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灸大成》眼科病治疗条文,分析其治疗规律,为现代针灸治疗眼科病提供借鉴。[方法]整理《针灸大成》有关眼科疾病治疗的条文,再从条文中分析针灸处方用穴数目的多少及使用频次,统计出所有腧穴名称、频次和所归属的经络,分析所选穴位的规律;同时,对文献中穴位用法及特殊的治疗方式金针拨障术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针灸大成》中眼科病的治疗有取穴少而精、重用奇穴、局部取穴、取循行过眼部经络之腧穴以及辨证选穴的特点,在穴位用法上,在针刺的同时重视灸法的使用,并对金针拨障术的治疗提出了一整套的方案。[结论]将《针灸大成》治疗眼科病的选穴规律和治病特点进行总结,对现代针灸治疗眼科病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4.
对体表具体病位/症状的局部针灸治疗,方法丰富,临床运用普遍,但其自身理论化程度较低,目前针灸治疗理论也未予恰当表述和应有的体现。通过分析《内经》等有关痹证针灸治疗较集中反映的诊治过程、方法及经验认识,探讨此类具体针灸治法的形成、要素及特点,指出在辨证、刺法、经络、腧穴等方面与临床难合的认识误区,提出"身形辨证"概念等,以期促进针灸治疗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腧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在线检索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格文献,按照设定表格内容提取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161篇文献,提取出221个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处方,复杂网络分析拓扑结构后发现太冲、曲池、足三里、风池、合谷、百会、太溪、三阴交、内关、人迎、丰隆为核心节点,提示头颈部腧穴+四肢部腧穴的配伍方法是临床使用的主要配穴方法。[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腧穴配伍复杂网络分析结果与临床基本一致,复杂网络分析可作为腧穴配伍研究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提高《经络腧穴学》教学质量。[方法]在从事《经络腧穴学》教学工作10余年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结果]提出3条建议:(1)采用比较记忆法、善于归纳总结是学好经络腧穴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2)了解穴性,遣方用药,理贯针灸,可以培养学生辨证论治思维,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3)追根溯源学经络,师古不泥求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讲解每条经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某些穴位的历史沿革。[结论]使学生深入了解针灸学科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培养其专业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美容思想,为现代针灸美容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研读《内经》并整理与针灸美容相关内容,从《素问》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学说与《灵枢》中的经络学说、针刺原则、古典针刺法等角度入手,探讨《内经》在理法方穴术各个方面对针灸美容临床的指导。[结果]《内经》整体美容观中蕴含了以五脏为基础的表里统一美容观和以经络与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形神统一美容观,其为针灸美容的辨证施治、取经用穴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针灸美容成为一种调内养外的健康自然美容法。《灵枢》则指导针灸美容要明确病位深浅、选择合适的针具、应用适宜的针刺手法,使针灸美容在整体调治的同时兼具局部美容的效果。此外,从古典针刺法中五刺、九刺、十二刺总结而来的“刺皮三法、刺肉之法、刺脉之法、刺筋之法”等在现代也有新的发展,丰富了针灸美容的方式。[结论]《内经》的整体美容观在理论层面为针灸美容奠定了基础,《灵枢》的刺法在操作层面为针灸美容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经》"湿淫"治法的性味配伍理论的后世应用。[方法]以"湿淫"条文为基础,比较有关方剂性味配伍规律的临床应用。[结果]对照《内经》全部治湿条文(共10条)的性味配伍规律得到很好吻合的验证。[结论]历代有效治湿组方的性味配伍规律,与《内经》有关治湿条文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及其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探析,从针灸经络腧穴、针灸刺灸、针灸临床处方治疗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其在中医针灸史上的成就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经》有关内容的研究和考证,探讨中医诊脉方法和针灸取穴方法的发展沿革。认为诊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由遍诊十二经脉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同诊法到独取寸口法的过程,这些变革都是为了适应临床诊病的实际需要而发生的。针灸取穴方法则由各自独立存在的、只考虑刺灸的特定点(腧穴)而不考虑经脉的定位方法(即刺灸腧穴法)和只考虑经脉而不考虑腧穴的定位方法(即刺灸经脉法)互相融合而成为循经取穴方法,这一过程说明经络理论来源于针灸治疗实践,而经络学说的形成又促进了针灸取穴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31岁,来自黑龙江,因心慌、胸闷、憋气半个月,来心内科门诊。进入诊室时,有两位 50多岁的妇女陪同,均面有愠色。当我请患者详说病史时,有一位妇女说:“挂了那么多科的号,看了那么多医生,做了那么多检查,吃了那么多药,什么事也不管。”从她那愤愤不平的态度中,我已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德育课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设课程,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在教学内容已作系统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对这些规律和方法的运用。笔者以为,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应着力于树立“一个目标”和在“三个改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凡是"到"两个突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创新成果.三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创新性是它们共同的真谛.应随着时代、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坚持思维方式、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作者对书名中"直"怀有疑问,思考后提出三个假设。通过查阅文献得出结论,书名"真"因避讳制度改为"直"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Normal" and "deviant" sexual behavi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Marmor 《JAMA》1971,217(2):165-170
  相似文献   

20.
经典理由 大医院总被冠以“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的称谓。但在目前面临生存压力的大环境下,医院如何不丢弃“防”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中有所作为,己成为医院彰显公益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