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2.
"气虚发热"病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富  卞华 《国医论坛》2007,22(3):16-18
"气虚发热"是中医学的一大理论难题,学术界对其病机见仁见智,本文仅从"气分阴阳"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浅论"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3.
气虚发热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是内伤虚火的表现之一,以脾气下陷引起长期发热为特征,前人对"气虚为何发热"、"甘温何以能除热"多有阐述,笔者也略有心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6.
气虚发热对于现代许多发热性疾病的研究、治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论述颇多,本文结合后世医家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对其源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热法是由李东垣提出的治疗气虚发热的方法,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的西医治法多为抗生素治疗,而抗生素大量运用易致患者多重耐药,治疗效果不佳。沈其霖教授对支气管扩张症伴多重耐药菌感染之发热患者1例辨证审因,认为其属"气虚发热"的范畴,并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鲍庆堂 《河北中医》2006,28(11):842-842
妊娠发热在中医学文献中的记载有妊娠伤寒、妊娠温病、妊娠疟疾等,均由外感所致.就妊娠气虚发热、阴虚发热、湿郁发热等论述较少.黄芩、地骨皮在古代文献中,直接提及可治妊娠发热的功用则更少有论及.笔者在治疗妊娠发热中,除外感者疏风解表外,气虚者宜补气除热,阴虚者宜养阴清热,湿郁者宜祛湿解郁清热,攻补兼施,常可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叶霈智 《天津中医药》2009,26(5):378-378
中医治疗癌性发热,归属"内伤发热"范畴,一般分为"气血亏虚"、"阴虚发热"、"毒热炽盛"、"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气虚发热"等证型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2)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说;3)气损及阴,阴虚发热说;4)脾虚失运,血虚发热说;5)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6)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  相似文献   

12.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益气退热方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干预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术后气虚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2组均予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对38.5℃以下发热予物理降温治疗,38.5℃以上发热则予注射用赖氨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术后第2天加用益气退热方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7天后,观察比较2组术后出现发热、发热温度及发热持续时间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气虚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并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2组术后出现发热及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温度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出现发热例数少于对照组,发热温度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气虚证候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及懒言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气虚证候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及懒言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气虚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退热方治疗乳腺癌术后气虚发热具有确切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气虚证候,预防发热的发生,降低发热温度,缩短发热的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发热.笔者宗其法,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以治疗内科疑难杂证属气虚发热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虚发热属于内伤发热,临床表现为患者热势或高或低,兼有气短神疲、脘腹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劳累后加重。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病机多有不同看法,综合分析各家之观点,结合经方之验证,以及医家之临床治疗经验,提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气虚发热产生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气虚发热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中焦不化,上焦不行,下焦不通,郁而发热"的病机入手,探讨三焦与君相之火的关系以及从生理、病理、临床治疗方面看三焦在"气虚发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是指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导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近年来我科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9.
王昊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癌性发热归于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内伤发热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虚症可细分为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四型。王昊教授坐诊中多遇气虚、阴虚并见的癌性发热患者,其通过灵活运用自拟癌热消方治疗气阴亏虚型癌性发热,根据患者症状对此方进行加减,以达到养阴清热,解毒扶正的功效,临床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赵国仁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9-430
气虚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该类发热症,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多有阐述.李东垣特别重视内伤发病,认为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所致,尤其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引起气虚发热.治疗则用升阳补气法,创立了"甘温除大热"的基本疗法.笔者用此法治愈者甚众,今择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