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脑缺血的炎症反应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相关,从而构成了缺血性损伤的基础。就脑缺血有关的炎性因子及以白细胞介素(IL)-1、IL-8、IL-10、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黑皮质素(MC)4为靶点的抗脑缺血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脑卒中研究的主要病理机制有脑缺血氧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能量耗竭,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以及炎症反应,以上机制彼此间相互联系。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已得到普遍认同,其反应程度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与其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对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具有重要作用,对临床制订预防、诊断、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换(HT)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较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目前文献报道,炎症反应是导致HT发生及加重的原因,其可通过参与氧化应激、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堆积炎症因子及血管异常生成等各方面起作用.本文就炎症反应参与HT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高血糖及抗炎症等作用,它在能量代谢、血脂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中存在着炎症和免疫反应,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的预测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有研究显示hs—CRP是缺血性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密切相关。ET-1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主要的缩血管多肽物质,不仅可激活脑缺血性炎症反应,并可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本研究通过对ACI患者血浆hs—CRP和ET-1水平的检测,观察与研究hs—CRP和ET-1与ACI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学基础。大量的研究认为,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plasma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作为一种新型炎症因子,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是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的独立风险因素。该文将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损伤中白细胞介素-2、6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IL)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自l979年开始命名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先后发现了多种IL,目前已报导的有IL-Ⅰ~IL-27。IL在调节免疫应答、抗肿瘤、造血、机体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与脑损伤的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其中的部分作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已发现在急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多种IL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一方面,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脑缺血缺氧时脑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同时全身血液循环中炎症因子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具有脑损伤性缺血的保护作用及神经营养作用。本文从IL-2、6两个因子的生物学特征和作用与脑损伤的关系进一步作了专门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致残率、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尽管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粘附分子是炎症反应的关键因子,在其参与下,白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浸润缺血脑组织引起脑损伤.细胞粘附分子主要分三类: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选择素家族和整合素家族.本文就细胞粘附分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主要由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分泌并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炎症过程。Lp-PLA2的活性受遗传和外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它是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中、高危患者)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Lp-PLA2与颈动脉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相关性。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与其降低Lp-PLA2活性呈正相关,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的Ⅲ期临床试验也未达主要临床终点。  相似文献   

10.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不仅可以维持自身免疫系统稳态,还在调控免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细胞不但能够抑制自身抗原、共生的微生物、过敏原、病菌所发生的炎症反应,而且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Treg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联甚密,机体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引发全身及局灶性的炎症级联反应,而Treg通过调节机体免疫过程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国庆  康爱英 《医学争鸣》2005,26(3):F002-F00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白细 胞介素6(IL 6)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hs CRP, IL 6含量.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hs CRP和IL 6含量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5.5±2.5)mg/Lvs(0.9±0.7)mg/L, (13.9±4.5)ng/Lvs(5.6±2.0)ng/L,P<0.01],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 6参与 诱导肝脏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CRP)的合成,CRP反馈 促进IL 6的产生,两者共同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ibby等[1 ] 观察到炎症反应引起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IL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产生 ,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诱导急性时相反应物如C 反应蛋白 (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一些炎症应答相关的效应分子如SICAM 1等的表达 ,这些物质进入循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 ,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 ,这一点已经被Sakkinen等[3] 的研究证实。此外…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阐明其中的细胞和分子病理生理过程.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许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脑缺血动物模型上发现了大量异常表达的lncRNAs.这些lncRNAs参与促进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血管形成、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上述发现可能有助于阐明lncRNAs在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和机制.进一步探究lncRNAs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和机制,可能有助于寻找缺血性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内分泌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可引起多系统的损害,它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反应,持续性的损伤存在时,炎症反应可演变为过度炎症,并促进斑块形成。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在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急性反应蛋白的合成,其中以淀粉状蛋白A和C反应蛋白(CRP)尤为明显。在糖尿病并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过程中,IL-6可能是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造成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本试验将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6、Hcy检测对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受到广泛关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也就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达63%以上。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之上,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进展就是预防血栓形成。炎症的血清标志物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而动态变化,脂联素是新近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它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可能是连接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起着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亚型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按照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组.所有入组者于发病1周内及3个月后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1周之内为(53.4±25.6)mg/L,3个月后为(25.2±9.2)mg/L)].在5个病因学亚型组中,心源性脑栓塞组1周之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其他亚型组高[(77.4±20.6)mg/L)],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61.5±25.6)mg/L].在随后3个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亚型组[(30.8±6.7)mg/L].结论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C-反应蛋白仍呈持续性增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凝血因子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凝血因子Ⅶ(factor Ⅶ,FⅦ)不仅是生理及病理性凝血反应的主要启动因子,而且还参与胚胎发育、血管新生、伤口愈合、促炎症等凝血以外的生理、病理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这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RANTES是一类重要的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趋化、激活炎症细胞,还可以参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延长并加重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RANTES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阐明RANTES及其受体网络的调节机制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田祺  郝春艳  段虎斌 《海南医学》2023,(15):2269-2272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不稳定斑块的脱落。CD40和CD40受体(CD40L)是由白细胞分化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高表达,它们的相互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从而诱发斑块脱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因此,探讨CD40/CD40L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调控机制,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对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表达的一种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与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等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因子分泌、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等。HMGB1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激活血小板功能等促进卒中的发生。脑卒中发生后,HMGB1可能通过调节卒中后的炎症反应等促进卒中病情的进展。在脑卒中后期,HMGB1还可能参与脑组织的修复过程。未来,深入研究HMGB1与脑卒中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可能为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