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对比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单纯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8例双节段及三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Hybrid手术治疗8例(Hybrid组),采用ACDF治疗40例(ACDF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Hybrid组和ACDF组患者进行匹配,共8对匹配成功。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C2~7活动度(ROM)的变化。结果 匹配后2组术前NDI、JOA评分、VAS评分、C2~7 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NDI、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Hybrid组NDI改善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C2~7 ROM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2~7 ROM随访中逐渐增加,且Hybrid组在各随访时间点均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ybrid手术与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Hybrid手术在改善颈部功能和保留颈椎ROM方面优于ACDF。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中骨性融合与异位骨化(HO)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的51例连续双节段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超过3年。其中32例发生HO(HO组),19例未发生HO(非HO组)。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疗效评价指标等。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血钙、术前和术后血磷、术前和术后碱性磷酸酶、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时HO组融合率明显高于非H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均增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C2~7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置换节段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置换节段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前路Hybrid术后融合节段的骨性融合与置换节段HO存在联系。融合节段骨性融合越早,置换节段越容易发生HO。  相似文献   

3.
孙宜保  李毅力  杨勇 《中国骨伤》2020,33(2):181-183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39~74(61.0±6.7)岁。根据JOA评分、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颈脊髓压迫程度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分别为(41.8±15.3)°,(36.3±18.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2-C3椎管水平最狭窄部位矢状径手术前后分别为(8.38±1.16)mm和(16.20±1.82)mm,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P<0.05)。4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4/2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2穹隆式减压可以直接扩大C2-C3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了对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保持了颈椎序列的稳定性,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术式相对简单,无需使用金属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见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尺寸与我国健康成人颈椎解剖学参数的关系,为国人颈椎椎间盘假体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颈椎CT平扫的健康成人130名,其中男78名、女52名,年龄为18.0 ~ 66.0(41.41±12.03)岁。使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对C3/C4/C5/C6/C7节段的解剖结构进行测量,测量参数包括椎体终板前后径(AP)、椎间隙高度(DH)、椎体前缘高度(ADH)、椎体后缘高度(PDH)、椎体终板横径(ML)及钩突间距(IDUP)。分析不同节段、性别、年龄组各解剖学参数的差异,并与常见的8种假体尺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520个节段纳入分析,其中AP为(16.08±1.84)mm,DH为(5.73±1.00)mm,ADH为(3.88±1.11)mm,PDH为(2.83±0.94)mm,ML为(16.13±1.99)mm,IDUP为(23.68±2.55)mm,ML/AP为1.01±0.13。PDH在不同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指标在不同节段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3/C4和C5/C6节段的ADH,C5/C6和C6/C7节段的DH,C4/C5、C5/C6和C6/C7节段的PDH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节段的各指标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5/C6和C6/C7节段的AP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节段的各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常见的8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尺寸的对比结果显示,假体AP、ML尺寸与研究对象椎体终板AP、ML测量值的匹配度不理想,假体高度与研究对象DH测量值匹配度较差。结论 常见的不同品牌假体尺寸与我国健康成人的颈椎解剖学参数匹配度不是很理想,未来可设计更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整骨手法联合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ecompression,PECD)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29例CSR患者,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先予PECD治疗,常规护理4周后再予整骨手法治疗4周。共23例患者完成随访,男14例,女9例;年龄29~78(50.30±12.28)岁;病程3~24(9.74±5.76)月。涉及节段:C4,5 4例,C5,6 13例,C6,7 6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和稳定性情况,以及不良事件。随访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 d,术后1、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法治疗4~8次。29例中23例患者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0~120 min,中位数90 min;术中出血35~80 ml,中位数50 ml。PECD术后各个时期的颈部及肩臂部VAS、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整骨手法治疗后,NDI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部和肩臂部VAS、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整骨手法联合PECD方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但能快速改善神经根性症状,而且可以安全有效缓解PECD术后残余症状,且短期内不会使颈椎邻近节段出现加速失稳的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扳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变化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65例(脱落5例,最终符合方案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4(29.83±6.99)岁,行颈椎扳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3(31.77±5.93)岁,行坐位牵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C2-C7 Cobb角,弧弦距,T1倾斜角(T1 slope,T1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0.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分别为(1.67±0.76)分、(16.55±6.01)°、(10.95±4.04) mm、(18.95±4.19)°,对照组分别为(1.40±0.86)分、(10.23±5.94)°、(6.11±4.17) mm、(13.34±4.25)°;治疗组患者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优于对照组(P<0.05);NR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NRS为(1.60±0.62)分,对照组为(4.17±0.70)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小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扳法、颈椎坐位牵引可以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但颈椎扳法效果更加持久;颈椎扳法可以纠正异常的颈椎矢状位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伴MRI T2加权像髓内ISI的MCSM患者59例,其中26例采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33例采用单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B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C2~7 Cobb角,计算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测量髓内信号改变比值(SCR=ISI区域光密度值/C7 ~ T1正常区域光密度值),定量评估髓内ISI程度,并进一步分析SCR变化值对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影响。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术后SCR及其变化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C2~7 Cobb角、颈椎整体ROM及其保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CR变化值显著改变组的JOA评分改善率最高,中度改变组次之,轻度改变组最低,3组间两两相比,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伴MRI T2加权像髓内 ISI的MCSM患者,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尤其在术后髓内ISI的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郭健峰  李锋  廖晖  熊伟  方忠 《骨科》2017,8(5):337-343
目的 评估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8月于我院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2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3.85±3.70)岁,其中单节段9例,双节段11例,C3/4 2例、C4/5 9例、C5/6 15例、C6/7 5例。①收集并比较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mJOA)评估治疗分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以及Odom''s分级。②通过其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侧位片及颈椎过屈过伸位片,评估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③MRI T2加权像上根据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④通过X线片及CT片根据McAfee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mJOA评分分别为(13.30±2.83)分、(15.25±2.07)分,VAS评分分别为(4.10±3.81)分、(1.55±1.53)分,NDI分别为(11.45±9.52)分、(6.00±4.78)分,所有评价指标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为优8例,良8例,可2例,差2例。②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及C2~C7曲度:术前分别为2.33°±4.08°、18.78°±6.68°,术后早期为4.12°±6.43°、20.00°±9.9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21°±6.56°、15.61°±6.73°。FSU ROM及C2~C7 ROM:术前分别为9.15°±2.80°、47.28°±9.75°,术后早期为9.27°±3.83°、40.81°±14.66°,末次随访分别为9.37°±3.97°、42.03°±10.97°。3个时间点的FSU曲度及FSU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2~C7 ROM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与邻近节段ROM变化趋势一致。末次随访时,43个邻近节段中46.5%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以C5/6最为常见,但均无临床表现;末次随访时31个手术节段中有23例(74.2%)发生异位骨化,其中严重异位骨化(Ⅲ、Ⅳ级)发生率为22.6%,C5/6最为常见。结论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可以取得持久稳定的临床效果,尽管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但大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同时邻近节段仍可见退变,但均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双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CD治疗双节段CSR患者38例。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颈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55.0±12.4)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9.5%(31/38)。结论 PECD治疗双节段CS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宋卿鹏  田伟  何达  韩骁  张宁  李祖昌  王晋超 《骨科》2018,9(4):253-259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 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年龄36~71(45.2±3.2)岁;病程1~12(4.5±1.8)个月。其中有35例患者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研究组),同期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未系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方式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38例,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单开门)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7、30 d和术后6、12个月分别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神经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4.3±1.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3~8(5.54±1.54)h;术后住院天数3~12(5.62±1.59)d;对照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24~48(18.80±4.78)h;术后住院天数为7~17(9.85±1.9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7、30 d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无神经功能恶化、血肿、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2周愈合;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外科康复理念运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2020,33(9):841-84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 min、(52.2±26.4) ml,B组分别为(115.6±16.8) min、(61.7±20.7) 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13.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临床结果,总结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不稳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3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障碍程度变化。测量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3(P〈0.05),平均改善率为61%。NDI评分术前为34.2±11.4,术后6个月为18.8±9.5(P〈0.01),随访时融合节段稳定。椎弓根螺钉骨皮质穿破率为7.6%,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联合中药与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29~73岁,平均50.9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手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前路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单开门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手术组34例,手术联合中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对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根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根据JOA评分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制定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后通过X线片、CT、MRI观察内固定及脊髓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均无硬膜、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并伴有脊髓压迫,出现不全瘫表现,及时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患者未留下明显后遗症。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单纯手术组平均(14.6±0.8)个月,手术联合中药组平均(13.5±0.7)个月,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31±3.15、29.91±4.52、6.58±1.31,术后1周分别为10.21±2.58、18.67±4.31、8.24±1.18,术后1个月分别为11.38±2.85、16.11±3.18、8.91±2.11,末次随访分别为12.21±3.12、14.61±3.28、9.12±1.56,手术联合中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29±3.47、30.83±4.14、6.38±1.81,术后1周分别为10.48±2.39、17.59±5.14、8.33±1.57,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4±3.12、13.14±3.21、9.55±2.49,末次随访分别为13.85±3.34、12.11±2.51、10.33±1.9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联合中药组较单纯单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5),JOA改善率单纯手术组为(67.59±10.78)%,手术联合中药组为(66.88±12.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行X线、CT、MRI检查,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通过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扩大椎管,解除神经压迫,以疏通督脉,调节气血,振复阳气,配合中药活血祛瘀,温阳通络、补益肝肾能够达到较单纯手术治疗更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峰  张贤  李小军  尹恒  刘一奇 《中国骨伤》2020,33(5):397-401
目的:探讨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2(41.5±4.3)岁;均为单侧根性症状,其中C_(4,5) 2例,C_(5,6) 5例,C_(6,7) 3例。所有患者CT及MRI检查提示无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等影像学表现,颈椎动力位X线片无颈椎不稳,经系统非手术治疗6周以上,疗效欠佳。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和稳定性的改变。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脊髓、神经根或大血管损伤情况的发生。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90 ml,平均40 ml。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缓解满意,神经功能有所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15±2.0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9±0.83;JOA评分由术前的12.57±1.24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6.42±0.58;NDI评分由术前的41.82±4.7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59±3.52;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D值由术前的(8.21±0.84) mm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0.89±0.96) mm (P0.05)。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62±0.59)、(5.60±0.5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失稳。结论: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李国  宫峰  严力生 《中国骨伤》2016,29(10):910-915
目的 :讨论单独应用双插片自稳式融合系统(double plate self locking interbody fusion device,ROI-C)前路手术治疗无椎节不稳、骨折或脱位的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traumatic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TCDH)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前路切除受损椎间盘和突出物减压、ROI-C植骨融合固定选择性治疗17例TCDH,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4~41岁,平均32.9岁;单节段11例,双节段4例,三节段2例。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椎间高度和颈椎整体曲度变化,并依据Vaccraro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4.3±3.8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9±2.5;VAS评分由术前的6.5±2.2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1.0±0.9;NDI由术前的(38.2±11.7)%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8.7±3.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分别由术前的(5.2±1.7)mm、(5.1±7.5)°增至末次随访时的(7.8±0.6)mm和(10.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2例,分别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所有节段均获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ROI-C移位、下沉或断裂。按照Odom标准评判疗效,优13例,良3例,可1例。结论:单独使用ROI-C前路固定融合治疗无椎节不稳、骨折或脱位的TCDH是有效、微创和可靠的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比较微创通道辅助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术(ACCF)与常规开放ACCF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微创通道辅助下ACCF手术治疗者32例,常规开放ACCF手术者2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一般指标;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评估并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通道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常规开放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微创通道组和常规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通道组在随访期间内未见并发症,常规手术组有4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通道辅助下ACCF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