扰较大;用X线视差定位法可作出准确的三维定位诊断,对制订早期手术摘除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颌骨内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生长特征与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骨内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生长特征与影像学特点, 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术前三维定 位的方法。【方法】对216 例上颌骨埋伏正中多生牙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与X 线定位摄影, 对埋伏正中牙 的生长特征( 方向、类型、形态、大小) , 影像定位诊断及其对邻近恒牙的干扰情况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该类 多生牙最常表现为圆锥型小牙, 平均长度为1.6 cm, 平均直径为0.6 cm; 其在上颌骨内常呈倒置向( 83.5%) , 并居于恒中切牙的腭侧为主( 76.5%) 。对邻近切牙的干扰主要为造成恒中切牙的间隙过大( 36.6%) 、扭转移位 (33.3%)和萌出受阻(19.9%)。位于恒牙根侧方的多生牙对中切牙生长的干扰远大于恒牙根上方的多生牙( P< 0.01) 。【结论】上颌骨埋伏正中牙多为圆锥型小牙, 常紧贴于恒中切牙的腭侧或近中倒置生长, 其对中切牙的 生长干扰较大; 用X 线视差定位法可作出准确的三维定位诊断, 对制订早期手术摘除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儿童错He畸形的临床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搜集本科近几年因错He畸形就诊的262例儿童患进行分析,262例患中,男性180例,占68.7%,女性82例,占31.3%;年龄最小8岁,最大16岁,对其中伴有多生牙的36例进行治疗和随访,随访时间1—3年。[结果]262例患中上中切牙间及舌腭侧多生牙为162例,其次100例为下颌乳切牙及乳尖牙滞留。随访36例中,30例He关系基本正常,占83.3%,3例牙间隙增宽,约0.1mm左右,占8.3%,2例下前牙牙列不齐,占5.6%,另有一例上中切牙侧位外翻,占2.8%。【结论】儿童错He畸形就诊多因为多生牙和乳牙滞留,其中多生牙位于上中切牙间及舌腭侧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在及时治疗后出现错He畸形的机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锥形束CT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鑫  汪学华  陆钰  汪庆胜  甘朝兵  沈洋 《安徽医学》2011,(10):1701-170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技术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中的诊治应用价值。方法对在门诊常规X线检查中发现的埋伏多生牙病例,行锥形束CT扫描,分析判断埋伏牙的位置,确定手术进路,然后拔除。结果锥形束CT结果显示:16例患者20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13颗位于腭侧,5颗位于唇侧,2颗位于牙槽骨中部,与术中所见一致。锥形束CT可以准确显示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关系。结论锥形束CT技术的应用是精确定位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其容易导致患者上颌前恒牙萌出障碍、排列不齐、牙间隙过大,邻牙牙根吸收,甚或形成含牙囊肿等临床病症,所以,一经确诊后,应及时予以拔除。骨埋伏多生牙大多位置较深,毗邻解剖复杂,而青少年患者耐受性又相对较低,因此,临床操作要求微创、精细、快速。近年来,作者应用种植机对52例患者68颗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进行外科拔除处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计68颗患牙,全部为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1岁;7~14岁者占85%;36例为单颗,16例为两颗多生牙,共计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拔除埋伏多生牙对纠正儿童错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埋伏多生牙手术治疗,采用术前取模,术后1年拍片复查、取模,对比牙列变化。结果儿童埋伏多生牙造成牙列错畸形达89.3%,以上前恒牙间隙宽,上前恒牙迟萌,个别牙唇腭侧错位萌出为常见表现,术后1年除个别牙错位明显转变需正畸矫正外,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埋伏多生牙所致上前恒牙间隙过宽,上前恒牙迟萌,通过手术治疗即可达到治愈效果,对于上前恒牙错位萌出或扭转者,术后仍需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8.
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是多生牙中最常见的一类,临床意义也较大。作收集了48例此类患的临床资料,发现其年龄多较小(M=8.25岁),临床上最常表现为局部畸形牙的萌出(19/48)和不明原因的恒前牙移位(27/48)。作埋伏牙的X线定位投照,发现其大多具有倒立生长的特点(41/53),而且位子中切牙牙弓腭侧的明显多见(42/53)。埋伏多生牙的形态则以圆锥形为主(49/53),且大多比正常恒牙短小。  相似文献   

9.
埋伏多生牙以上颌多见,常阻碍正常恒牙的萌出,或造成恒牙扭转、错位及牙列畸形,严重者造成相邻恒牙的压迫性吸收,部分患儿还可导致含牙囊肿发生,甚至引起相邻恒牙的松动和移位.临床上发现埋伏多生牙后常选择在局麻下拔除.因患者多为儿童,耐受性差,不能很好配合手术,需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故术前对埋伏多生牙的定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额外牙发生率为2%,发生部位多见于上颌前牙区。埋伏额外牙可影响正常牙萌出就位,造成牙列畸形:埋伏牙生长还可压迫邻近牙牙根引起牙根吸收,形成囊肿,造成颌骨破坏,故对埋伏额外牙有必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如于术可能伤及恒牙胚,可以暂缓拔除,进行观察。作者共诊治上颌埋伏额外牙8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及拔除。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等辅助检查来分析判断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和生长方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来拔除埋伏多生牙。结果129例患者145颗埋伏多生牙,手术效果良好。结论手术前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指导临床医师确定手术入路及顺利拔除。  相似文献   

12.
埋伏多生牙手术治疗的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埋伏多生牙所致之错畸形,分析手术治疗对牙列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36例埋伏多生牙病例,术前取模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取模,比较牙列变化.结果埋伏多生牙造成牙列局部错畸形者达86.1%,主要表现为正中分开、个别牙错位、恒牙迟萌、乳牙滞留等.术前有正中分开者,术后6个月,正中间隙缩小,手术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t=11.00,P<0.001);术前恒前牙错位萌出者,术后无明显变化;恒牙迟萌者术后6个月均已萌出.结论术前有正中分开或恒牙迟萌者,手术治疗即可达到矫正效果;术前为恒前牙错位萌出者,术后仍需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X线定位.方法 收集1998年-2010年间收治的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227例,297颗牙,采用摄全颌曲面体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进行术前定位分析.结果 227例,297颗多生牙术前X线定位均在术中证实,定位准确率100%.结论 摄全颌曲面体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可清晰、直观的对埋伏多生牙的三维空间进行定位,对临床选择手术进路,快捷拔出埋伏多生牙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曹良菊  罗光明  严梅 《医学综述》2009,15(8):1273-1274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手术拔除入路与方法。方法对135例患者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174颗,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分析,判断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和生长方向,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法拔除。结果135例患者经术前定位,93例位于腭侧,15例位于唇侧,27例位于牙列中,与术中所见一致,无损伤邻牙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判断埋伏牙的位置,减少正常牙根损伤及手术破坏程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经临床和X线检查结合术前分析和术中情况,能较好地进行牙拔除术。  相似文献   

15.
黄朝晖 《河北医学》2009,15(7):867-868
临床上,埋伏多生牙常见于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多因牙列不齐或正畸前拍片发现。可发生于口腔牙列中的任何部位,好发于上颌的中切牙区。由于埋伏多生牙常占据正常牙位置,影响恒牙萌出及正常牙合关系的建立,绝大部分需手术拔除并配合正畸治疗才能使牙列恢复正常。术前对埋伏多生牙的正确定位及阻力分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笔者针对1992年6月至2006年9月期间141例患者的多生牙的手术拔除进行总结分析,现就其定位方法及拔除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治疗.方法:选择我院患者46例,通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面部CT平扫,结合临床检查判断上颌埋伏多生牙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结果:46例患者均经术前曲面断层片和面部CT平扫检查,术前判断与术中所见一致.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麻醉方法,根据术前定位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所有多生牙均顺利拔除.结论:术前曲面断层片和面部CT平扫可以对埋伏多生牙进行精确定位,指导手术入路及麻醉方法,利于上颌埋伏多生牙的拔除.  相似文献   

17.
多生牙又称为额外牙,是口腔临床上的常见疾病。由于拔牙术前对于额外牙的位置确定不准确,许多成人和儿童因额外牙的拔除饱受痛苦,额外牙最多见于上颌中切牙之间,可萌出或埋伏于颌骨内,在我院多见上颌前部多生牙的患者,绝大多数为多生牙埋伏阻生于颌骨内,我院应用曲面体层机的颌骨横断体层技术进行上颌前部多生牙拔除前的定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锥形束CT诊断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诊断及定位中的价值.方法:经CBCT确诊为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的56例患者的58颗中切牙为研究对象,分析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的阻生特点及其邻近组织情况.结果:56例患者年龄7~42岁,男女比例为1.67∶1,其中54例(96.43%)为单侧阻生,2例(3.57%)为双侧阻生;39颗(67.24%)牙为唇侧阻生,其中倒置阻生21颗(53.85%),水平阻生6颗(15.38%),倾斜阻生12颗(30.77%);17颗(29.31%)为腭侧阻生,其中水平阻生5颗(29.41%),倾斜阻生12颗(70.59%);2颗(3.45%)为垂直阻生.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及其邻近组织常伴有各种异常.结论:上颌中切牙阻生情况复杂,埋伏中切牙及其邻近组织常存在各种异常.CBCT能精确直观地显示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及其邻近组织情况,对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方法 ]收集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自 1 999年~ 2 0 0 3年收治的 1 2 7例上颌前部多生牙患者 ,并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 ]采用多种X线片位综合判断 ,1 4 6颗埋伏牙准确定位 ,准确率达 95 .4 %以上。[结论 ]多种X线片位综合判断上颌埋伏多生牙方向 ,为准确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手术导萌和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艳  李佩璟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1041-1041,1043
目的:探讨手术导萌和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44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手术导萌和前方牵引的正畸治疗,16颗多生牙常规局麻下翻瓣、去骨、暴露多生牙并拔除。其余采用翻瓣、开窗导萌、前方牵引获得间隙,将埋伏牙排列整齐。结果:16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多生牙被拔除,余28颗埋伏阻生的牙齿在3~10个月内均自行萌出,未发生牙髓坏死、牙齿松动、牙根粘连等并发症。结论:手术导萌和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创伤小,易牵引到位,牙周附着良好,前方牵引整体移动前牙向前,获得间隙,并可明显改善反关系,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