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拔牙矫治中,上下颌磨牙及切牙的位置变化。方法选择15名11-16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口外力加强上颌磨牙支抗,治疗前及以间断力后移上颌尖牙到与第二双尖牙接触时,进行X线头影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磨牙前移了0.9mm,比下颌磨牙整体前移少约2mm;上切牙舌侧斜移动了4.1mm;下切牙舌向移动了1.8mm,比上颌磨牙前移少1mm。结论控制上颌磨牙支抗并增大弓丝的滑动,可使上颌切牙在未主动内收前舌向移动;减少下颌尖牙的后移则有利于下颌磨牙的前移。  相似文献   

2.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 ,牙性支抗。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磨牙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3 .15mm ,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2 .5 5mm ;下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4.3mm ,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1.78mm。结论 :牙性支抗 (弱支抗 )控制下 ,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拔牙矫治后上下磨牙及切牙位置均有明显变化 ,且相对RL线磨牙前移较切牙后移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应用,观察矫治前后牙颌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4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粘结MBT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例患者正畸治疗完成后,磨牙及尖牙中性,覆牙合覆盖正常,U1-NA角和L1-MP角分别减小15.78°和6.18°,上下颌切牙切端内收7.56和2.27 mm,下颌磨牙近中移动4.41 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1.17 mm。下颌切牙压低2.42 mm,下颌磨牙伸长1.21 mm。然而,上颌切牙和磨牙垂直向无明显变化。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NLA角增大13.77°上下唇突点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减小2.90 mm和3.83 mm。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粘结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支抗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片段弓矫治技术联合横腭杆拉上颌尖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和特点。 材料和方法 选择各类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或4颗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的正畸患者24名,上颌放置横腭杆,用改良片段弓先拉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矫治前和移动6个月时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取上、下颌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上颌尖牙到RL垂直距离减小约4.34㎜,上颌第一磨牙到SL垂直距离增大约1.19㎜,上颌尖牙后移和上颌磨牙前移距离之比为3.6:1;SN-MP角变化无明显差异。牙弓周长减小3.51㎜,上切牙拥挤度明显减轻。 结论 改良片段弓联合横腭杆能够高效远中整体移动上颌尖牙,避免了摩擦力的不利影响,且对SN-MP角无明显影响;支抗磨牙近中移动明显小于尖牙远中移动,有效的保护了支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进行非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前牙覆盖大于8mm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9名,其中男性4人,女性5人,年龄12~15岁,平均13.2岁.采用QUAD-HELIX矫正器扩大上颌牙弓,并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正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前牙的覆盖平均由9.5mm减少至3.1mm上切牙平均向后移动2.7mm,下切牙平均向前移动2.2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了3.2mm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向前变化了1.5mm,下颌平面角增加1.2°,前下面高增加4.7mm.结论用QUAD-HELIX矫正器和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通过扩大狭窄的牙弓,改善上牙弓的宽度,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在Ⅱ类牵引的作用下促使下颌前移和下颌磨牙向前位移,使上下颌骨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上切牙向舌侧移动与倾斜,下切牙向唇侧移动与倾斜,减小前牙的覆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安氏Ⅱ类 1 分类Ⅲ度深覆盖错进行非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 前牙覆盖大于8mm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9名, 其中男性4人,女性5人,年龄12~15岁,平均13.2岁。采用QUAD-HELIX矫正器扩大上颌牙弓,并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 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并进行矫正前后的 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前牙的覆盖平均由 9.5mm减少至3 1mm上切牙平均向后移动2.7mm,下切牙平均向前移动2.2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了3.2mm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向前变化了 1. 5mm, 下颌平面角增加 1. 2°,前下面高增加 4. 7mm。结论 用QUAD-HELIX矫正器和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 1 分类Ⅲ度深覆盖错,通过扩大狭窄的牙弓,改善上牙弓的宽度,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在Ⅱ类牵引的作用下促使下颌前移和下颌磨牙向前位移,使上下颌骨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上切牙向舌侧移动与倾斜, 下切牙向唇侧移动与倾斜,减小前牙的覆盖。  相似文献   

8.
改良滑动直丝弓托槽的竖沟设计对支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改良滑动直丝弓托槽背板上的竖沟设计在拉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过程中的作用,检验此设计在减小摩擦力节省支抗方面是否有效。方法选用Ⅱ°~Ⅲ°拥挤的AngleⅠ类错患者28例,年龄14~25岁,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使用杭州西湖巴尔公司生产的改良滑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在拉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过程中,对尖牙采用竖结扎,在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挂弹性橡皮圈,力值为90~100g。在拉尖牙之前及尖牙与第二双尖牙并拢之后,分别进行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的距离与上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之比为11.161;下颌尖牙远中移动的距离与下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之比为5.941。上下颌切牙均有明显内收。结论改良滑动直丝弓托槽的竖沟设计及尖牙的竖结扎,在拉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过程中减小了尖牙托槽与主弓丝之间的摩擦力,节省了支抗,并符合差动力的原理。改良滑动直丝弓矫治器的使用可为错畸形的矫治提供强支抗,从而省去了使用口外弓等其它增强支抗的方法,使滑动直丝弓矫治器的使用更加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细丝Edgewise技术矫治安氏Ⅱ1类错的方法。方法选取2000—2008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的30例应用细丝Edgewise技术矫治的Ⅱ1类错患者,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结果矫治后患者上切牙明显内收,上颌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上切牙与下磨牙无明显伸长,下颌平面与平面未发生明显逆时针旋转。结论应用细丝Edgewise技术可最大限度减少额外支抗的使用,并可避免传统方丝弓矫治技术大力量Ⅱ类牵引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患者经摆式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机制。方法 选择牙源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4例,在治疗前(T1期)、推磨牙向远中后(T2期)、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期),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①T1期-T2期,上颌第一二磨牙均远中移动,但伴随着上颌切牙唇倾、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并倾斜、第一磨牙远中倾斜及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等副作用。②T1期-T3期,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和升支高度增加显著(P<0.0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矢状向位置无显著性差异,切牙唇倾2.9°(P<0.05)。即使增强了支抗控制,固定矫治阶段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3.0mm(P<0.01)。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是Ⅰ类磨牙关系的建立是颌骨差异性生长和牙齿移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经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形态变化, 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牙关系的机制。方法 10例接受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骨性Ⅰ类 错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阶段)、摆形矫治器治疗后(T2阶段)及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阶段)拍摄头颅定位侧位 片,对3个阶段牙齿、颌骨及软组织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及分析,同时观察上颌第二、三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情况。 结果 摆形矫治器治疗阶段上颌第一、二磨牙远中整体移动并适度远中倾斜,上切牙唇向倾斜,上齿槽座点前移; 直丝弓矫治后上颌第一、二磨牙位置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下齿槽座点和下颌第一磨牙明显前移;上颌第二磨牙萌 出顺利。结论 摆形矫治器可使上磨牙明显远中移动,但固定矫治结束后上磨牙前后位置因上颌骨生长和一定程 度的支抗丧失而有所复原;Ⅰ类磨牙关系的建立可能是上下磨牙差别移动和颌骨差别生长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的移动方式。方法: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病例20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牙性支抗(弱支抗)。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切牙位置及硬、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2.55mm;牙根平均后移0.20mm,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1.78mm、牙根平均后移0.28mm。结论:牙性支抗控制下,安氏I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移动是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小种植体作为强支抗远移上颌磨牙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6 例,在上颌颊侧牙槽骨内共植入微小种植体22 颗,利用微小种植体做为支抗推磨牙向远中.拍摄磨牙移动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记录上颌磨牙及切牙移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微小种植体远移磨牙4~8 月后,所有病例磨牙达到中性关系.磨牙平均移动4.71 mm(P<0.01),上颌中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16 mm(P<0.05);磨牙伸长、颊移、远中倾斜及上切牙伸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小种植体可作为绝对强支抗,有效地整体远移上颌磨牙,特别适用于安氏Ⅱ类成人错(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14.
细丝片段弓移动尖牙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细丝片段弓远中移动下颌尖牙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拔除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磨牙强支 抗病例17例,治疗的头半年内用细丝片段弓远中移动下颌尖牙,下颌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 疗6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型,测量结果由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半年内下颌磨牙前移、下颌尖牙 后移分别为1·14 mm、5·02 mm,LM-MP、SN-MP角无明显改变,LI-NB角减小约9·57°,下颌切牙段由拥挤(-2·55 mm) 调整为出现间隙(1·08 mm)。结论 细丝片段弓移动下颌尖牙过程中,后牙支抗稳固,下颌尖牙有效后移,下颌切 牙自行向理想治疗位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形态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牙(牙合)关系的机制.方法 10例接受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阶段)、摆形矫治器治疗后(T2阶段)及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阶段)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3个阶段牙齿、颌骨及软组织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及分析,同时观察上颌第二、三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情况.结果摆形矫治器治疗阶段上颌第一、二磨牙远中整体移动并适度远中倾斜,上切牙唇向倾斜,上齿槽座点前移;直丝弓矫治后上颌第一、二磨牙位置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下齿槽座点和下颌第一磨牙明显前移;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顺利.结论摆形矫治器可使上磨牙明显远中移动,但固定矫治结束后上磨牙前后位置因上颌骨生长和一定程度的支抗丧失而有所复原;Ⅰ类磨牙关系的建立可能是上下磨牙差别移动和颌骨差别生长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Free-edge 六翼托槽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2004—2008年收治的36例安氏Ⅱ1类病例,应用Free-edge 六翼托槽进行矫治,对比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项目。结果    上颌中切牙角(U1-SN)及上颌中切牙切端至NA线的垂直距离(U1-NA)明显减小,表明上切牙明显内收。上颌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上切牙与下磨牙无明显伸长。下颌平面与牙合平面无明显逆时针旋转。结论    应用Free-edge 六翼托槽可最大限度减少额外支抗的使用,并可避免传统方丝弓技术Ⅱ类牵引所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的移动方式。方法: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病例20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牙性支抗(弱支抗)。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切牙位置及硬、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2.55mm;牙根平均后移0.20mm,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1.78mm、牙根平均后移0.28mm。结论:牙性支抗控制下,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移动是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矫正器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He病例30例,采用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矫正器推磨牙向后,通过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记录上颌切牙、磨牙向后移动的距离,有牙覆盖,双尖牙区和磨牙区宽度的变化。结果:上切牙腭向移位3.2mm,磨牙向后移动4.2mm,覆盖减小2.9mm,双尖牙区增宽1.4mm,磨牙区增宽1.6mm。结论: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矫正器能有效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  相似文献   

19.
MBT矫治技术内收上颌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MBT矫治技术内收前牙时上颌切牙位置 ,支抗磨牙及上唇突度的变化。方法 通过 15例安氏Ⅱ1类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分析。结果 MBT矫治技术能有效控制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和垂直位置 ,上切牙内收后切缘至RL距离减小 5 .37mm ,上中切牙角减小 8.6 8 ,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增大 0 .72mm ,上磨牙至RL线距离、腭平面的距离分别增大 1.2 7mm、0 .89mm ,上唇突点至RL线距离减小 2 .0 6mm ,上唇倾角减小 6 .79 。结论 MBT矫治技术为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