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恭城县岩溶石漠化环境变化定量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恭城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60%以上,岩溶石漠化分布广泛,制约了该县经济发展。采用1991、2000和2006年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该县岩溶石漠化环境变化开展了植被指数NDVI、监督分类和重心轨迹等遥感定量分析。采用4种图像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6种主要的生境信息。1991、2000和2006年NDVI分别为0.176417、0.06884和0.336478,岩溶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60.8、234.1和118.0km^2,均说明了恭城县的岩溶生态环境恢复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运用最小距离分类在本试验区对识别6类生境分区比较可行;岩溶石漠化灾害在总体上具有向南东方向偏移的趋势,年均偏移速度约为49m。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云南石林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运用基于RS和GIS的Landsat TM/ OLI 遥感影像数据解译3个时像的石漠化信息, 选取变化方式、变化方向等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石林县2008-2018 年间的石漠化转移变化过程, 结果为: (1)空间上, 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分布范围最广,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街口镇东北部、鹿阜街道东部及圭山镇西南部; (2时间上, 2008、2013 和2018 年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9. 98%、23. 58%和20. 19%, 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石漠化恶化得到 遏制; (3)变化方式以单变方式为主, 其次是返变方式, 渐变方式最少; (4)变化方向上, 3 个研究时段内已石漠化类型中转移最显著的分别是轻度-中度石漠化、轻度-潜在石漠化和中度-轻度石漠化, 中度及以下石漠化呈现变化速率快并且转移面积多的特点。石漠化改善和恶化同时存在, 恶化面积逐渐少,2008-2013 年石漠化恶化明显, 2013-2018 年石漠化改善明显, 变化面积呈金字塔状并且与变化等级成反比关系。2008-2018 年间石林县石漠化总体变化速度呈放缓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实施新邵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通过阐述该县石漠化现状,对本地区石漠化的成因与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剖析.该县在石漠化治理中,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相应开展了植被恢复工程和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区域综合治理试点,从技术思路、工程措施、营林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等方面具体实施;通过对以往治理石漠化和本次试点经验...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和石漠化严重省区之一,石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亟需采用遥感技术对石漠化进行快速监测。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对滇东南岩溶山区的岩溶地貌、区域断裂构造及岩性分布等地质环境特性进行探测与分析,剖析了研究区岩溶石漠化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岩溶地貌类型与石漠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严重石漠化现象多发生于峰丛洼地与峰林洼地,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区域多处于岩溶山地、岩溶槽谷与岩溶平原,在岩溶丘陵与岩溶盆地中存在一些轻度和中度石漠化现象;区域断裂构造对石漠化的发育空间与分布区域有重要影响,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红河断裂、开远—丘北断裂与广南—富宁断裂包围的区域,在小江断裂和弥勒—罗平断裂中间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连片状的石漠化区域,小江断裂以西的地区多为无石漠化区域;岩性类型对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多分布于非碳酸盐岩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于碳酸盐岩地区,在纯灰岩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多为强度和中度石漠化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南丘河流域内石漠化现状调查,分析区内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流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石漠化遥感解译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验证,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石漠化发生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南丘河流域内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流域中部南丘河岩溶河谷向峰丛洼地过渡的地带.连片分布的碳酸盐岩、特定的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区内石漠化发育的先决条件.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流域内石漠化防治应以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类型为基础,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规划和治理.岩溶盆地中平坝区石漠化治理以岩溶水开发工程为主;盆地外围山区石漠化治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以岩溶水开发工程为主,辅以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修复措施;岩溶河谷区石漠化治理以生态修复和农村能源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6.
石漠化是广西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部分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汞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为深入了解广西岩溶区石漠化土壤中汞(Hg)的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粒径的关系, 采集广西环江县汞地质背景较高的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石漠化、 轻度石漠化、 中度石漠化、 重度石漠化)的表层土样, 运用筛分法研究不同石漠化土壤粒级组成及汞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整个石漠化样地以>0. 25 mm粒级土壤为主(84. 3%~89. 2%), 其次是0. 25~0. 053 mm(10. 1%~14. 5%), 而<0. 053 mm 粒级土壤所占比例最少(0. 38%~0. 83%)。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 >2 mm 粒级土壤所占比例减少, <2 mm 粒级土壤所占比例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 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汞含量与>2 mm 粒径呈负相关, 与<2 mm 粒径呈正相关, 重度石漠化反之。汞含量具有显著的粒级效应, 随着粒级的减少而增大, 在<0. 053 mm 粒级达到最大值且累积系数较高, 汞在不同粒级上的累积效应与粒级上的含量一致。汞在不同粒级土壤质量累积效应所占比例不同, 粗颗粒质量累积效应比例比细颗粒高。  相似文献   

7.
选取地下岩溶管道不同埋深、平面展布形态、坡降3种岩溶地下因素以控制变量法在室内进行物理模拟对比实验,分析在同等暴雨强度下,地下因素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得出这3种因素影响下的消涨水时间和速度,分析了岩溶管道特征对岩溶地下河系统旱涝致灾的影响。岩溶管道特征对岩溶地下河系统流量和水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溶管道埋深较浅、岩溶管道下游坡降较陡和岩溶管道分支较多的岩溶地下河系统对降雨输入较敏感,响应较迅速;流量平稳期水位较低的是岩溶管道埋藏深、岩溶管道坡降较陡和岩溶管道分支较多的岩溶地下河系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岩溶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人机交互解译法、比值增强法、监督分类法、基于光谱特征的自动分类法、基于时间序列的分类法、基于专家经验分类法、面向对象的分类法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践工作,笔者认为从改进遥感增强模型、改进野外实测基岩裸露率的方法、加强人机交互解译这三方面着手,能建立更科学的岩溶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模型。  相似文献   

9.
严涛 《商品与质量》2010,(16):38-39
加快石漠化地区的乡村道路规划与建设,改善乡村交通条件,对于促进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石漠化地区乡村道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桂中岩溶干旱特征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桂中岩溶干旱的分布特征、旱灾发生的时空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导致干旱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点和岩溶水文地质背景是导致干旱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森林覆盖率低和石漠化严重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对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又限制了农业灌溉的发展,综合分析其岩溶干旱的特点和原因,对于岩溶干旱的治理,在峰丛洼地(谷地)区应以开发表层岩溶泉、堵截地下河和建水柜方式解决缺水问题,峰林平原区,解决干旱的途径应以打井、天窗提水方式开采地下水和修建地表水利工程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中国西南岩溶区抗旱减灾对策,分析了2009年秋至2010年春广西岩溶区的旱情: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20%~70%;气温除11月和4月偏低外,其余7个月偏高0.7~2.8℃;一些地方持续8个月无有效降雨;岩溶区农作物受旱面积约为100万hm2,约占岩溶区耕地面积的70%,干旱分布与岩溶发育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极端气候是诱发西南岩溶区大旱灾的主要原因,岩溶区水文地质和地貌条件是旱情加剧的独特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性缺水和环境恶化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提出了加强旱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以及维修养护,重视岩溶生态恢复、重建和保护等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埕北30下古生界潜山古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埕岛地区的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该区下古生界各种古岩溶作用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了各期次古岩溶的发育模式、特征、控制因素以及识别标志.将埕北30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的古岩溶作用分为6期:第1期(加里东早期),主要为地表淡水岩溶;第2期(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主要为暴露期表生淡水岩溶和末期的海水岩溶;第3期(印支期),主要为剥蚀区的暴露表生淡水岩溶作用和覆盖区的埋藏区淡水渗滤岩溶;第4期(燕山早期),主要有地表淡水岩溶、埋藏淡水渗滤岩溶;第5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主要为深埋型地下热液岩溶;第6期(喜山晚期),主要为地下热液和埋藏有机溶蚀型岩溶.  相似文献   

13.
采用遥感技术对打狗河流域1999-2009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及变化进行提取,完成了区域内耕地、石漠、火烧迹地、荒草地、灌草、灌丛、密灌及林地等7种类型土地的相互转化分析。重新定义了石漠化及绿化,并根据植被退化程度将全区石漠化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将全区植被恢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深度。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的7种地物类型数据的分析,全区石漠化有轻度加剧的迹象,石漠化比例略高于绿化比例。10年间石漠化和绿化相互转化的面积基本相当,分别占全区面积的30.83%和30.55%;其中中度和轻度石漠化面积分别约占8.60%和30.83%,均略大于中度和轻度绿化的6.85%和30.55%。  相似文献   

14.
广西平果县赤泥堆场周边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下水的长期观测资料,广西平果县赤泥堆场周边的岩溶地下水位、泉流量、地下水水温动态都明显地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为此判断其动态成因类型为降雨入渗亚型。该区地下水动态随降雨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峰丛洼地比峰林谷地的明显,峰林谷地比孤峰平原区的显著,这种变化是由于地貌和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所致。利用统计分析求出地下水水位和泉流量的衰减方程,并根据泉水流量的衰减方程推算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储存量为 1757万 m,并反算出泉域范围内的平均降雨入渗系数约为0.42  相似文献   

15.
以都安县2007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根据石漠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对应关系,反演了石漠化景观信息。从景观水平上选取7个常用的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景观指数随粒度和幅度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显示:1不同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响应特征不同,除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均匀度指数(SHEI)外,其余指数对粒度变化较敏感;2当幅度5(实际8 km)时,大部分指数随幅度变化具有随机性,当幅度5(实际8km)时,周长-面积分数维数(PAFRAC)对幅度变化不敏感,其他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幅度效应;3空间粒度和幅度两方面都说明石漠化景观格局具有尺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规律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量化的特征指标之一,其宏观分布与变化趋势是认识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以桂林海洋岩溶试验区2000、2001、2006、2008及2009年5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动态分析源,针对陡升陡降的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修正NDVI的二分模型,估算出对应年份的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223 39、0.278 77、0.353 664、0.368 54、0.373 96;根据植被覆盖度值建立了相应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并划分出5个等级,研究区的植被2000年为中—低覆盖级,2009年为中—高覆盖级,以提取的实验数据建立的遥感快速植被覆盖度定量估算预测模型与研究区的实测结果符合。根据预测模型对未来环境的演变进行了相应的预估分析,植被覆盖度在逐年提升并直至达到稳定的饱和值。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与监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遥感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石漠化演变图像提取、石漠化变化信息的分类分级、石漠化变化信息自动提取等方面入手,总结了利用改进的EVI提取石漠化信息,二次图像分类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野外调查验证表明,该技术方法实用、监测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雅砻江支流鲰鱼河流域为代表,通过分析气象、下垫面和水文特性,研制了一个湿润地区岩溶流域确定性降雨径流水文模型。该模型在平面上分为不闭合区、裸露岩溶区、覆盖区和不透水区域,在垂向上分为覆盖土层与裸露岩溶层、水平岩溶水层、虹吸岩溶水层。模型还设立了与外流域的水量交换结构并在产流上分水源、汇流上分阶段。模型用于湿润地区两个岩溶流域进行日径流量的模拟,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9.
鉴于径流数据缺乏且难以长期监测,而降雨数据相对完整,通常假定降雨和径流同频率,以设计降雨作为前端输入进行水文分析.在重新定义设计降雨特征变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单变量分析的暴雨强度公式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降雨特征多变量分析方法;并以广州1961—2012年历史降雨数据为例,分析了设计降雨量与降雨峰值组合风险概率.研究表明:基于Copula函数的降雨多变量分析能更加全面地反映降雨特征,有利于提高水文分析计算精度.该方法还可根据水文分析的需求进行2变量及以上的降雨特征量组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模糊层次综合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论证了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影响程度,桂林西城区岩溶塌陷灾害严重且典型,其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自然因素是影响岩溶塌陷的基本因素,而地表水和工程活动的影响主要起加速和诱发作用,通过改变塌陷的基本条件而加速塌陷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城区模糊层次结构预测模型,模型包括了3个层次(目标层、条件层、因子层),6个条件(岩溶、覆盖层、构造、水文、模型包括了3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