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锂离子液流电池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储能电池技术,它综合了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的优点,是一种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彼此独立、能量密度大、成本较低的新型绿色可充电池.本文介绍了锂离子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背景,阐述了锂离子液流电池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详细综述了锂离子液流电池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目前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和锂电池储能系统进行了对比,对液流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了适用于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这一电池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进行相应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储能和高效转化装置,在新能源并网、电网调峰等领域有着极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各种液流电池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其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对液流电池的发展趋势作了客观的评估,展望了液流电池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储能钒液流电池研发热点及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钒液流电池,VRB)的特点,它的关键材料,如电解液、集流体、电极材料以及隔膜等的研究现状和制约难点.对钒液流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发展作了分析;就钒液流电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液流储能电池电化学体系的分类、特点、要求及发展方向.液流储能电化学体系可分为液相和沉积型.液相体系研究更多,较成功的有多硫化钠/溴和全钒体系,且全钒液流电池已开始商业化示范运行.沉积型体系因单液性、无膜或只需普通隔膜的特点,成为液流储能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储能具有调峰幅度大、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对未来电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储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充分发挥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相较于传统电池储能技术的优势,对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根据全钒液流电池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其原理及特性,搭建了全钒液流电池的电气模型。然后,对储能逆变器连接储能电池和电网的两种控制策略,定功率(PQ)控制策略和定电压频率(VF)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了建模和仿真验证。最后,以北海热电厂为实际应用场景,将所搭建的储能电站模型应用于黑启动方案中。启动储能逆变器后,北海热电厂的厂用母线电压可以稳定维持在0.96 p.u,表明了利用储能电站进行黑启动的可行性,验证了储能电站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储能是提高电网对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接纳能力的有效技术,电池储能因其独特的性能已成为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全钒液流电池作为新型储能电池,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全钒液流电池串并联构成大容量储能系统时,由于电池的不一致性,在充放电过程出现过充过放影响全钒液流电池的寿命。利用超级电容作为能量载体,研究两个全钒液流电池的均衡。为提高均衡速度,分析超级电容、全钒液流电池、切换频率等参数,通过仿真对比不同参数情况下均衡速度,得出影响均衡速度因素,为全钒液流电池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电池,钒电解液是全钒液流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液的制备及性能优化是全钒液流电池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邢枫  张华民  马相坤  王晓丽 《电池》2011,41(6):336-339
介绍了液流储能电池模拟研究的现状,综述了零维、一维、二维及漏电电流等数学模型的特点、研究进展及局限性,论述了液流储能电池用的商业化模拟软件,并展望了模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电网储能系统具有削峰填谷、维护电网稳定的作用。储能系统的不断发展对蓄电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钠金属卤化物电池及液流电池的介绍,比较其在储能领域应用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储能系统已经成为保证电力系统可靠供电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电化学储能系统因其独特的性能已成为优先发展方向之一。为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加快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高效利用,国内外相继开工并已建成了若干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示范电站并应用于电网。介绍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分类及其各自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建设的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示范电站,并指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安装地点、储能规模和在电网中所发挥的功能,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主要电化学储能系统的主要特征。最后,对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存在的问题、技术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电力储能技术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电能存储技术是实现需求侧能量高效管理、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入网的关键技术。介绍了面向电力储能应用的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ZEBRA电池)和液态金属电池等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和挑战,为电力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璐  牛萌  李建林  惠东 《电力建设》2020,41(4):63-72
以标准引导储能电站技术升级,是实现储能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储能市场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电化学储能的相关标准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近期颁布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和规范,研究了近期电化学储能标准的重点和布局,对现有电化学储能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扩展和完善,提出了基础通用、系统要求、设备及实验、运行维护评价、施工及验收、消防安全6个环节,共32个技术方面的标准体系,分析了每个技术层面标准的颁布情况,对储能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标准进行了布局,并结合我国储能产业的技术现状,针对标准制定的不同领域,给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为今后标准制定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豪  刁嘉  白恺  高飞  马步云  李娜 《中国电力》2016,49(5):149-156
随着锂电池储能技术不断完善,国内外锂电池储能电站不断增多,储能锂电池运行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运行数据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电池电压极差、电池电压标准差系数、电池温度极差、SOE极差、功率-SOE相关度、运行充放电效率等储能锂电池运行状态评估指标,并根据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指标能有效评估储能锂电池运行状态,对于及时发现电池故障,合理安排电池检修维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适用于新能源发电的化学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的组成结构、储能原理,从原理上详细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特性、经济特性和安全性方面比较了各类储能电池,并在分析风光电站储能电池特性需求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全钒液流电池是风光电站储能系统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由于钠硫电池储能系统能量密度较大,能量成本较低,所以非常适合于削峰填谷等电力储能服务.以日本Meisei大学1 MW/8 MW.h的钠硫电池储能系统的运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在日本、美国和我国的电价结构下该储能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日本的峰谷电价差较大,美国有较大的峰谷电价比和容量电价,因此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在这2个国家提供削峰填谷等辅助服务是可以盈利的,而在我国则不能实现盈利.为了促进钠硫电池等储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应研究适用于我国电池储能技术的合理的电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液态金属电池储能系统在光氢耦合微电网中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态金属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其与氢储能共同构成的综合储能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微电网的需求。首先为该综合储能系统设计了一套以经济性最优为原则的调度方案,使两种储能装置协调配合,共同平抑并网光伏电能的功率波动。其次,仿真计算该调度方案下的液态金属电池配置成本、微电网年利润、电池预期使用寿命、电池容量不足的天数等指标,并利用这4项指标构建液态金属电池储能系统性能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某光氢耦合微电网为例,利用上述模型对不同容量液态金属电池的性能进行评价,得出了电池的最优配置容量。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ptimum dimensioning of a battery energy storage in a grid-connected PV system. An energy flow decision program of the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the MATLAB to minimize the operatingcost of the system. Optimizing the energy flow schedule was performed under two different energy flow control strategies: 1) The battery energy has been released to the grid, during the daytime, only up to a predefined value of the state of charge in case A. 2) The battery is allowed to discharge its energy on peak hours, even up to the minimum charge state in case B. Comparing both cases in one for one tariff scheme, case A was much beneficial to adopt, while case B generated higher financial benefits compared to case A, when incentives were given in feed-in tariff or for the battery investment cost. With one for one tariff scheme, the PV system without th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was much more beneficial to adopt from the financial point of view, but not from the operational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