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既往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执行功能受损较重[1-2].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是否也存在执行功能、智能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我们对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既往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执行功能受损较重[1-2].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是否也存在执行功能、智能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我们对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论在发病期还是缓解期都会时常出现冲动攻击行为,而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共病及情绪状态等与冲动攻击行为息息相关。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文章就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是否存在相关性做一个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特点。方法:纳入66例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和66名正常对照者,随访1年,分别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连线测验A(TMT-A)、连线测验B(TMT-B)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比较基线和1年后认知功能的变化。两次评定时要求患者均处于缓解期。结果:①患者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TMTA、TMT-B和WSCT(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1年后这种损害持续存在,并且保持稳定不变(P0.05)。②患者组顺背、倒背、TMT-A和数字符号均与病程显著相关(P0.05或P0.01),患者组顺背、TMT-A和数字符号均与职业情况显著相关(P0.05或P0.01),未发现任何认知功能指标与发病年龄和缓解时间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病情缓解后仍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且这种损害1年后持续存在,无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目的是探讨双相障碍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功能损害显著,即使在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双相障碍的功能损害可能存在病理心理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本文从双相障碍社会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损害和二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指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常见精神障碍。BD患者无论在心境发作期或者是缓解期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损害机制尚未明确。笔者就近年来对BD患者认知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给患者造成沉重社会负担的精神科常见疾病。有研究发现,社会认知功能受损是精神病患者在缓解期仍无法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双相障碍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抑郁症,又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1],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约26%存在认知功能损害[2],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中约50%存在认知功能损害[3],老年抑郁症患者即使在缓解期也存在全面的认知功能损害[4]。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即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并且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存在于注意、处理速度、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各个领域[5-7]。因此,抑郁症与认知功能损害密不可分。研究发现遗传基因能够预测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6-8]。本研究回顾和总结与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相关的遗传基因研  相似文献   

9.
目前普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子代是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危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 能损害,其机制可能与遗传、生物学等因素相关,但尚未明确。这些认知损害并非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 其损害机制可能与基因多态性、免疫炎症、大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现对双相情感障碍子代存在 的认知损害及可能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障碍和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差异。方法对50例康复期双相障碍和5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数字广度、连线测试A、B、数字符号进行测试,评定结果。结果在进行数字广度的倒背数上,双相情感障碍组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P=0.014)。男性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组在数字广度的倒背数(P=0.04)方面以及总数(P=0.03)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组。男性患者中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组在连线测试B中花费较精神分裂组时间少(P=0.04)。结论在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明显优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故预后也可能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1.
已发现某些情感性障碍患者有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异常。如有人报道CT检查发现双相障碍、单相抑郁和混合性情感障碍患者有脑室扩大。另外一些报道表明在双相障碍中抑郁患者有认知功能损害。为进一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脑皮层下结构,本文作者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这类患者作检查,并对检查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作者依据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研究用诊断标准中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标准,从16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选出20例(19例男性、1例女性)。他们的年龄都在55岁  相似文献   

12.
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存在持续的认知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可对患者的病程以及预后产 生不利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生长因子家族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参与神经元的发 生、存活以及突触可塑性,与 BD 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 BDNF 表达水平、基因多态性 与 BD 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BDNF 表观遗传学与 BD 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为早期识别及治疗 BD 患 者认知功能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应对策略的差异,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n=83)和缓解期单相抑郁障碍患者(n=7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DI-2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抑郁组D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双相抑郁组CERQ-C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自我责难、沉思因子评分和不适应性调节策略总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缓解期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应对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功能缺陷之一[1],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多个方面.许多患者在缓解期仍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情的康复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现将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逻辑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A和B、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对62例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组)和62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有关言语学习和记忆、非言语学习和记忆、注意以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在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连线测验A和B、WCST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以及Stroop C-W操作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Ⅱ型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12 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DSM-5 诊断标准,分为双 相情感障碍Ⅰ型和Ⅱ型组,每组 30 例,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35 名(对 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杨氏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 验(MCCB)对 3 组研究对象进行测评。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资 料的相关性。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组、双相情感障碍Ⅱ型组及对照组比较,言语学习和记忆得 分[(51.07±9.75)分比(57.07±9.67)分比(57.66±6.96)分]、视觉学习和记忆得分[(46.17±12.03)分比 (53.80±6.39)分比(55.57±7.47)分]、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分[(49.80±10.24)分比(55.03±5.44)分比 (55.80±7.33)分]、MCCB 总分[(48.33±8.55)分比(53.10±6.97)分比(55.86±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F=5.333、9.885、5.336、9.636; 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处理速度得分[(52.00±8.94)分 比(60.74±7.50)分]、言语学习和记忆得分[(54.07±10.09)分比(57.66±6.96)分]、视觉学习和记忆得分 [(49.98±10.30)分比(55.57±7.48)分]、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分[(52.42±8.55)分比(55.80±7.33)分]、 MCCB 总分[(50.72±8.10)分比(55.86±5.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1、1.861、2.806、2.040、 3.379; P< 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轻躁狂发作次数和视觉学习和记忆呈正相关,躁狂发作 次数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呈负相关,发作次数与注意 / 警觉呈负相关(P< 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 碍Ⅰ型比Ⅱ型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重,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许多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均存在嗅觉功能异常。近年来关于双相情感障碍 嗅觉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多,双相情感障碍病理机制所涉及的脑区与嗅觉系统所涉及的脑区在解剖学上 存在密切联系,对双相情感障碍嗅觉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及早期识别。现对近年来有 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神经心理测验是一种脑功能评估的心理测验方法。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显著的认知功能障 碍,但其认知测量尚缺乏特定的获得共识的评估工具。研究表明,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评估成 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可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评估。MCCB 的所有 子测试均显示出对认知缺陷的一定敏感性,并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操作性。现对MCCB 在双相情感 障碍认知评估中的应用进行回顾,为进一步研究评估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分布 特征和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 测定100 例双相障碍患者(研究组)和100 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5-HTTLPR基因多态性。运用事件 相关电位对所有被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运用HAMD(24 项版本)、Bech-Rafaelsen 躁狂量表(BRMS) 分别评定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相、躁狂相的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5-HTTLPR 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 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相障碍患者躁狂相BRMS 评分与事件相关电位P3 潜伏期呈正 相关(r=0.321,P< 0.01),而抑郁相HAMD 评分与事件相关电位N1、P2、N2、P3 潜伏期及波幅呈正相关 (r=0.637、0.379、0.472、0.572、0.433,P< 0.05);双相障碍患者中携带LL基因型较SS 基因型更容易患躁 狂相(OR=2.471,P< 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只有躁狂相P3 波幅进入回归方程 (P=0.033),余变量均未进入。结论 5-HTTLPR 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发病及事件相关电位无相关 性,双相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抑郁相认知功能损害较为显著,双相障碍患者中携带LL 基因型较SS 基因型可能更容易患躁狂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