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设计开发全肠外营养(TPN)电子病历医嘱软件,考察其对处方医师工作效率以及TPN处方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用Delphi程序编辑工具和SQL2008数据库系统开发医院电子病历TPN医嘱系统模块,并在我院自2019年1月实施应用。对比应用全肠外营养支持管理软件系统前后1年内医院平均开方时间、单日审出TPN问题处方数量的变化。结果:电子病历TPN医嘱系统具备预审功能,开具处方时计算精准,各项参数齐全,可有效保证处方的合理性。临床应用显示,平均开方时间由(180.0±48.0)min缩短至(3.0±1.2)min(P<0.05);平均单日审出TPN问题处方由(17.8±3.2)张降至(5.2±0.6)张(P<0.05)。结论:电子病历TPN医嘱系统可实现TPN处方各项指标的自动化计算及预审核和警示,同时具有计算精准、使用高效便捷、警示界面符合临床习惯等特点,大大提升了处方效率与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科行胃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营养指标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对改善术后胃肠功能、促进快速康复以及改善营养状态的效果好于肠外营养,而且肠内营养更经济和安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主设计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并调研其应用实效。方法:基于微软电子表格软件设计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肠外营养医嘱两组,由审方药师分别进行人工计算审核和智能计算审核,比较分析其审核速度和准确度;回顾性调研某院2017年1月至10月和2018年1月至10月期间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住院患者病例,点评其肠外营养医嘱合理性,比较分析工具应用前后肠外营养医嘱合格率变化。结果:运用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审核肠外营养医嘱的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人工审核(P<0.01);该工具推广应用后,2017年和2018年同期相比肠外营养医嘱合格率平均由13%提升至80%。结论: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的开发应用有助于提高医院审方药师的工作效率和肠外营养医嘱合格率,临床药师在肠外营养临床规范化应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营养专业临床药师参与胃癌术后肠外营养处方设计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NRS2002评分≥3分的145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其中75例患者接受医生自主设计的肠外营养处方(对照组),70例患者接受临床药师参与制定的个体化肠外营养处方(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术后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测指标。结果 肠外营养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胃癌分型,以及血浆蛋白水平、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外营养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以及血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胃癌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设计,可提高处方的合格率,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保证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臧林  陈山  方新 《安徽医药》2010,14(1):64-65
目的 了解胸导管结扎后肠内营养治疗对胸腔引流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A组)和非肠内营养组(B组)。两组均在手术同期行低位胸导管结扎。A组病例术中置空肠营养管,从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至术后第7天。B组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两组病例分别统计胸腔引流量及胸管置留天数。结果两组病例的胸腔引流量和引流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病例平均引流量(1087±98)ml,引流天数:(4.53±1.19)d。B组病例平均引流量(1268±103)ml,引流天数:(4.34±1.37)d。结论食管癌手术中胸导管结扎后可以施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会引起胸腔引流量的增加和置管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6.
黄国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27+29-27,29
目的:对比研究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治予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用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5.48±5.29)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1±4.90)g(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8.58±7.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8±6.75)d(P〈0.05);治愈率观察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PN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38例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9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水平变化、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体质量、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较术前下降;两组患者均为负氮平衡,但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肠内营养组均低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肠外营养比较,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胃大部分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2例。肠内组在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肠内组给予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指标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行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护理,并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情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因胃癌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术中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治疗与护理,并与肠外营养患者的治疗护理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于术前1d和术后第1、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结果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患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7d上述指标迅速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术后7d内持续处于低水平,并显著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使患者机体恢复快,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不同营养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房晓勇 《安徽医药》2010,14(6):689-690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胃肠癌患者135例分为肠内、肠外联合组(治疗组)与完全肠外营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时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的测定值,以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1周时,治疗组PA和BMI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后感染率为10.77%,对照组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0.8±1.6)d和(65.6±3.8)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的方式减少胃肠癌患者住院时间,增强康复效果,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体重变化、营养支持治疗费用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体重的变化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治疗费用(1.78±1.22)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7.23±1.65)万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副反应的发生率15.1%低于对照组38.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加患者的体重,同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有费用相对低廉、副反应少、高效安全的优势,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2.
赖裕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42-143
目的对比分析肠外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随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5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指标、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各项营养指标中,除体重和血红蛋白数在术前与术后第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比较,术后与术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于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效果相当,但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肠内营养可作为老年胃癌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手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保障我院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科2016.6.1至2016.12.31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病历资料,按出生体质量进行分组,并对肠内外营养支持方式、TPN药品品种、处方配比、肠内喂养开展时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内外营养支持合理性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98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计1135张肠外营养处方。出生体质量为2000-2500g、1500-2000g、<1500g的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平均时间分别为(6.0±2.6)天、 (11.4±6.9)天、(22.2±10.7)天,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内开始肠道内喂养的构成比分别为71%、60%、21%。纳入患儿病种符合肠外营养适应证、药品品种选择基本合理;处方配比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热量供给偏低、非蛋白热氮比、糖脂比过高或过低,二价离子浓度超标等。结论 我院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内外营养支持情况基本合理,但肠外营养处方的配比上尚存在部分问题,药师将加大专科处方审核力度,保障我院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肠外营养治疗组(PN组),治疗10d,观察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LC、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EN组较PN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N组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ICU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结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均能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在临床疗效上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5,(29):4051-4054
目的:为临床营养制剂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上海地区17家三甲综合医院、3家三甲专科医院、14家二级综合医院2011-2013年肠内肠外营养制剂使用品种和处方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营养制剂的使用以住院患者为主,2011-2013年门急诊营养制剂总金额占医院营养制剂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8.14%、8.77%和8.89%。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主要是肠外营养,处方金额前10位品种中仅3种肠内营养制剂。门急诊患者虽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处方金额前10位品种中有7种肠内营养制剂,但丙氨酰谷氨酰胺等肠外营养制剂品种的处方金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肠内营养制剂。结论:肠外营养是目前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住院患者中;门急诊患者的肠外营养制剂处方金额快速上升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的96例胃肠道疾病手术的患者,其中56例患者手术前后接受肠内营养,40例术后接受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观察术后肠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引流出液体量、拔管时间长短、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术后第7天的血浆白蛋白的数值。结果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引流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提前、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术后并发病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可以提前恢复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开莲 《中国药业》2014,(15):77-78
目的:观察结直肠疾病术后应用新型肠内营养剂百普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结直肠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组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周期均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体重、外周血淋巴细胞、血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05),肠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05),且并未增加吻合口瘘风险。结论结直肠疾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态,减少肠黏膜损害,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不会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胃癌术后对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有关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4.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研究.胃癌术后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值比(OR)为053.95%CI[0.35.079],P=0.002: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MD)为-2654,95%CI[-366,-16.48】.P〈0.00001:住院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MD)为-406,95%CI[-715,-097],P=0.01〈O05。结论:进行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住院天数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