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八月脆桃果实(Amygdalus persica cv.Bayuecui)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074#.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核糖体ITS rDNA序列分析,证明菌株074#为灰葡萄孢霉菌(Botrytis elliptica).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桃果实为灰葡萄孢霉菌的寄主.通过Biolog...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山西省甜樱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病原菌,本文对低温贮藏过程中发生腐烂的甜樱桃果实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在形态学基础上,结合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获得的2株病原真菌YTA、YTB进行鉴定。YTA和YTB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测序所得的基因序列与NCBI的GenBank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确定甜樱桃病原菌的生物学分类。结果表明:病原菌YTA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YTB为葡萄孢属(Botrytis sp.),将其重新回接到甜樱桃上,均能引起甜樱桃腐烂。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葡萄孢属(Botrytis sp.)均是造成山西省甜樱桃采后腐烂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离鉴定贵州地区“紫红龙”火龙果在采后贮藏期间自然发病的病原菌。方法 “紫红龙”火龙果为试材, 通过涂布平板分离法以及划线纯化, 从贮藏期火龙果中分离、纯化采后病原菌, 并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测定进行准确鉴定。结果 分离出1株真菌, 经鉴定该株病原菌为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结论 本研究在贵州地区腐烂的火龙果中首次分离得到G. persicaria, 该菌对红肉火龙果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4.
蓝莓采后病原真菌分离及其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研究贵州麻江县蓝莓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病原真菌及其生物学鉴定,首先对贮藏库中蓝莓果实的病害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观察;然后采用真菌ITS区特异性引物对所分离的蓝莓病原真菌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将病原真菌的ITS区序列与NCBI中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蓝莓病原真菌的生物学分类。同时对病原真菌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初步研究。在采后蓝莓果实的贮藏期分离得到12株蓝莓真菌,其中引起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主要为1号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2号Neofusicoccum、3号青霉(Penicillium)、6号地霉(Geotrichum)和8号枝孢霉(Cladosporium)。对病原真菌进行初步研究后发现青霉是低温贮运过程中的主要病原菌、Neofusicoccum和地霉是高温贮运过程中的主要致腐菌。该试验分析结果可为微生物污染途径分析以及生物防治蓝莓腐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友升  张燕  陈玉娟 《食品科学》2012,33(16):246-250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桃、李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和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5株病原真菌均为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其中091#和089#菌与Monilinia fructicola(FJ515894)的亲缘关系较近。5株褐腐病菌对D-果糖、麦芽糖、蔗糖等共56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1种最适碳源和5种不可利用碳源,其中Monilinia fructicola 091#与089#的代谢指纹图谱最接近,而Monilinia fructicola 086#、071#、072#的代谢指纹图谱最接近。因此利用rDNA ITS序列和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均可区分桃、李果实5株褐腐病菌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且两种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蓝莓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表面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莓果实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严重影响了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以"蓝丰"蓝莓果实为试材,通过对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果实表面病原菌的分离与筛选,明确蓝莓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的种类。采用传统混菌法对表面病原真菌进行培养和纯化,经形态学观察分析,初步确定蓝莓表面病原真菌种类,并进行返接试验再确定。最终采用真菌ITS区特异性引物对所分离的蓝莓病原真菌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后比对分析确定蓝莓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的表面病原真菌为青霉、产黄青霉和链格孢霉。分别确定各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其中青霉、产黄青霉和链格孢霉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6~28℃和26℃。本研究结果为蓝莓果实贮藏保鲜过程中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离、鉴定宁夏中宁地区引起枸杞鲜果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 并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的抑病效果。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从自然发病果实中分离病原真菌, 通过形态学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信息进行鉴定。使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病原菌和果实, 观察SA对病原菌体外和体内的抑制效果。结果 共分离到4株病原真菌菌株, 它们均能引起枸杞鲜果的采后腐烂。其中, WB-1鉴定为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gaisen), WB-2鉴定为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 WB-3和WB-4分别鉴定为镰刀霉属(Fusarium)和枝孢属(Cladosporium)真菌。SA对3种供试病原真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且SA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SA浸泡处理对常温和低温贮藏的枸杞鲜果病害有显著的控制效果, 并且SA处理对枸杞果实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 SSC)无显著影响。结论 枸杞鲜果采后腐烂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 SA处理对枸杞采后病害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拉宾斯"、"红灯"樱桃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319~#、323~#、367~#、369~#和370~#。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回接、再分离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提取5株病原真菌DNA,PCR扩增rDNA ITS区序列后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并构建进化树。综合形态学特征和r DNA ITS区序列鉴定分析结果,得到菌株319~#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菌株323~#为苹果果腐病菌(Diaporthe perniciosa)、菌株367~#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菌株369~#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和菌株370~#为圆孤青霉菌(Penicillium cyclopium),其中D.perniciosa、E.nigrum和P.cyclopium为在樱桃果实上首次分离到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9.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杏果实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从‘金太阳杏’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其中325#为甜樱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327#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328#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从‘胭脂杏’果实分离得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别为326#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和331#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D. eres、B. dothidea、A. pullulans和B. elliptica为杏果实上未见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而B. cinerea未有发现侵染‘胭脂杏’的报道,研究结果旨在为杏果实的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 、227# 、232# )和2株(229# 和230# )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 和227# 为镰孢菌,229# 和232# 为葡柄霉,230# 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 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 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 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 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 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童迅  高雯  黄庭轩  周帼萍 《食品科学》2016,37(20):198-202
目的:检测15 个批次浓缩果汁中的耐热霉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80 ℃、30 min热处理后涂布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和计数浓缩果汁中的耐热霉菌,分离纯化后观察其显微形态和菌落形态,再采用2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霉菌的种属。结果:这15 批次浓缩果汁中有8 个样品检出耐热霉菌,检出率达53.3%;检出的耐热霉菌以正青霉(Eupenicillium)和篮状菌(Talaromyces)为主,还有少量白耙齿菌、栓菌和座囊菌属。结论:进口或国产浓缩果汁都存在耐热霉菌污染,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检出了既耐热又能产生真菌毒素的正青霉和篮状菌。  相似文献   

12.
种子内生菌对种子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烟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以ITS区的rDNA为靶标序列,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K326、云烟85和云烟87烟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烟草种子共获得342 264条序列,聚类到110个分类操作单元(OTU),分别属于5个门、13个纲、24个目、34个科、56个属。品种K326和云烟85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多样性均高于云烟87。其中赤霉菌属Gibberella、小画线壳属Monographella、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等在烟草种子中丰度较高。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烟草种子内生真菌包括以下功能菌群: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内生菌、木材腐生菌、地衣寄生菌、土壤腐生菌、木材腐生菌等。烟草种子有丰富的内生真菌定殖,其中潜在的有益功能菌群包括镰刀菌、炭疽菌、隐球酵母菌、赤霉菌、曲霉菌等。  相似文献   

13.
对采集自青岛崂山的一株真菌LS7进行鉴定,通过对茵落形态和茵丝结构的形态学研究,以及对ITS和5.8s rDNA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均说明此真菌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采用不同有机溶剂对该茵株的发酵液萃取,对不同的萃取部位进行抗茵活性分析.通过对其发酵液的抗菌活性实验,发现该茵株的发酵液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对G+、G-细茵、酵母茵和霉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植物致病菌黄瓜枯萎茵和辣椒炭疽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选育的高产曲酸菌(编号Co-26)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本实验采用分离高产曲酸菌株(编号Co.26),获得纯化的菌丝体,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ITS4扩增菌株rDNA的ITS区,扩增产物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5.1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得出高产曲酸菌为米曲霉。  相似文献   

15.
选用孟加拉红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筛选、分离桐城风鸭中产香真菌,经感官评价筛选得到1?株产香酵母Y1和1?株产香霉菌M3。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2株产香菌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体系和模拟肉体系下的挥发性代谢风味产物。与对照组相比,产香酵母Y1出现1-戊醇和苯乙醇两个吸收峰,产香霉菌M3出现苯甲醛和γ-癸内酯两个吸收峰。经酵母26S?rDNA和霉菌ITS核苷酸序列鉴定,该株产香酵母Y1为涎沫假丝酵母(Candida zeylanoides),而产香霉菌M3为烟管菌(Bjerkandera)。  相似文献   

16.
王友升  陈玉娟  张燕 《食品科学》2012,33(13):235-239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安哥诺”(Prunus angeleno)和“黑琥珀”(Prunus salicina cv. Black amber) 李果实中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通过对病原菌株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系统分析,确定菌株059#为串珠状赤霉(Gibberella moniliformis)、菌株067#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株087#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以及菌株088#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进一步利用Biolog FF MicroPlate分析病原菌对95种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这4种病原菌的最适碳源皆在77种以上,且共同的最适碳源包括D-果糖、D-葡萄糖、蔗糖、山梨糖醇、苹果酸和柠檬酸等45种。  相似文献   

17.
刘小莉  董明盛 《食品科学》2007,28(6):205-208
从银杏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YX-28,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左右,白色菌落从中央开始逐渐炭化变为黑色;在液体和固体培养中均能产生黑色棍棒状子实体,头部为白色,随时间延长,白色头部消失,子实体变得细长,中心形成空心,但经近紫外线照射、菌体扫刷等处理均不产生孢子。扩增YX-28菌株的18S rDNA以及内转录间隔区(ITS),采用blastn分别进行序列相似性比较,YX-28的18S rDNA序列与Xylaria sp F14相似性最高,达99%,有11个碱基的差异,两者(G+C)%均为47.36%,DNAstar分析显示两者的相似性为99.1%,离散度为0.9%。而ITS序列与Xylaria sp MS358相似性最高(99%),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两者(G+C)%分别为44.42%、44.62%,DNAstar分析显示两者的相似性为99.8%,离散度为0.2%。采用PHYLIP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YX-28在基于18S rDNA和ITS序列的进化树中都不与其它任何已知菌种处于同一分支。YX-28为炭角菌属真菌,但是否为一新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开发利用这一重要真菌资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