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目的:分析亚急性和慢性自发性肌内血肿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或临床观察及影像学复查证实的亚急性、慢性自发性肌内血肿患者的CT及MRI资料,讨论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32例患者中亚急性血肿8例,慢性血肿24例;血肿发生于髂腰肌16例,腰大肌9例、腓肠肌4例、右侧腰大肌血肿并右侧腹后腔、右侧腹直肌、背脊肌各1例;29例血肿呈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CT表现为血肿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欠均匀,呈等或稍高密度,CT值35~59 Hu,部分病灶内可见条带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血肿均无强化.MRI表现:亚急性血肿T1WI、T2WI、STIR上都以高信号为主,内见碎屑样或片状低信号;慢性血肿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边缘见稍高信号环,T2WI、STIR上均呈高信号,边缘呈环形低信号影.结论:亚急性、慢性自发性肌内血肿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色病的腹部影像学的特征,评价腹部影像学、肝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血色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4例诊断为血色病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对其腹部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特殊染色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遗传性血色病3例,继发性血色病1例,2例CT扫描肝脏及脾脏均呈显弥漫性增大,肝脏及脾脏密度呈弥漫性增高1例,肝脏密度正常1例,胰腺密度均正常。T2WI肝脏呈低信号4例,脾脏呈均匀低信号3例,呈"胡椒盐"样低信号1例,胰腺信号减低3例。T1WI肝脏呈低信号4例,脾脏呈低信号3例,呈"胡椒盐"样低信号1例,胰腺信号减低3例。伴有少量胸腔及腹腔积液1例。1例肝脏组织活检H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见大量铁沉积,另1例见少量铁沉积。结论:血色病的MRI及CT的表现都具有特征性征象,但MRI较CT的表现更具有特异性,MRI的T2WI呈低信号是诊断本病的特异性征象,肝脏组织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肾上腺损伤在CT诊断方面的价值,提高对创伤性肾上腺损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回访及手术证实的创伤性肾上腺损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CT表现为:肾上腺区呈类圆形者5例,肾上腺区呈不规则形者1例,边界清楚者4例,肾上腺周围呈条带状密度增高者2例。同侧膈肌脚增厚者2例。无单纯肾上腺损伤,均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增强扫描:急性期血肿均无强化。随访CT复查:肾上腺血肿密度逐渐降低,直至恢复正常。结论16排螺旋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一般可明确肾上腺损伤的诊断,是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目的探讨创伤性肾上腺损伤在CT诊断方面的价值,提高对创伤性肾上腺损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回访及手术证实的创伤性肾上腺损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CT表现为:肾上腺区呈类圆形者5例,肾上腺区呈不规则形者1例,边界清楚者4例,肾上腺周围呈条带状密度增高者2例。同侧膈肌脚增厚者2例。无单纯肾上腺损伤,均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增强扫描:急性期血肿均无强化。随访CT复查:肾上腺血肿密度逐渐降低,直至恢复正常。结论16排螺旋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一般可明确肾上腺损伤的诊断,是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自发性肾上腺出血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例成人自发性肾上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成人自发性肾上腺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男2例,女1例;年龄18~50岁;左侧2例,右侧1例.突发性上腹部疼痛或腰痛入院.肾上腺功能均正常.CT无增强改变.结果 均行肾上腺及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肾上腺出血伴坏死纤维化.术后随访3个月~5年,均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表现.结论 成人自发性肾上腺出血术前易被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进行性出血、症状不断加重或伴有同侧肾上腺肿瘤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颖华  舒政  倪炯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4):350-351,F004
目的:评价CT对卵巢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7例共82个卵巢囊性病变CT资料,讨论其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囊肿22例,4例囊肿CT值偏高,病理标本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7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分隔;24例囊腺瘤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9例有分隔,3例囊壁见结节,其中6例黏液性囊腺瘤表现为不同密度的多房性肿块;7例卵巢畸胎瘤,均含钙化和(或)脂肪密度;1例卵泡膜细胞瘤和3例脓肿,后者边缘模糊;10例恶性肿瘤,CT表现均以囊性密度为主,伴不同程度实质成分或囊实性混合密度影.结论:卵巢囊性病变CT表现颇为相似;CT对其定位诊断敏感性高,定性诊断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6.
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影像诊断特点,及时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4 3例,其中何杰金病(HD) 4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 ) 39例,全部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累及腹部淋巴结的39例,75 .0 %HD和82 .1 %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 5 .0 %HD和1 7.9%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 累及小网膜(30 .2 %)、肠系膜(2 5 .6 %)、胰腺周围(5 1 .2 %)、腹主动脉周围(79.1 %)。7例胃肠恶性淋巴瘤均示胃肠壁不规则增厚,3例伴淋巴结增大。NHL 中1 8例脾增大,1 5例呈均匀密度增大,3例有占位征象。结论:CT检查能较好显示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及结外器官病理改变、病变范围,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其临床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泡型包虫病的螺旋CT征象,印证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经临床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泡型包虫病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结果 CT表现为病灶呈地图状浸润性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灶,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几乎不强化,均见不同形态之钙化等.结论 螺旋CT结合临床资料,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此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眶上壁骨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治疗过程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眶上壁下缘梭形或扁平状、弧形类软组织密度灶(其中显示梭形6例,扁平状2例,弧形2例),梭形及扁平状病灶大多为从眶前缘至眶尖,CT值43~67 HU,压迫上直肌及眼球向下移位,眼球均不同程度的突出,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低场MRI主要表现是形态与CT一致,亚急性期血肿多呈双高信号(未做增强扫描),高场MRI各期与颅脑硬膜外血肿的演变进程基本一致.结论:CT可以诊断眶壁骨折及对眶壁骨膜下血肿进行初步诊断,结合MRI可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诊断及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三期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 14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5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3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CT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D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 17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肠系膜根部,1例位于髂血管走行区。局限型10例,为透明血管型,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2CT平扫10例呈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均无囊变坏死,2例中心见分支状钙化。CT增强:7例动脉期不均匀显著强化,3例中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5例见明显强化血管;静脉期8例持续均匀强化,3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均呈较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腹、盆部CD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尤其是透明血管型CD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C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转移瘤(SPM)的CT表现,以提高对SPM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SPM的CT表现.结果 :①病灶分布:23例SPM中位于左肺13例,右肺10例;双肺上叶(不含左上叶舌段)3例,右中叶及左上叶舌段5例,双肺下叶12例;位于肺野外1/3者16例,中1/3者6例,内1/3者1例.②大小:<3 cm者18例,>3 cm者5例.③形态、边缘:1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且表面光滑,界面清楚,7例呈不规则形并分别或同时见分叶征、毛刺征(2例)、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晕环征(各1例).④密度: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17例,内见钙化灶3例,空洞1例,低密度坏死区2例.⑤本组病例均未见SPM侵犯邻近支气管.结论 SPM的CT表现具有一些特点,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需CT表现紧密结合临床和病理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其发病机理,提高对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或cT动态观察证实的17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男15例,女2例,其中16例年龄37—77岁,平均61岁,另1例4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1us4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40KV,189MA,自OM线向上连续扫描10-12层,层厚10mm。结亲临床表现:17例患者中,3例患者快速进入昏迷,其余患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肢体乏力、疼痛、麻木,行走不稳,言语不清,5例患者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发展为偏瘫,另1例逐渐进展至昏迷。cT表现:血肿多位于大脑突面,双侧出现血肿的4例,单侧13例。额颞部血肿9例,额颞枕顶部血肿6例,额顶部2例,其中3例有大脑镰区血肿。13例单侧发病病例中10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血肿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问,呈新月形、带状、镰状、梭形,或表现为大脑镰增厚。血肿CT值17—57Hu,等密度5例,低密度5例,高密度3例,混杂密度4例,其中一例出现分层征。17例中,4例占位效应轻微,9例占位效应较明显,4例形成脑镰下疝。17例均无颅骨骨折表现。结论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可显示血肿的直接征象和占位效应等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的要点.结果:41例肿瘤中,皮质腺瘤17例,3例大于3cm,其余均小于3 cm,全部CT值小于20 Hu.皮质腺癌3例,为大于8 cm的肿物,密度不均.转移癌5例,2例双侧,3例单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嗜铬细胞瘤8例,除1例小于3 cm外,其余均大于3.5 cm,且密度不均.髓脂瘤3例,为边缘光滑的肿块,内见脂肪密度影.囊肿2例,边缘光滑的液性密度影.神经节细胞瘤1例,巨大软组织肿块内见多发钙化.神经母细胞瘤2例,实性肿物内见钙化.神经节母细胞瘤1例,囊实混合性肿物,可见钙化.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各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与病理特点的对应性.结果:混合型1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透明血管型7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病灶内含血管丰富,增强动脉期呈明显高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中高强化. 6例病灶内见纤维瘢痕组织对应CT上放射状或分支状低密度影,增强延迟期范围逐渐缩小;2例病灶内见变性血管壁的钙化影,1例病灶见多发囊变影,增强无强化;5例病灶周围伴多发肿大淋巴结,病理为慢性反应性淋巴结炎;5例病灶周围见增粗血管影环绕.结论: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具有典型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该病的CT表现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及方法.②方法 总结分析16例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对比表现,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 显示壁内血肿.③结果 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A型1例,B 15型.CT主要表现为:所有病例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主动脉内膜钙化者伴有钙化斑内移;5例见主动脉内壁上有溃疡形成;1例合并主动脉夹层;3例并发胸腔及心包积液.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症.④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急性发作期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减少术前误诊.方法 对13例经病理学证实为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灶型9例,其中胸部4例(肺内2例,纵隔2例),腹部5例(腹腔1例、腹膜后4例);9例局灶型术后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多中心型4例,分布于肺、腋窝及腹股沟.术后病理结果: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所有病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楚,2例局灶型肿块内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灶;增强扫描9例局灶型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延时期强化程度有减低,但呈持续强化,3例局灶型肿块周围见散在增大的淋巴结,病理证实为反应性淋巴结炎.4例多中心型表现无明显特征性,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轻-中度强化,1例延迟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 局灶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多见,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有减退,但呈持续强化,可伴有钙化及卫星灶;但多中心型Castleman病CT相对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7.
闾长安  姜新宇  陈宏伟 《重庆医学》2011,40(16):1628-1631
目的总结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肠套叠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肠套叠的临床及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3例有皮肤及口唇黑色素斑,1例仅见单纯口唇黑色素斑。5例均有急性腹痛及呕吐表现。5例CT平扫均见小肠及结肠肠腔内肿块样息肉影,肿块中心见分叉状高密度影,其中4例肠套叠呈同心圆状改变,1例呈"腊肠"样改变。结论 CT平扫是诊断黑斑息肉综合征合并肠套叠的一种较好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特点及其相关病理,提高PSH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CT平扫23例PSH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孤立性软组织结节或包块,1例为磨玻璃样结节;4例见浅分叶;22例呈均匀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见高、等、低密度区,分别对应于病理上的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及实性硬化区。CT增强扫描17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肌肉密度的16例,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密度的8例,含有乳头成分较多。3例见粗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见磨玻璃影,其中1例见空气滞留征及瘤周肺气肿。结论 PSH无特征性的CT表现,但是中年女性病人有以下CT表现,应考虑到PSH诊断:CT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可见粗点状钙化;CT增强呈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早期强化不均匀,延迟后强化较均匀;瘤周磨玻璃影、空气滞留征及肺气肿。  相似文献   

19.
胰腺囊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表现,分析总结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胰腺炎假囊肿7例,平扫表现为囊状水样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内无分隔;胰腺囊性肿瘤6例,平扫呈囊状水样密度并见壁结节,其内有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分隔不规则强化;胰腺癌囊变3例,平扫呈程度不同的低密度区,囊变区内无分隔,残留癌肿成分较多时,囊变区壁厚不均匀;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囊变2例,囊液密度略高,增强周边强化;胰腺脓肿2例,平扫为类圆形液性密度,内见小气泡影,囊壁呈环形强化.结论 胰腺囊性病变有各自的CT表现特征.螺旋CT检查是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