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热连轧窄带钢自动宽度设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刚  王琦 《钢铁》1994,29(8):24-28
在研究热轧窄带钢宽度变形的基础上,建立了带钢自动宽度定模型,并用于热连轧中轧机组。设定方法考虑了带坯在立辊侧压及随后平辊轧制时金属的变形特点,用数学模型选择最佳立辊侧压量,保证成品带钢宽度接近目标值。计算机模拟计算与现场实测值比较证明,该法设定结果达到要求的精度,对改进传统的宽度设定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客户对宽度指标的要求,对承钢1780生产线宽度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采用粗轧下表面高温计,并且设计板坯出炉温度预测模型,减少因板坯温度不准对宽度控制的影响。通过在加热炉前安装板坯测宽仪和优化宽度控制策略来减少因板坯宽度不稳定对宽度控制的影响。对立辊短行程控制曲线进行研究,提出优化方案,有效解决了带钢头尾宽度问题;对大量带钢精轧宽展数据进行研究,提出针对不同规格带钢的宽展控制方案。经过研究和优化使成品宽度的波动明显变小,成品宽度在+0~9mm内的命中率达到96%以上,工序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提高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常规热连轧粗轧中间坯的镰刀弯问题,首先使用ABAQUS/Standard建立轧辊-轧件静力学耦合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入口厚度、宽度、压下量、两侧温度差和工作辊初始辊形下的入口中间坯走偏因素对出口中间坯楔形的影响,同时,得到变形后的工作辊辊形曲线;再使用ABAQUS/Explicit建立动态分析模型,并采用此辊形曲线作为动态模型的工作辊辊形,在与静力学分析相同的走偏工况下,模拟中间坯镰刀弯现象,进一步计算了不同入口厚度、宽度、压下量、两侧温度差和工作辊初始辊形下的入口中间坯走偏因素对出口中间坯镰刀弯的影响。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提出了优化粗轧侧导板的开口度裕量和工作辊初始辊形的方案,提高了轧制过程对中性,从而改善了中间坯镰刀弯现象,使中间坯中心线偏移量未达标率从6.51%下降到2.93%,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成品楔形命中率达到89%以上,极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李维刚  淳李良  李阳  易成新 《钢铁》2021,56(12):75-84
 铸坯宽度的精确控制是连铸生产过程中保证铸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宽或过窄都会给轧钢工序带来不利影响。目前,铸坯宽度主要通过人工经验在线调整二冷区参数来进行控制,存在铸坯宽度合格率低、波动大的问题。因此,实现不锈钢铸坯宽度的自动优化控制就极为重要。针对不锈钢铸坯宽度控制过程中影响因素多且具有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差分进化(RF-DE)算法的铸坯宽度优化控制模型。首先,根据专家经验从大量连铸生产工艺参数中选取不锈钢铸坯宽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建立不锈钢铸坯宽度预测模型。接着,以连铸二冷工艺参数为决策变量,以宽度模型预测值与铸坯目标宽度的绝对误差为目标函数,构建带工艺约束条件的不锈钢铸坯宽度优化控制模型,进而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优化求解,获得可用于连铸生产控制的二冷工艺参数设定值。最后,通过某钢厂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梯度提升树、支持向量回归、多层感知机等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泛化能力强且精确度高,更适用于铸坯宽度的预测,其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47 2 mm;且采用宽度优化控制模型后的不锈钢铸坯宽度合格率显著提高,新模型具有较高的宽度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5.
胡健 《中国冶金》2014,24(3):1-3
结合设备特点、产品宽度控制手段以及宽度控制理论,详细分析了2250mm热连轧生产线的成品宽度尺寸波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定宽机的短行程控制消除头尾宽展的异常变化,以板坯宽度尺寸的测量消除来料宽度尺寸波动的影响,以精轧张力控制以及立辊的自由张力控制系统的优化消除头尾拉窄现象,有效地解决了宽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铁素体SUS430的加热及变形特点,结合1 780 mm热轧生产线特点,重点从粗轧工艺模型方面介绍了优化粗轧轧制道次及提高宽度控制精度两方面内容:通过减少粗轧道次,缩短粗轧轧制时间,提高精轧开轧温度,以提高热轧产能;另外,在铁素体SUS430坯料宽度波动比较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热轧宽度模型控制参数来提高带钢的宽度控制精度。结果表明对原有不锈钢430轧制工艺的优化与完善,进一步提高了不锈钢430的产能及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ANSYS/LS 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立轧 平轧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热轧带钢粗轧阶段不同的立辊侧压量、水平辊压下量、板坯的原始宽度和厚度对轧后中间坯头、尾部失宽量的影响,据此建立了新的控制头尾失宽的短行程控制曲线模型,并成功应用于现场自动宽度控制(AWC)系统中。通过轧件全长宽度与目标宽度的现场实测偏差可知,新的短行程控制模型能够有效减小轧件头尾失宽量,从而减少切除损失。  相似文献   

8.
以本钢热连轧厂粗轧机为例,说明了采用立辊轧机实现调宽、控宽功能,有效的提高了板带材的宽度精度和成材率。并分析了粗轧机的宽度自动控制功能(RAWC)、板坯头尾短行程功能(SSC)对于提高板带材的成材率,减少成品带钢切头、切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热轧带钢成品宽度的控制精度,结合热轧生产线实际生产特点,分析了热轧带钢成品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宽度变化的周期性及设备控制精度着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提高热轧带钢宽度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及控制精度,从而提高热轧带钢成品宽度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热轧产品宽度精度是影响带钢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直接影响到成材率与后续用户的钢材利用率。热轧产线中的生产原料来自于连铸,由于在连铸阶段,宽度影响因素多,经常会出现楔形坯(T型坯)。为了加强对粗轧楔形坯宽度的精度控制,提出了一种楔形坯的宽度控制方法,通过在R1机架立辊轧制时采用长行程与短行程结合,保证整体带钢宽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阻挡在冷却过程中钢板上表面形成的薄水层,每组气雾冷却装置前后都布置一排气封装置,限制水流由两侧流走,从而得到平直的板形。通过对体积流量、单个喷嘴的有效作用宽度等参数的研究,选择合理的数值阻挡水流,为实际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热轧钢带生产中宽度偏差产生的基本原因。介绍了首钢京唐公司1 580热轧生产线钢带宽度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通过与2 250热轧生产线钢带宽度控制方法进行比较,提出了增加缩颈补偿功能、优化二级自学习过程参数和精轧机组活套控制参数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苗 《宝钢技术》2011,(5):68-71,80
由于在2 050 mm热连轧机中只有粗轧机的立辊具有宽度压下的功能,粗轧出口宽度偏差在精轧及卷取机组基本无法进行弥补,因此粗轧宽度控制精度直接决定了精轧及卷取出口宽度精度,优化粗轧宽度控制模型以减少粗轧宽度偏差,是提高宽度控制水平的重要手段。粗轧R2出口新增测宽仪为模型的优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可以实测轧件在R2出口的宽度偏差,并基于实测数据进行模型的学习与后续轧机的设定修正,有利于宽度控制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粗轧机组板坯调宽预测模型的实验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实验研究及有限元解析基础上,对本钢热连轧粗轧机组调宽过程中,板坯的变形规律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实验,进而提出了现场工艺的改进方案,应用后产品宽度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结合鞍钢1580热轧线生产过程中宽度控制现状,分析了产生宽度精度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增加来料宽度校验程序、优化立辊轧机标定方式、调整二级数学模型、优化生产组织模式等改进措施后,宽度精度明显提升,降低了产线成本。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断面板坯结晶器调宽机构使用中频繁出现的故障,通过深入分析找出了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使用证明改进后的调宽机构工作稳定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Each of 12 groups of 6 Ss viewed under tachistoscopic exposure numerals in one of 12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4 height-width proportions and 3 stroke widths. "1. Height-width proportion was a source of variation in visibility significant beyond the 1% level for five numerals, and beyond the 5% level for a sixth. 2. Stroke width w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variation for only one numeral. 3. The most visible combination… for all numerals is a height-width ratio of 10:7.5 and a stroke width to height ratio of 1:10."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vestigat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 width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column-steel beam joints of building in order to calculate its resisting moment.Five 1/2 scaled interior SRC column-steel beam joint specimens were made with considering parameters such as beam flange width,beam depth and SRC column width.One directional increasing moment was applied to the joint by acting forces to each ends of beam and the structural behavior of joint was studied.And previous design method suggested by Deierlein was reviewed and a modified equation was propos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est result.Test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effective width in Deierlein’s design method didn’t consider effectively the influence caused by the variation of beam depth so that a modified equation was suggested and the validation of it was confirm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邱华东 《山西冶金》2011,34(3):17-19
从带钢头尾宽度的工艺原理出发,从工艺、现场、设备特点及控制原理等方面对短行程控制(SSC)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产品的实际特点,研究出不同种类的控制曲线,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鞍钢2150ASP生产线立辊轧机大调宽轧制工艺的开发及应用情况。通过恒力矩控制技术开发、轧制工艺制度优化实现了大调宽轧制;通过调整控制参数,减小了由于大调宽轧制造成的带钢头尾失宽量。2150ASP生产线粗轧立辊调宽量从设计的50inin增大为90mm,调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保证了产品实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