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p)及其受体(LpR)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25例肝炎患者根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诊断标准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和肝硬化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LpR、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15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组间血清Lp和LN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0、1.502,P=0.353、0.194),血清LpR、HA、PC-Ⅲ和C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1、12.982、2.616、16.684,P=0.020、0.000、0.028、0.000)。正常对照、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组的血清LpR水平分别为(58.21±26.88)、(80.14±26.35)、(58.72±20.95)、(63.29±21.92)、(87.35±21.70)和(80.03±29.50)μg/L,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重度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慢性肝炎轻度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组(P值均<0.05),慢性肝炎中度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5)。血清LpR水平与HA水平呈正相关(r=0.217,P=0.012),但与PC-Ⅲ及CⅣ水平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不同程度肝炎间血清Lp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清LpR水平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急性肝炎由于肝功能明显异常,故LpR水平亦明显升高。可联合检测血清LpR、HA、PC-Ⅲ及CⅣ水平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其中LpR与H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项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用放免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26例正常人和73例急、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蛋白(LN).结果HA、PCⅢ、Ⅳ-C随肝纤维化程度而增高(P<0.01~0.05),慢活肝、肝硬化均较正常组和慢纤肝显著增高(P<0.01~0.05),HA、PCⅢ在急性肝炎是即有升高,LN在急肝、慢肝、肝硬化均高于正常组(P<0.01),FN则低于正常组(P<0.01).5项指标的变化均与γ球蛋白、A/G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测定血清HA、PCⅢ、Ⅳ-C、LN和FN水平和肝纤维化有较大诊断价值,HA和PCⅢ最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在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中的诊断效能及与肝硬化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患者119例设为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19例设为对照组.入院后抽取两组受检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经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纤维化指标[血清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IMP-1水平.统计两组及不同肝硬化程度(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TIMP-1水平,并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TIMP-1诊断效能及其与肝硬化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CⅣ、PⅢP、LN、HA、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CⅣ、PⅢP、LN、HA、TIMP-1水平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血清CⅣ(r=0.793)、PⅢP(r=0.783)、LN(r=0.765)、HA(r=0.812)、TIMP-1(r=0.803)水平与肝硬化程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TIMP-1诊断肝硬化灵敏度97.48%、准确度96.22%,高于肝纤维化指标(87.39%、92.44%)、TIMP-1(83.19%、89.50%)单独诊断(P<0.05);联合诊断特异度(94.96%)与肝纤维化指标(97.48%)、TIMP-1(95.80%)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纤维化指标、T I MP-1在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患者中呈异常高表达状态,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不影响诊断特异度,且与肝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I II型前胶原(PC-I I I)、IV型胶原(IV-C)及层粘连蛋白(LN)在慢性肝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4月住院及门诊患者289例,男188例,女111例.正常对照组42例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结果 轻度乙肝患者的 HA、PC-Ⅲ、ⅣIV-C 、LN 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3.46,P<0.01) ;中度乙肝、重度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血清 HA、PC Ⅲ、Ⅳ C 、LN 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5.18,P<0.001).结论 血清HA、PC-Ⅲ、Ⅳ-C 、LN的含量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肝硬化>重度乙型肝炎>中度乙型肝炎>轻度乙型肝炎.对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肝纤4项,有助于病情观察和及时治疗,延缓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G(IgG)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及放免法(RIA)测定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8例肝硬化(LC)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gG、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IgG、HA、LN及PC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1);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组HA、PCⅢ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硬化组IgG、HA、LN、PCⅢ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1),各指标水平均以肝硬化为最高。肝硬化Ⅲ、Ⅳ期IgG、HA、LN、PCⅢ水平明显高于0、Ⅰ、Ⅱ期(P<0.05或P<0.01),Ⅳ期 IgG、HA、LN及PCⅢ水平明显高于Ⅲ期(P<0.01),0~Ⅱ期各组L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gG、HA、LN及PCⅢ水平随肝纤维化分级升高而增高 (P<0.01或P<0.05)。结论:IgG水平及HA、LN、PCⅢ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相一致,可作为肝纤维化动态观察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对肝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0例健康者、50例脂肪肝、50例肝硬化患者的HA、IV-C、PⅢNP、LN.结果 脂肪肝组以及肝硬化组的HA、PⅢNP、IV-C和LN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且肝硬化组明显高于脂肪肝组(P<0.05或P<0.01).结论 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水平升高,联合检测HA、PCⅢ、IV-C和LN含量可较好的反映肝纤维化及肝实质损害的程度,并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6例肝硬化患者,其中23例为肝硬化静止期,23例为肝硬化活动期。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和Ⅳ型胶原(CⅣ),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肝硬化活动期患者血清HA和LN均明显高于肝硬化静止期患者(P0.01),血清PⅢNP和CⅣ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A、LN、PⅢNP及CⅣ与ALT、AS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血清HA、LN、PⅢNP及CⅣ可以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动态监测其变化很重要。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硬化静止期较活动期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联合肝功能检测有利于临床对疾病演变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2例急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HA、PCⅢ、Ⅳ-C和LN水平。结果 血清中HA、PCⅢ、Ⅳ-C和LN的水平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依次升高,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明显高于急性肝炎(P<0.05)。结论 测定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对肝纤维化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各型乙型肝炎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192例各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肽(typeⅢprocollagen,PⅢ)、层粘蛋白(laminin,LN)及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结果:中、重度肝炎组与对照组肝纤维化四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肝炎组HA、PⅢ、LN、ⅣC分别为(297±19.15)ng/mL、(53±38.14)ng/mL、(985±24.33)ng/mL、(118±19.38)ng/mL;对照组HA、PⅢ、LN、ⅣC分别为(56±43.25)ng/mL、(8±24.65)ng/mL、(417±50.33)ng/mL、(67±39.76)ng/mL。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纤维化四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Ⅲ、LN、ⅣC分别为(379±15.12)ng/mL、(85±31.11)ng/mL、(1213±41.328)ng/mL、(224±13.52)ng/mL;对照组HA、PⅢ、LN、ⅣC分别为(56±43.25)ng/mL、(8±24.65)ng/mL、(417±50.33)ng/mL、(67±39.76)ng/mL。为HA是诊断肝纤维化最敏感指标。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PⅢ。结论: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病人肝纤维化的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对100例慢性肝炎患者和40例健康体健者的血清进行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的测定,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0例正常对照血清HA、LN、PCⅢ、ⅣC较中度肝炎和重度肝炎以及肝硬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与轻度肝炎患者未见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组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较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健康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1)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在慢性肝炎者中均有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的实质性损伤.(2)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有助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与血糖,血尿酸代谢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及60例老年对照组进行了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2h)、尿酶(UA)的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TG、LDL-C、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HDL-C、Apo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病情控制对血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合并脂代谢异常的观察组血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老年2型糖病患者血脂和血糖,尿酸代谢异常的共存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及早发现,全面纠正其血脂、水酸代谢的异常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2011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125例,分为糖代谢正常组(35例)、糖调节受损组(51例)、糖尿病组(39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观察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体重指数和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3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FBG、TG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冠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间多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调节受损时冠状动脉已发生严重病变,病变呈弥漫性,与糖尿病组相近,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哆胺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含量和其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探讨吡哆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哆胺治疗组(PM组)和糖尿病氨基胍治疗对照组(AG组),建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每周测体质量和血糖。各组于治疗4周和12周取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定量检测大鼠血清、视网膜中AGEs,12周时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视网膜RAGE的表达。结果 PM组、AG组与DM组比较,血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周和12周时的PM组和AG组的大鼠血清和视网膜AGEs均低于DM组(P<0.05);12周时PM组和AG组视网膜RAGE表达低于DM组(P<0.01)。结论吡哆胺无明显降糖作用,但可通过减少AGEs堆积,降低RAGE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的变化特点,及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测定血清sICAM—1的浓度;以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病人分为3组:DMl、DM2、DM3组。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DM2、DM3组血清sICAM—1浓度均显著高于DM1组;血糖控制差及一般者血清s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血糖控制良好者。结论:sICAM—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sICAM—1的异常表达与血糖控制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餐后血糖异常的发病情况及特点,尽早发现隐匿性糖代谢异常。方法选择167例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结果167例患者中确诊为IGT者65例(38.92%),DM23例(13.78%),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餐后糖代谢异常者63例(38.33%)。结论推荐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常规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的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197例入选者根据糖耐量分3组:正常糖耐量(NGT)组104例,糖耐量受损(IGT)组49例,糖尿病(DM)组44例。所有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和DM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明显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E/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代谢紊乱早期的患者左心结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而左心舒张功能已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清肝酶与胆汁酸(bile acid, BA)的变化,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影响肝酶水平的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700例,根据肝酶是否升高分为肝酶升高组(187例)和肝酶正常组(513例),再将所有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氨酰胺转肽酶(glutamyl transferase, GGT)分别按三等分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及ALT、GGT三等分组间BA水平差异,分析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GGT与BA的相关性及肝酶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肝酶升高组较肝酶正常组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 CG)升高(P<0.05);随着ALT或GGT的升高,TBA、CG逐渐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BA、CG与ALT、AST、GGT均呈正相关,且不受年龄、病程、BMI、腹围及糖脂代谢等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和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BG)是T2DM患者肝酶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T2DM患者中BA水平与肝酶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胱抑素C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ysc和hs-CRP的水平对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T2DM患者根据其肾功能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各3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ysC以及hs-CRP水平.结果 T2DM患者CysC以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肾功能异常组患者的CysC以及hs-CRP水平也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在T2DM患者中,血清CysC与hs-CRP呈正相关(r=0.39).结论 CysC和hs-CRP作为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异常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血糖异常患者106例,其中糖尿病前期36例,糖尿病患者7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5例,检测血浆PAI-1活性及HbA1c水平。结果血糖异常患者PAI-1活性明显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PAI-1活性升高密切相关。结论血糖异常患者HbA1c水平与血浆PAI-1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监测对无症状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 病变(DPN)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T2DM住 院患者80例,通过测定振动感觉阈值(VPT)联合神经传导速度(NCV)诊断为DPN的患者60例,其余20例为 单纯T2DM组。60例DPN患者再通过有无肢体麻木、烧灼感、疼痛等症状分为有症状DPN组29例和无症状DPN 组31例。比较3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 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 (APOb)水平;比较3组患者NO、AGEs水平差异。结果:有症状DPN组的FPG、PPG、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无 症状DPN及单纯T2DM患者( P <0.01)。无症状DPN组的FPG、PPG、HbA1c水平均高于单纯T2DM患者( P <0.05)。 3组患者的TG、TC、LDL-c、HDL-c、APOa、APO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单纯T2DM组比,DPN组 血清NO均明显下降,AGEs水平明显升高( P <0.01);2组DPN患者血清NO、AGE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结论:临床上早期无症状DPN发病率高,NO、AGEs是其重要的生物信号和效应分子,早期检测有助 于了解神经病变的程度。控制血糖对减少DPN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