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微测井技术在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静校正工作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常规的静校正方法均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满足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而微测井技术能够提供一个较精确的静校正量计算方法,因此在微测井正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野外微测井资料采集方法,在取得微测井低速带,降速带厚度及速度数据后,计算出精确的静校正量并用于叠加处理中,从而保证了地震波的同相叠加,用该方法做出的叠加剖面连续性好,分辨率和信噪比也比较高,有利于微幅度构造和小断层的识别,实际资料处理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的表层结构复杂多变,这不仅影响了激发和接收,使野外采集难以获得较高信噪比的原始资料,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成像和振幅保真处理。针对该问题,GeoMountain采集工程师表层调查软件通过对微VSP、微测井、小折射和双井微测井等资料的人机交互处理和解释,实现了表层速度反演,建立了准确的表层物理模型,从而指导野外激发、接收,为静校正量计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从实际应用情况看,该软件是研究复杂多变近地表环境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长庆物探处研究所新近研制的野外解释软件包(FIP),能使野外资料采集的地震数据微机化,从而解决了野外地震工作者多年来期望解决的问题。FIP的作用主要包括:依据野外小折射资料拾取时间,直接在显示终端上解释小折射资料;依据野外微测井资料拾取时间,直接在显示终端上解释微测井资料;根据微测井或小折射资料的解释结果,利用线性内插法原理建立近地表模型,快速地提供静校正量;应用综合平面法在平面上绘制观测系统图。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鄱阳凹陷西区“千层饼”式的复杂表层结构,利用双井微测井的动力学特征,确定野外最佳激发井深,为野外选取激发井深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直观和经济的方法。此外,结合大量的表层结构调查工作,提出了真假潜水面这一概念。通过时频分析和频时分析等量化分析技术,进行低信噪比的试验资料的分析;利用纯波单炮和优势频带滤波,评价单炮记录的资料品质;从而为分析类似地区的资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镇巴山地二维工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复杂多变,无法采用小折射方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同时,山高缺水也影响到传统井中微测井和双井微测井的施工效率和资料采集质量。为了获得准确的表层结构调查结果,做好山地地震勘探激发井深的设计和静校正工作,探讨了地面微测井及其改进方法的施工难点与对策。对地面微测井、井中微测井和双井微测井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有水地区的3种方法原始记录都很好;在无水地区,井中微测井原始记录出现了初至突变、时间不准等问题,而地面微测井获得的原始记录初至清晰、起跳干脆,记录面貌好。对镇巴山地二维工区供水方便的194和1266桩号的解释成果进行了同点对比,不同方法采集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山地探区应用地面微测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是可行的。综合分析表明,地面微测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山地工区地表条件复杂、山高缺水影响施工效率和资料采集质量的问题,得到准确的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资料,而且可以直接借用地震勘探中的炮井,增加微测井分布密度,更大程度地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6.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具有高密度采集、高精度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等优点,因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岩性变化,预测物源方向,划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寻找砂岩发育区,评价含油气有利区块,已经是油气勘探的客观要求。本文所研究的三维地震工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至储层研究工作开展以前,已钻井4口,获得的油气产量甚低,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以全三维地震偏移资料为基础的岩性圈闭研究得以开展。该项研究立足于三维地震工区的地质特点,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地震微相、沉积微相、成藏条件分析等方法,确定了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预测了隐蔽的岩性圈闭,指出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地震勘探施工中,如何准确获取低降速带变化规律,建立合理的表层结构模型,进而确定合理的激发因素,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获得更好的地质剖面极为重要.横波微测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近地表测试技术.利用横波微测井技术进行表层调查已经发展了多年,在一些探区进行了试验和方法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主要简述了横波微地震测井的现场施测技术、处理解释方法原理等,并结合调查实例,简述横波微地震测井方法在胜利东部探区的应用,将其解释结果与其他表层结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说明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纵横波浅层折射和纵横波微测井方法联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一个工区同时开展了浅层纵横波折射、纵横波微测井的野外勘探,并取得较为丰富的野外资料以及处理和解释成果。本文着重介绍野外采集方法及最终解释成果。在横波微测井观测过程中,灵活性地解决了一些施工难题,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资料。在对比纵横波折射和纵横波微测井所求数据的基础上,首次用地震方法获取了该工区浅水面的高程,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获得了低速带的纵横波速度,低速带的高程以及低速带的层厚度。通过对比微测井和小折射求得的速度,最终给出了整个工区的纵波及横波低速带校正值。  相似文献   

9.
大庆长垣油田高含水后期的剩余油挖潜研究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极高,虽然地表高程变化不大,但近地表结构横向变化复杂,现有的野外静校正方法难以满足精度要求,包括微测井模型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以及基于CMP面的前两种静校正组合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近地表模型约束的折射波层析静校正技术。在精细解释微测井数据的前提下,建立近地表模型,计算模型静校正量,并以此建立层析反演的初始速度模型;结合长垣油田近地表结构特点,拾取单炮记录的折射波初至负起跳时间,反演迭代计算层析静校正量;针对工区炮点边界及采集变观区,依据两种静校正量差异趋势面,分区域组合来确定最终静校正量。喇嘛甸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以往所采用的静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天山北麓XHBX三维工区地表起伏剧烈,表层结构复杂,仅靠有限的地震微测井资料难以建立准确的表层结构模型;小折射受地表条件及薄高速夹层等因素影响无法观测到真实的校正界面;野外地震记录中初至前"旁瓣"及背景干扰严重,使基于初至的折射建模方法无法应用。为了获得准确的表层结构,采用瞬变电磁法(TEM)和地震微测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首先通过一维"正演修正法"反演获得表层电性结构,然后利用地震微测井资料标定和非线性高阶多项式拟合将电阻率转换成速度,再经过Kriging网格化插值获得表层结构的速度和厚度平面分布,最终得到完整的三维近地表结构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并进行后续处理后,XHBX三维工区叠加剖面信噪比得到明显提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有了较大改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也得到部分解决。  相似文献   

11.
虚反射和岩性对激发井深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地震勘探中,合理选择激发井深,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炸药能量,减少对地震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改造,激发出全频带的震源子波。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震源激发时虚反射界面对地震信号的改造作用及不同激发岩性对地震信号的影响;给出了应用微测井和岩性取心采集虚反射和岩性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指导在近地表结构复杂地区选择合理的激发井深。  相似文献   

12.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永新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层风化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而确定表层低降速带速度是做好层析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折射波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反演技术可由初至波旅行时结合微测井、小折射等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射线追踪方法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模型并求得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近地表地区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天山南部亚肯北地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云海 《石油物探》2004,43(4):380-383
针对天山南部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用了多种类型震源激发、优选激发点位、逐点设计井深、动态观测系统施工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辅助设计等有敏手段;对于多类型地表以及山前巨厚砾石沉积区域,开展了综合多种方法的精细表层调查;针对静校正问题,采用了地表模型静校正和初至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从实际采集结果看.资料品质与以前的二维资料相比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复杂断裂构造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泌阳凹陷南部边界陡坡带复杂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提出了解决盆地边界构造破碎、断面倾角大、断裂带附近岩性横向变化剧烈等地质问题的办法,采取地质模型与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观测系统的优化,利用微测井和小折射资料合理选择激发井深,在山前带采用钻孔埋置检波器。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使南部边界大断裂成像清楚,位置准确,小断层断点明显,地层接触关系清楚,便于地质人员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 VSP 测量时,为了减少电缆波、保证激发的重复性,我们采用电火花震源在井中潜水面以下5米处以不同的能量激发,井下检波器要保持和井壁紧密接触,深度间隔为20-50米之间,电缆要处于松弛状态。资料处理的关键在于根据地震测井资料建立的速度模型,求出校正量。然后利用 VSP 测量的各道时间减去其对应的校正量,得到一条类似于地面地震观测中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最后通过二维滤波处理,消除了低视速度的电缆波和套管波。应用 VSP 资料可以测定地震波频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进而求得吸收系数,它还可用于烃类检测,了解井孔附近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横波微测井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转换波静校正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常规用于纵波静校正的许多方法,很难照搬到转换波处理当中,所以,需要从最基本的表层资料采集入手,寻找一种系统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微测井一直是解决纵波勘探表层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表层调查方法,同样利用横波震源,也可以进行横波微测井采集。从横波资料的表层调查和应用,转换波静校正量的计算和应用2个方面,对横波微测井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说明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设计制作了1个电子线路短节,用以完成微梯度、微电位信号的处理,并将经处理过的微梯度、微电位信号与井径信号一起上传至SCL-2连续测斜仪的冗余模拟信号通道,在挂接直流自然伽马测井仪时将伽马信号上传至SCL-2连续测斜仪的冗余脉冲计数通道。由SCL-2连续测斜仪完成数据采集、编码以及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系统的工作,从而实现TJXW-95微电极井径仪配接SCL-2连续测斜仪。这2种仪器的成功配接不仅解决了TIXW-95微电极井径仪挂接直流自然伽马测井仪时不能同时测量微梯度、微电位、自然伽马、井径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测井效率,降低了测井成本。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海拉尔盆地野外采集资料的品质,针对具体影响因素,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等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表层结构调查以微测井为主,对微测井资料除了进行基于运动学特征的常规解释外,还运用了初至波的振幅、频率等波动力学信息进行岩性细分,提高了表层岩性划分的精度;激发采用小药量多井组合方式,组合基距不大于20m,激发井深根据微测井成果与生产中的井深实验资料逐点设计;采用多检波器组合方式接收,检波器频率为28Hz和35 Hz,组合基距为22.5m;观测系统采用斜交观测系统,20m×20m面元,6×10次覆盖,最大炮检距为2 961 m,1 680道接收。将上述措施应用于实际工区,在野外采集的单炮记录上,从浅层到基底反射齐全,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新剖面比以前采集的剖面在信噪比和分辨率上都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介绍了在攻关试验过程中,首次在国内采用可变面元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双井微测井调查虚反射界面技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