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最早的1比特DAC采用脉冲密度调制(PDM)方式,但在MASH方式出现之后,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很快就成了1比特DAC的主流.为了与PWM1比特DAC抗衡,飞利浦、先锋、雅马哈等先后开发出了高性能的PDM1比特DAC,JVC开发出了构想新颖的脉冲沿调制(PEM)1比特DAC。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背光调亮技术的应用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密度调制(PDM:Pulse Density Modulation)的背光调亮算法。对PWM和PDM调亮波形进行了频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PDM的谐波被移到频率更高的位置,避开了电源传导发射试验CE101的测试频段(25 Hz^10 kHz)的范围,从而更容易满足电磁兼容要求。对某产品分别采用PWM和PDM调亮技术进行CE101和负载特性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PWM调亮技术相比,PDM调亮技术的电源电流波形比较平缓,不会跟随调制脉冲出现剧烈的振荡,负载特性具有明显的改善。基于PDM的LED背光调亮技术优势明显,更适合应用在电磁环境复杂、负载特性敏感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鄢志权  李平  廖永波 《电声技术》2007,31(6):27-30,33
论述了数字音频功放中传统调制方式的不足点,重点阐述了一种基于Ternary调制技术的数字音频功放后级电路的设计,该电路实现从脉冲编码调制(PCM)信号到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转换,并通过Active-HDL和HSPICE相结合的数模混合仿真方式,验证了提出的后级电路,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数字音源到模拟信号的转换,而且能克服传统调制方式下的闲置功耗、噪声和死区效应等不足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PDM的D/A转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数字系统中广泛使用的PDM调制技术。仿真结果证明相对于经过PWM调制后的D/A转换结果,模拟信号中的纹波得到了明显地削弱。因此.PDM技术更适用于要求失真小的数字系统的D/A转换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PWM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脉冲宽度调制(PWM)的音频功率放大器,利用较新颖的反馈结构改善了总谐波失真及噪音(THD+N)与电源抑制比(PSRR)。该电路工作电源电压2.4V-5V,电路闭环增益可以实现6dB,12dB,18dB,24dB变化。采用CSMC05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高效率,低功耗,高保真。  相似文献   

6.
基于脉冲宽度可调(PWM)信号调制技术,设计了一种温度传感器电路,并对电路整体性能进行了仿真。所设计的温度传感器电路利用带隙基准电路实现了温度采样功能,采用PWM信号调制技术,在一次测温周期中输出一定数量的脉冲信号。为了减小测温误差,电路中引入斩波技术,较低平均功耗(152μW)下将电路失调电压减小了两个数量级,提高了系统的测温精度;数据转换过程中,采用带有零极点优化技术的高阶多位量化sigma-delta信号处理技术,在低过采样率(16)条件下具有足够的信噪比(79.4 dB),功耗和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折中。该电路功耗低、精度高,适于各类物联网(IoT)应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基于PWM的语音合成电路的功能框图、工作流程及工作原理.分析了语音信息的组合及可编程控制,重点介绍了语音合成及脉冲宽度调制(PWM)原理,最后给出了电路的可编程内容.  相似文献   

8.
PWM/PFM混合控制DC-DC变换器芯片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脉冲宽度调制(PWM)和脉冲频率调制(PFM)功率损耗特点,提出了一种降压型PWM/PFM混合控制DC-DC变换器芯片的电路结构,大大提高了全负载范围转换效率。重点讨论了混合控制策略和PWM/PFM切换电路的设计。Hspice模拟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脉冲宽度调制(PWM)芯片的自动综合方法.为保证综合结果准确实用,对电路性能的评价基于HSPICE的仿真结果,提出的并行遗传算法采用了电路划分和参数关联技术,并运用互联网实现并行计算.综合实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的PWM(脉冲宽度调制)型脉冲流技术实现。利用MOS开关管和电压比较器实现了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并提出了利用离散Hopfiled神经网络实现自联想记忆时相应的PWM型脉冲流电路。所提出的电路结构简单,易于芯片间通讯及系统扩展。  相似文献   

11.
肖志红  汉泽西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9):97-98,101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测距系统的工作原理。该系统由接收、发射一体型超声波传感器、发射电路、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AGC、整形电路、单片机处理电路、温度补偿电路、RS 485串口通信电路等组成。系统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并且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经调试,测量范围在0.2~15 m内时,该系统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2.
信号调理电路是一种在中频接收机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电路。针对中频数字接收机中对输入模拟信号的要求,设计一种适应性良好的信号调理电路介绍自动增益控制(AGC)的原理,并给出基于可变增益放大器LMH6505的具体电路设计.该电路具有低功耗、增益可调范围宽和频率范围宽的特点,适用于一般的中频接收机。  相似文献   

13.
数字AGC电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剑波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5):72-73,77
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是一种在无线电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电路。他主要解决在接收系统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弱变化而导致系统性能恶化的问题。他主要依据负反馈的原理工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采用数字AGC的电路系统正日益体现出相对于模拟AGC电路的优点。论述了设计数字AGC电路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洋 《电子测试》2020,(4):21-22,97
数字AGC(自动增益控制)是数字中频接收中的重要辅助电路。数字中频接收机中设置AGC的目的,在于使接收机的增益随着信号的强弱进行调整,或者保持接收机的输出恒定在一定范围。通过利用数字AGC技术。采用Matlab/Simulink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算法设计和仿真使用基于Simulink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型库DSPBuilder,通过硬件在回路仿真,在FPGA中实现数字AGC,下载验证结果与仿真结果到达一致。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了一款可用于卫星接收系统中频段电视信号的解调电路.该芯片的设计基于BiC-MOS工艺.采用5 V电源电压供电,利用单片锁相环(PLL)实现宽带FM解调,外围器件只包括本地振荡维持网络和环路反馈元件,PLL工作频率可达800 MHz.芯片内部还集成了自动增益控制(AGC)、模拟自动频率控制(AFC)模块.该芯片具有较高的信号接收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为对汽车主动防撞系统的核心硬件进行设计,需首先构建中频信号处理模块。在计算得到滤波及放大电路的关键参数后,基于双运放MC33078,设计实现了包含高通和低通两个单元的滤波电路。利用可调增益放大器AD603和静电计级运算放大器OPA128等设计实现了AGC环路,该环路同时包含可调增益放大器、峰值检波电路和AD/DA转换电路。对所设计的关键电路进行了模拟验证,并通过对静态目标的测距实验,验证了本中频信号处理模块对雷达测距的适用性和测试值相对于计算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宽带大动态AGC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欣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8):167-170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是接收机模块中的关键控制电路之一,其作用是改善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具体分析了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AGC的分类方式。为了设计宽带大动态的AGC电路,分析了可变增益ADL5330和对数放大器AD8318的电路功能和主要性标,并利用这两款芯片设计了一种宽带大动态AGC模块,给出了典型电路及测试结果。与传统AGC电路相该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且能实现宽带、大动态、低噪声放大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多媒体便携设备的普及,音频功放已经成为音频部分的标准配置,D类功放以其高品质高效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便携产品中,音频功放由于输入音乐信号过大或者电源电压过低,会产生削顶失真。采用防破音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增益调节技术来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常见的防破音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GC(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在D类功放中的设计与应用。改进的AGC技术通过对PWM输出的采样来判断失真程度,依据失真程度用防破音电路产生的PWM波形来自动调节运放增益,实现最大功率的无失真输出。  相似文献   

19.
文中在分析L-PLC系统特点和自动增益AGC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有高信噪比、低失真和宽动态范围的自增益控制电路。着重阐明了该电路的硬件设计,并给出了重要参数的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20.
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是单脉冲雷达实现精确目标跟踪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AGC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单脉冲雷达接收机增益控制的数字AGC设计方案,并利用高速A/D、D/A芯片、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集成器件设计了单脉冲雷达接收机的数字增益控制电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