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养分及特征元素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及其与养分之间的关系异同,有利于揭示岩溶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以广西桂林毛村岩溶试验场为采样点,采集岩溶区、混合区和非岩溶区典型水稻田、柑橘园和玉米地的表层土壤,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养分和特征元素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pH和交换性Ca2+均显著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水稻田中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非岩溶区,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Mg2+却显著较高。但是,这4个指标在柑橘园和玉米地中无显著差异。统计结果显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其显著正相关(p<0.01);就水稻田土壤而言,土壤有机碳与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Ca2+分别呈极其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较高pH、全氮和交换性Ca2+含量是维持岩溶区较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而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北部潜山区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单井及连井储层特征和储层空间类型分析,研究哈拉哈塘油田潜山区岩溶储层发育特征。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4个带,即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表层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带储层以孔洞型储层为主;垂直渗流带主要发育裂缝孔洞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水平潜流带以洞穴型储层为主;其中水平潜流带的物性最好,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在4类储层中,裂缝孔洞型储层厚度最大,而洞穴型储层对储存油气贡献最大。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的研究,为其勘探开发及快速建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西南岩溶建筑地基岩溶发育的统一规律,在收集了200多份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广东、福建等西南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4个建筑场地共划分为58个亚区,分析其地基溶蚀程度的深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南岩溶地区工程建设中,尽管不同建筑岩溶地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动力和气候条件等岩溶发育条件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但只要该场地处于稳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且下伏基岩为纯碳酸盐岩或较纯的碳酸盐岩夹层,则其溶蚀程度一般具有随深度增大而呈指数衰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1959—1961年和1985—1988年2次干旱的干旱程度及损失,发现1985—1988年干旱的旱情要比1959—1961年严重,但是干旱损失却比1959—1961年小,通过对比2次干旱的水利工程状况,彰显了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桂中岩溶干旱特征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桂中岩溶干旱的分布特征、旱灾发生的时空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导致干旱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点和岩溶水文地质背景是导致干旱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森林覆盖率低和石漠化严重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对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又限制了农业灌溉的发展,综合分析其岩溶干旱的特点和原因,对于岩溶干旱的治理,在峰丛洼地(谷地)区应以开发表层岩溶泉、堵截地下河和建水柜方式解决缺水问题,峰林平原区,解决干旱的途径应以打井、天窗提水方式开采地下水和修建地表水利工程为主。  相似文献   

6.
岩溶区冲孔灌注桩施工监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具体的工程监理实践,认为要成功地进行岩溶区冲孔灌注桩工程施工监理,了解岩溶的发育规律,进行准确的终孔条件判断和测定桩孔垂直度是否达到要求是监理的重点;岩溶发育区地质条件复杂,影响桩基施工的因素较多,在监理过程中,加强事前控制,严格事中控制,做好事后控制,是保证施工按合同履行的关键;建立严格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业主方等的协调例会制度,协调解决施工中的资金、进度、质量和技术问题,使各方能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多受控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其主干空间展布、水体贮存、水流运动、水循环等规律的变化具多因多果性。在中国南方岩溶区岩溶地下河系统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和演化等相关条件,研究和总结了其水流运动方向的多重性、速度的多变性、地表地下方式的转化性、时空配置的多样性及水流运动演变规律;根据维数、压力、流态等不同原则,将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结合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统研究现状,提出今后需加强与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蒙自东山岩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蒙自东山岩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种土壤利用类型,20件土壤样品,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样品中Cd、Hg、As、Cu、Pb、Ge、Zn、Ni、V、Co和Mn等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As、V、Co和Mn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其中As、Cd和Mn有明显的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主要为As和V,轻度污染主要为As、V和Co。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全区重度污染样品占总样品量的40%,轻度污染以上样品占总样品量的80%;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岩溶区,未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碎屑岩区。研究区重金属污染与岩溶分布区高度耦合,重金属容易进入地下水系统,扩大污染范围,应引起注意,并加强研究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埕北30下古生界潜山古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埕岛地区的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该区下古生界各种古岩溶作用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了各期次古岩溶的发育模式、特征、控制因素以及识别标志.将埕北30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的古岩溶作用分为6期:第1期(加里东早期),主要为地表淡水岩溶;第2期(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主要为暴露期表生淡水岩溶和末期的海水岩溶;第3期(印支期),主要为剥蚀区的暴露表生淡水岩溶作用和覆盖区的埋藏区淡水渗滤岩溶;第4期(燕山早期),主要有地表淡水岩溶、埋藏淡水渗滤岩溶;第5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主要为深埋型地下热液岩溶;第6期(喜山晚期),主要为地下热液和埋藏有机溶蚀型岩溶.  相似文献   

10.
流澜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流澜河间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分析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钻孔揭露的岩溶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岩溶区:补给岩溶区、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不同区岩溶发育特征不同:补给岩溶区岩溶发育弱,主要形成岩溶裂隙,发育深度较小,一般〈40 m;补给径流岩溶区岩溶发育深度较大,一般〈100 m,以岩溶裂隙为主,偶见溶洞;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最为发育,溶洞规模大,岩溶发育深度一般〈50 m。从补给岩溶区到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发育特征受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和石漠化严重省区之一,石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亟需采用遥感技术对石漠化进行快速监测。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对滇东南岩溶山区的岩溶地貌、区域断裂构造及岩性分布等地质环境特性进行探测与分析,剖析了研究区岩溶石漠化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岩溶地貌类型与石漠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严重石漠化现象多发生于峰丛洼地与峰林洼地,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区域多处于岩溶山地、岩溶槽谷与岩溶平原,在岩溶丘陵与岩溶盆地中存在一些轻度和中度石漠化现象;区域断裂构造对石漠化的发育空间与分布区域有重要影响,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红河断裂、开远—丘北断裂与广南—富宁断裂包围的区域,在小江断裂和弥勒—罗平断裂中间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连片状的石漠化区域,小江断裂以西的地区多为无石漠化区域;岩性类型对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多分布于非碳酸盐岩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于碳酸盐岩地区,在纯灰岩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多为强度和中度石漠化区。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 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敛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 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治需求;重新确定泥石流预警报的临界雨量指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旱情评价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总结目前单目标旱情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旱情综合评价预测方法,建立了模糊评价预测模型,选择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降水作为干旱影响的主要因素.应用山东省的实际资料,对1972~2003年旱情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评价预测结果将为制定抗旱预案、减少旱灾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分布于不同的岩溶区域,具有集中性、差异性和地区性等空间分布特征。按地理和行政区域及系统分区分类的方法,将中国岩溶区域分为4级:区域、区、亚区和样块,并以岩溶景观的山景、水景、洞景等3种主要类型来分析、总结和概括各岩溶区的景观异质性、组合特征、特色等。认为岩溶景观发育过程是沉积过程、岩溶过程、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统一复合体,是一个富反馈的系统,在影响和控制岩溶景观发育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并构成一个动态、复杂的岩溶景观成景耦合系统,它们共同的作用对象是成景地层,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来完成。通过分析总结认为各岩溶区域成景耦合系统间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异质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几个方面,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时空性、动态性、适度性等特性.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水资源条件、岩溶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技术条件、社会消费水平与结构、其他资源影响及市场与政策法规制度等.可以从“开源”与治污,建设调蓄工程,强化节水措施,加强水权管理等4个方面提高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徐州市区岩溶塌陷的机理:岩溶洞穴的发育为塌陷提供了先决条件,强烈开采岩溶水导致其水位持续下降,独特的土层结构增强了潜蚀作用,促进了土洞的形成与发展.水位骤降导致土体失去浮托力,火车运行和建筑施工振动,导致土洞顶板失稳,是塌陷的触发性动因.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南方岩溶区公路隧道施工期围岩分级特点,分析获得以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地下水状态、结构面状态、结构面走向与隧道轴线关系和岩溶发育对隧道影响程度为基础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和岩溶发育对隧道影响程度指标评价标准。并将其运用于广西河池六寨—宜州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和关上二号隧道进行实例验证,将分级结果与专家判定级别进行对比,准确率达93.3%。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岩溶(KARST)存在,这就导致了岩溶塌陷在我国时有发生,我国岩溶塌陷范围分布较广,这就导致很多领域都会受到岩溶塌陷的影响,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估计有两亿元以上.受害比较厉害的主要是地下结构物、铁路、矿山,然后是农田和水利工程,市政设施和人民的生活等等.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岩溶塌陷的现状想尽办法减少或者避免岩溶塌陷造成的危害.综合整理了常用的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为治理岩溶塌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距离管道工程的主要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溶区建设长距离的输油,气管道工程将会遇到较多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如岩溶水,岩溶洞穴,特殊土层及岩溶塌陷和骨塌等。这些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可能会产生管道基础悬空,管线被砸坏,管内气体外溢,造成环境污染等后果。通过对主要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采用不同时相的TM多光谱数据和19个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1999—2013年的逐日降雨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和平台,1999—2013年的年均降雨量和年暴雨频率为评价因子,运用地统计学和空间信息分析方法分析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非暴雨)是加剧岩溶石漠化进程的因素之一,也是减缓岩溶石漠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暴雨加速了岩溶石漠化的演化进程,对岩溶石漠化的恢复起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