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是对江西省现有地震监测台网进行加密和升级后,形成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本文介绍了江西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本情况,重新对江西省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地震预警能力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地震预警试验台网是在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基础上进行台站加密和系统升级建设而成的,完全兼容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数据和功能。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所提供的地震参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系统的建成提高了成都市地震灾害信息的获取能力,为地震预警信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了平台,为成都市地震应急处置和抗震救灾快速决策提供服务,提升了成都市防震减灾服务能力。该台网的建成也为国内同类台网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甘肃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的内容是对本省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台网进行加密和升级,形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其目的是提高甘肃省地震烈度速报台网提供的地震速报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升甘肃省防震减灾服务能力,为科学地震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十五"数字测震台网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并成功地经受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考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后至5月31日,陕西测震台网速报地震669个,其中在地震速报规定范围内速报5级以上地震11个。在应对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地震(Ⅰ类速报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Ⅲ类速报地震)及余震序列时,两个主震各种速报参数偏差全部符合地震速报规定对相应类别地震速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重要补充,地市级地震台网可为本地区地震速报、地震预警、城市防灾减灾和活断层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基于NetSeis/IP协议的网络组网技术,将单个测震台站组建成台网,形成由16个子台组成的地市级地震台网。应用专业软件对组网前后地震监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包头主城区及周边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达到ML1.0。同时,以包头主城区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包头地震台网运行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检验,证实研究区地震监测能力优于ML 1.0。  相似文献   

6.
根据内蒙古测震台网的台站分布和监测能力,从地震事件的速报时间、定位质量和震级偏差等方面评估内蒙古测震台网的速报能力和速报质量,分析影响速报能力和速报质量的因素。结果显示,内蒙古测震台网监测能力总体偏弱,区域差异较大,事件的速报实际时间相对较长,震级差异和区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前各级地震台网采用各自的交换协议及交换平台,尚未有统一的交换平台,这对业务系统及各级之间的信息交换极为不便。测震台网业务交换平台在各级台网间制定各类测震业务信息交换协议,为台站仪器参数基础数据、测震统一编目数据、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台站仪器状态等信息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换、存储及监控平台。  相似文献   

8.
天津数字测震台网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为完善与强化首都圈地震监测及速报能力,天津数字测震台网在原有数字遥测台基础上,新建及改造升级部分测震台站,并建立环渤海虚拟监测台网,以加强对环渤海地区的地震监测。建成后丰富了记录信息,扩大了观测动态范围,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速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对外服务要求,针对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多算法多中心融合决策的主要技术难题,结合地震监测学科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学科管理需求,地震监测预警业务系统迫切需要一个用于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分系统产出一套全国统一结果的融合决策平台。在国家预警工程定制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其作为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与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关键信息通道,负责汇集融合国、省两级多中心地震预警和速报分系统的多套处理算法的处理结果,进行多个处理结果的同一地震事件判断及其可靠性判定,基于多个策略的信息优选和融合决策处理,产出融合决策后唯一、可靠、及时和准确的预警和速报信息结果。该结果经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布平台对外发布,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和特定专业用户可以基于收到的地震预警和速报信息进行防灾避险或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地震烈度速台网于2016年建成,该台网初步形成了北部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且极大缩短了北部湾经济区地震烈度速报时间,进一步改善了该地区地震烈度速报能力薄弱的现状。对北部湾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布局与选址、观测技术系统构成作了详细介绍,并对台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如何完善台站运行保障设备以及并入正在建设的广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11.
震后快速获取发震信息和灾区受灾情况,对于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灾害评估和救援决策至关重要。得益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国家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汇集并交换全国预警实时波形,分析、判断、加工实时波形数据,及时产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参数等信息产品,并将其推送到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在泸定 MS6.8 等强震袭来时均成功发布预警信息,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本文详细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分系统功能,并讨论目前平台的技术特性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将河北省地震台网2015~2016年地震预警和测震数据从地震触发、地震速报和编目方面着手,在地震三要素及震源深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梳理三网(测震、强震、烈度)数据融合工作现状,体会地震预警系统数据作用和工作实效,发挥地震台网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实施后,地震台网密度将发生很大变化,这将对地震烈度速报产生影响。本文以台湾简易烈度计网(P-alert)记录到的高雄M6.7级地震为基础,模拟了全国重点预警区、日本和美国等四种密度的台网,通过比较和分析四种台网的烈度速报结果,研究台网密度变化对地震烈度速报造成的影响,并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台站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台间距越小,控制烈度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越好;密度较高的台网能更好勾画地震能量的释放过程,有助于评判破坏性地震中断层的破裂过程和方向等参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工程中烈度速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简要说明了安徽测震台网地震初报和速报系统特点,详细介绍了安徽测震台网初报和速报系统构成、选用的软件和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的使用情况.安徽测震台网初报和速报软件的实际运用,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地震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地震监测台网在汶川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陕西地震监测台网及运行情况,总结分析该台网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速报、震型判定、余震预测和地震烈度划分、抗震救灾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及防震减灾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孟晓琴  刘林飞  吕睿 《山西地震》2012,(3):13-16,20
对山西测震台网有关地震速报处理的技术流程做了详细解析。总结了山西2010年河津4.8级、大同4.5级、阳曲4.6级3次地震速报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地震速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对如何改进地震速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五大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外发布紧急地震信息的关键环节和出口。作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先行先试”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基于分布式服务架构开发平台,运用MQTT消息队列等技术,采用JAVA语言完成了四川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B系统)的设计与定制开发。目前,该系统已纳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的核心业务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应用,解决了现有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单一运行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发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张佑龙  金艳  夏仕安  李发 《华南地震》2012,32(1):99-106
安徽测震台网"十五"期间通过升级、改造、新建24个子台并汇集周边6省19个测震台站的数据,建成安徽省省级测震台网,极大提高了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速报能力、数据产出能力。综合分析了安徽测震台网"十五"项目建设后的监测效能,并对进一步提高测震台网效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起步较早,在台网设计、设备研制、软件研发、标准制定、数据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强震动观测、地震预警和大规模流动台阵等项目的推进,美国的地震数据产品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化、定制化的跨越。我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地震站网密度、监测预警能力、地震数据智能处理、服务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更好地了解国际地震监测现状,文章从地震监测架构、地震台网布局、数据处理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和数据产品五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进展,并与我国地震监测进行对比分析,可为我国地震监测预警事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6年1月—2018年9月速报的地震,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和现行地震速报规定分别重新测定震级,并测定矩震级。结果表明:新国标测定的地震数可较好地满足G—R线性关系,且所测震级更接近矩震级。震级新的国家标准应用后,速报的震级下限降低,地震数明显增加,可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有感地震监测服务的需求,并更加科学地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