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中老年人的晚睡行为可能影响其血脂代谢,但二者的关联性仍需深入分析。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中心性肥胖、睡前加餐和吸烟人群睡眠时型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方法 对2022年3—8月在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40~65岁人群开展问卷调查(n=697),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睡眠情况,采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的单项问题来评价睡眠时型。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睡眠时型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关联,在总人群中以性别、中心性肥胖、睡前加餐进行分层分析,在男性人群中以是否吸烟进行分层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夜班工作的影响。结果 纳入体检者中,睡眠时型为清晨型偏好393人(56.4%)、夜晚型偏好304人(43.6%),检出血脂异常334人(47.9%)。剔除夜班人群后的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型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OR(95%CI)=1.54(1.10,2.16)](P<0.05),夜晚型人群患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的风险高于清晨型人群[OR(95%CI)分别为1.48(1.04,2.12)、1.79(1.18,2.72)](P&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及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与冠心病患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81例冠心病患者和753例非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冠心病患病的关联性。结果 睡眠时长<7 h/d(OR:1.678,95%CI:1.204~2.340)和睡眠质量差(OR:1.588,95%CI:1.113~2.264)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时长>8 h/d(OR:0.555,95%CI:0.341~0.901)是冠心病患病的保护因素。分层分析显示,≥65岁人群睡眠时长<7 h/d与冠心病患病风险增加有关,而睡眠时长>8 h/d对冠心病患病的保护作用在年龄<65岁的人群中较显著。结论 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冠心病患病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市安亭地区7~12岁学龄儿童末梢血血脂4项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期儿童心血管疾病预防及相关部门制定血脂水平的正常参考值标准范围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安亭镇2所小学7~12岁的学生共1 018名(男性519名,女性499名),采用指尖血测定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HDL-C)水平,分析上海地区学龄儿童血脂水平及异常率,结合体格检查及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影响血脂异常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7~12岁学龄儿童正常参考临界点TG(95百分位数,P95)=2.40 mmol/L,TC(P95)=4.88 mmol/L,HDL-C(P5)=1.13 mmol/L,LDL(P95)=2.91 mmol/L,男生和女生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与年龄分布存在负相关(P<0.05)。根据本研究得出的血脂异常增高切点,研究人群血脂异常增高发生率为16.8%,95%CI: 14.6%~1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超重[OR: 1.92,95%CI: 1.19~3.09)、过期产儿(OR: 2.578,95%CI: 1.151~5.773)、肥胖家族史(OR: 1.545,95%CI: 1.033~2.310)和被动吸烟(OR: 2.310,95%CI: 1.348~3.957)是儿童脂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午休(OR: 0.571,95%CI: 0.341~0.958)是儿童脂代谢紊乱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上海市安亭地区7~12岁学龄儿童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后续工作中应加强肥胖干预,密切关注有肥胖家族史儿童,适时户外运动,合理规避血脂异常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体质量指数(BMI)与血脂谱在糖尿病肾脏病(DKD)中的交互作用。方法:收集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47例,包括283例DKD患者以及364例非DKD的患者。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谱与DKD的相关性以及BMI与血脂谱的交互作用。结果:TG(OR=1.446,95%CI:1.076~1.942,P=0.014)、nonHDL-C(OR=1.961,95%CI:1.011~3.804,P=0.046)、nonHDL-C/HDL-C(OR=1.804,95%CI:1.134~2.869,P=0.013)、TC/HDL-C(OR=2.293,95%CI:1.234~4.260,P=0.009)、TG/HDL-C(OR=1.345,95%CI:1.057~1.712,P=0.016)均与DKD显著相关(OR针对各指标的自然对数计算)。BMI与TG、nonHDL-C/HDL-C、TC/HDL-C、TG/HDL-C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35、0.034、0.016)。结论:中国汉族人群血浆TG、nonHDL-C、nonHDL-C/HDL-C、TC/HDL-C、TG/HDL-C均与DKD独立相关。BMI与TG、nonHDL-C/HDL-C、TC/HDL-C、TG/HDL-C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睡眠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中医体质相关,但关于睡眠时间、入睡时刻对阴虚体质的影响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探讨睡眠时间、入睡时刻对阴虚体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健康体检人群中施测。采用中医体质量表中的阴虚质亚量表评价受试者阴虚体质程度,根据得分均值将调查对象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睡眠时间和入睡时刻的信息分别由调查员询问“你平均每天睡觉时间是多少”和“你平常几点入睡”进行收集。将睡眠时间分为<6.0 h/d、6.0~6.9 h/d、7.0~7.9 h/d、8.0~8.9 h/d和≥9.0 h/d,入睡时刻分为<23:00、23:00~23:59、≥24:0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间和入睡时刻对阴虚体质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问卷2 170例,回收问卷 2 170例,删除442例,共纳入1 728例,有效回收率为79.6%。1 728例患者阴虚质亚量表得分为(23.5±15.0)分,将得分≥23.5分设为高分组,得分<23.5分为低分组。其中高分组884例,低分组84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睡眠时间7.0~7.9 h/d为参照,睡眠时间<6.0 h/d〔OR=1.926,95%CI(1.014,3.658)〕、6.0~6.9 h/d〔OR=1.503,95%CI(1.115,2.027)〕、≥9.0 h/d〔OR=1.975,95%CI(1.087,3.589)〕是阴虚体质的危险因素(P<0.05);以入睡时刻≥24:00为参照,入睡时刻为<23:00〔OR=0.576,95%CI(0.413,0.803)〕和23:00~23:59〔OR=0.579,95%CI(0.438,0.765)〕是阴虚体质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以及凌晨以后入睡均增加阴虚体质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拟调查老年人睡眠情况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在浙江医院健康管理科参加体检老年人1 061名,其中男性473名,女性588名,年龄≥60岁,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采用自述方式对研究对象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睡眠时长<7 h组和>9 h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至少1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7.2%和63.4%,显著高于睡眠时长7~8 h组42.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与7~8 h组相比,睡眠时长<7 h组、8~9 h组和>9 h组的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至少1种疾病的OR值分别为2.493(95%CI:1.207~4.934,P<0.05)、1.093(95%CI:0.762~1.874,P>0.05)和1.258(95%CI:1.074~2.706,P<0.05);与睡眠质量好者相比,睡眠差者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至少1种疾病的OR值为1.817(95%CI:1.024~3.272,P<0.05)。 结论 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一种“U”形关系,睡眠时间减少和延长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睡眠质量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同生活方式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433名,进行人体测量,调查吸烟、饮酒、喝茶、规律运动等情况,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 1(Apo A 1)、载脂蛋白B(Apo B)以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本组观察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为68.1%。其中高TC为23.1%,低HDL-C为46.7%,高LDL-C为17.6%,高TG为2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是高TC的危险因素(OR:2.75,95%CI:1.14~6.60),也是防止HDL-C减低的保护因素(OR:0.46,95%CI:0.21~0.97);经常喝茶是高TG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0~3.84),也是防止Apo B/Apo A 1比率增加的保护因素(OR:0.56,95%CI:0.33~0.96);体力活动是防止FFA升高的保护因素(OR:0.61,95%CI:0.39~0.96);吸烟是Apo B/Apo A 1比率增加的危险因素(OR:2.59,95%CI:1.39~4.85)。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高,适度体力活动、限量饮酒、避免频繁喝茶、不吸烟可能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肥胖、超重以及血脂水平异常对糖尿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缺少纵向数据对其的验证。目的纵向研究2016—2019年泸州市老年人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体质指数(BMI)和血脂情况对糖尿病的影响,为制定适合老年人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泸州市2016—2019年连续4年参与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BMI和TC、TG、LDL-C、HDL-C对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结果泸州市老年人2016—2019年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0.5%(15 893/151 132)、11.5%(17 375/151 132)、11.9%(18 019/151 132)、13.5%(20 394/151 132)。经GEE分析,在控制所有相关因素后,肥胖〔OR=2.610,95%CI(2.523,2.700)〕、超重〔OR=1.749,95%CI(1.710,1.790)〕、TC升高〔OR=1.073,95%CI(1.040,1.106)〕、TG边缘升高〔OR=1.151,95%CI(1.126,1.177)〕、TG升高〔OR=2.091,95%CI(2.042,2.140)〕、LDL-C边缘升高〔OR=1.208,95%CI(1.178,1.240)〕、LDL-C升高〔OR=1.264,95%CI(1.219,1.310)〕、HDL-C降低〔OR=1.552,95%CI(1.506,1.599)〕是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P<0.01)。偏瘦〔OR=0.763,95%CI(0.730,0.798)〕、TC边缘升高〔OR=0.868,95%CI(0.850,0.886)〕是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四川省泸州市64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大,应针对以上两项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18~69岁居民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状况,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随机抽取深圳市100个社区,共11 213名18~69岁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脂测定。结果 共调查深圳居民11 213人,其中男性4 580人,女性6 633人。深圳市18~69岁居民TC、TG、HDL-C水平分别为(4.53±1.16) mmol/L、(1.50±1.46) mmol/L和(1.29±0.43) mmol/L,总人群不同年龄组间各项指标水平均存在差异(P<0.05);男性TG水平高于女性(P<0.05),各年龄组女性HDL-C平均水平均高于男性(P<0.05)。血脂异常4 109例,标化异常率32.27%,男性2 139例,标化率为44.19%,女性1 970例,标化率为23.81%,18~54岁年龄段男性血脂异常率高于女性,55岁后女性高于男性(P<0.05);其中高TC、高TG 和低HDL-C标化异常率分别为7.97%、23.62%和12.72%,深圳市居民血脂异常类型主要为高TG 型;男性高TG及低HDL-C异常率均高于女性(P<0.05),总人群高TC、高TG、低HDL-C及血脂异常率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社会因素人群血脂异常率存在差异。结论 深圳市居民血脂异常率高,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人群血脂水平,进一步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维生素D(VitD)状态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29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近1个月生活行为方式。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25-羟基维生素D[25(OH)D)]、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VitD与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精神分裂症病人25(OH)D、TC、TG和HDL-C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5.9±21.3)nmol/L、(4.1±0.8)mmol/L、(1.2±0.7)mmol/L和(1.2±0.3)mmol/L。VitD缺乏率为60.3%。TC、TG和HDL-C异常率分别为10.9%、15.7%和34.1%。控制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itD非缺乏组相比,VitD缺乏组TG异常风险(调整后OR=2.80,95%CI 1.21~6.46)和HDL-C异常风险(调整后OR=2.48,95%CI 1.35~4.56)均显著增加。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VitD缺乏可能与血脂代谢异常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儿童同房间共眠可能影响其睡眠质量,并引发一系列睡眠问题。目的 调查广州市小学生同房间共眠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广州市登记在册的小学名单,2014年应用随机数字法抽取1所省重点、1所市重点和1所区重点小学符合研究标准的2 462名在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式化睡眠问卷调查小学生最近1年的睡眠状况,问卷包括5部分:基本资料、家庭资料、父母资料、睡眠问题及儿童通常是否自己睡一间房?并依据最后一部分结果将儿童分为非共眠组和共眠组。问卷经学生带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填写,1周内交回。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 462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2%。2 345名小学生中,男1 218名,女1 127名;年龄(9.5±1.7)岁;共眠1 217名(51.9%),非共眠1 128名(48.1%)。两组儿童年龄、近1年规律服药情况、单亲家庭情况、就寝环境、居住面积情况、家庭月收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同房间共眠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χ2趋势=30.91,P<0.01)。非共眠组儿童母亲、父亲年龄均大于共眠组(P<0.05);两组儿童母亲不愿晨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父亲文化程度、晨起口干、惊醒、不愿晨起、经常流汗、日间困倦、入睡困难、晨起头痛、睡眠感缺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打鼾、惊醒、不愿晨起、经常流汗、经常翻身、日间困倦、特殊俯睡体位、磨牙、尿床、呓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13,95%CI(0.659,0.772)〕、单亲家庭〔OR=1.348,95%CI(1.098,1.655)〕、儿童打鼾〔OR=1.115,95%CI(1.020,1.219)〕、居住面积〔OR=0.908,95%CI(0.826,0.997)〕是小学生发生同房间共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州市小学生与其家人同房间共眠状况较普遍(51.9%),低龄、单亲家庭、儿童打鼾、居住面积小是其同房间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北京市功能单位在职人员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北京市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功能单位在职人员14 448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饮食行为、血脂异常发病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的影响。结果 共检出血脂异常者1 399人,血脂异常发生率为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的影响后,饮食口味偏甜〔OR=0.783,95%CI(0.629,0.975)〕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食用早餐<1次/周〔OR=2.811,95%CI(1.649,2.884)〕、食用早餐1~3次/周〔OR=1.761,95%CI(1.404,2.209)〕、食用早餐4~5次/周〔OR=1.396,95%CI(1.142,1.707)〕、进食速度较快〔OR=1.777,95%CI(1.401,2.254)〕、进食速度很快〔OR=1.899,95%CI(1.386,2.602)〕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功能单位在职人员存在许多不良饮食行为,对于血脂异常存在影响,其中不规律食用早餐和进食速度问题较为严重,应注意规律食用早餐、细嚼慢咽。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衰弱作为机体脆弱的综合表现,是衰老的主要问题。睡眠障碍影响着50%的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影响越严重。但目前衰弱与睡眠问题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探索衰弱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以期为老年人衰弱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6年4—6月选取如皋长寿和衰老研究中1 792例老年人的睡眠和衰弱数据。收集老年人基线资料、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以PSQI量表得分>10分为有睡眠障碍,≤10分为睡眠正常〕、衰弱情况〔采用实验室衰弱指数(FI-LAB)评价,以FI-LAB<0.1为非衰弱,0.1~0.2为轻微衰弱,>0.2~0.3为轻度衰弱,>0.3~0.4为中度衰弱,>0.4为重度衰弱〕。结果 不同性别老年人BMI、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自报健康情况、PSQI量表得分、睡眠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睡眠情况老年人性别、吸烟情况、自报健康情况、衰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调整了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自报健康情况时,女性老年人FI-LAB与睡眠情况有关联〔OR=1.238,95%CI(1.020,1.503),P<0.05〕,男性老年人FI-LAB与睡眠情况有关联〔OR=0.621,95%CI(0.432,0.894),P<0.05〕,女性老年人重度衰弱与睡眠情况有关联〔OR=3.755,95%CI(1.188,11.868),P<0.05〕,男性老年人衰弱情况与睡眠情况无关联〔OR=0.291,95%CI(0.030,2.836),P>0.05〕。结论 女性老年人衰弱与睡眠障碍有关联,睡眠障碍高风险女性老年人衰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世界范围最为流行的肝脏疾病,并且NAFLD很可能成为终末期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但遗憾的是,NAFLD对健康的危害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尽管有研究尝试阐述睡眠与NAFLD的关系,但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目的 评价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NAFLD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短睡眠时间(≤6 h)增加18%的NAFLD发病风险〔OR=1.18,95%CI(1.04,1.33),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5 h增加28%的NAFLD发病风险〔OR=1.28,95%CI(1.11,1.48),P<0.01〕。长睡眠时间(>6 h)与NAFLD发病风险无关〔OR=0.98,95%CI(0.78,1.23),P=0.8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8 h增加22%的NAFLD发病风险〔OR=1.22,95%CI(1.08,1.36),P<0.01〕,男性的长睡眠时间(>6 h)降低了17%的NAFLD发病风险〔OR=0.83,95%CI(0.74,0.94),P<0.01〕。睡眠质量差与NAFLD发病风险无关〔OR=1.06,95%CI(0.94,1.20),P=0.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睡眠质量差增加29%的NAFLD发病风险〔OR=1.29,95%CI(1.12,1.48),P<0.01〕。结论 短睡眠时间(≤6 h)可能增加NAFLD发病风险,且睡眠时间越短NAFLD发病风险可能越高;睡眠时间>8 h可能增加NAFLD发病风险;长睡眠时间(>6 h)可能使男性NAFLD发病风险降低;女性睡眠质量差可能增加NAFLD发病风险。未来仍需要更多大型的队列研究以及相关试验进一步验证本Meta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现今睡眠问题十分普遍,其中老年人群睡眠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睡眠与尼古丁暴露相关,不同吸烟程度人群的睡眠质量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吸烟对老年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特点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分析河北省老年人群吸烟情况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吸烟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填写等。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轻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比较四组的睡眠质量不同维度特点,分析吸烟指数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吸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 343例研究者,平均年龄(68.4±7.0)岁,其中不吸烟组3 973例(74.36%)、轻度吸烟组536例(10.03%)、中度吸烟组512例(9.58%)、重度吸烟组322例(9.77%)。四组老年人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饮酒频率、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损害得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体育锻炼情况、饮酒频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后,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2.452(1.738,3.461)〕;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中度吸烟、重度吸烟的人群患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轻度吸烟=1.622(1.032,2.549),OR(95%CI)中度吸烟=2.753(1.833,4.137),OR(95%CI)重度吸烟=3.554(2.304,5.483)〕。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吸烟人群睡眠障碍比不吸烟人群更为普遍。吸烟者的睡眠问题因其吸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吸烟指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肌少症与增龄相关,表现为进行性的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不仅会引起疾病,还会导致高额的社会医疗支出。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探究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以利于肌少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 入选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慢性病患者(≥60岁)共23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慢性病、过去3个月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量表)评估患者抑郁、营养状况。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63例和非肌少症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营养不良及风险、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步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2,95%CI(1.007,1.099)〕、BMI〔OR=0.885,95%CI(0.793,0.988)〕、骨质疏松症〔OR=2.217,95%CI(1.100,4.467)〕、Hb〔OR=0.936,95%CI(0.909,0.964)〕、TG/HDL-C比值〔OR=1.501,95%CI(1.074,2.099)〕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肌少症有回归关系(P<0.05)。根据BMI四分位数分组,不同BMI分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MI 24.7~27.0 kg/㎡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低于BMI≤22.4 kg/㎡组(χ2=12.844,P<0.001)。根据TG/HDL-C比值四分位数分组,不同TG/HDL-C比值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骨质疏松症、Hb水平降低、TG/HDL-C比值升高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相关;BMI与肌少症的发生呈U型相关。  相似文献   

19.
郭晓斌  王鹏  陶立元  吴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7):2043-204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4—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372例,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372例受检者分为斑块形成组(110例)和无斑块形成组(26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颈总动脉IMT,并测定补体C1q水平和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规律运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服用降脂药、服用降糖药、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补体C1q、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IMT与补体C1q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s=-0.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95%CI(1.07,1.16)〕、规律运动〔OR=2.88,95%CI(1.37,6.22)〕、服用降糖药〔OR=0.15,95%CI(0.03,0.59)〕、舒张压〔OR=1.05,95%CI(1.02,1.09)〕、Cr〔OR=1.03,95%CI(1.00,1.06)〕、TG〔OR=1.49,95%CI(1.01,2.22)〕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年龄、规律运动、糖尿病服药情况、血压和血脂水平有关,对临床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