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好转的临床特点,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肺隐球酵母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20例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治疗与转归,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例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中4例临床表现不明显,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咳嗽及乏力为主,肺部CT表现为近胸膜团块实变影9例、病灶周围伴有晕征6例、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各2例,分别占45.0%、30.0%、10.0%、10.0%,初诊时误诊12例,误诊率高达60.0%;经氟康唑或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后,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随访未见其他脏器播散。结论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临床症状较轻,近胸膜团块实变影及病灶周围伴有晕征是其较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氟康唑是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愈后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隐球酵母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4月发生医院隐球酵母菌性肺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并通过纸片扩散法对隐球酵母菌属耐药性进行监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例隐球酵母菌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为主,共34例,占70.83%;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肺部以结节肿块型最为常见,共32例占66.67%;48株隐球酵母菌属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耐药率均达到22.92%,对咪康唑耐药率达到20.83%;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以及益康唑的耐药性均仅有8.33%,敏感性分别为91.67%、89.58%和81.2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隐球酵母菌属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应结合多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早期经验性用药以两性霉素B为首选,而通过药敏试验结果为患者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82-2007年1月经病理确诊肺隐球酵母菌病16例临床资料,对肺隐球菌酵母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确诊方法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6例原发性肺隐球酵母菌病多为中青年,多数患者发病前健康良好.经手术治疗、抗真菌治疗,随访6个月~5年,无肺隐球酵母菌病复发、全身播散及死亡.结论 原发性肺隐球菌酵母病多无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肺实质浸润影;病变局限者可采取手术切除,术后抗真菌治疗,多发病变应抗真菌治疗为主,氟康唑为治疗肺隐球酵母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肺隐球酵母菌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由新型隐球酵母引起的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的变化,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住院确诊肺隐球酵母菌病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999-2006年住院确诊肺隐球酵母菌病9例,其中男性5例(56%),女性4例(44%);平均年龄44岁(20~69岁),其中>60岁3例(33%),<60岁6例(67%),其中3例(33%)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5例(56%)患者无合并其他疾病史,9例患者中6例(67%)有临床症状、3例(33%)无临床症状,而体检发现肺部阴影;影像学为双肺弥散病变,或单侧多发或单发病变,22%合并双侧胸腔积液,33%患者伴有空洞形成,其中6例患者进行了血清新型隐球酵母菌抗原测定均为阳性;9例患者均经氟康唑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结论肺隐球酵母菌病在临床并不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均可发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清抗原检测有助诊断,早期肺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肺隐球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常常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6.
谷华 《现代养生》2014,(2):83-83
结节病多累及胸部,不典型患者越来越多,易造成误诊,本次研究从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特征开始阐述,总结常见的胸部淋巴变化、肺部变化及支气管、胸膜变化典型特征与不典型特征,随后阐述几种易被误诊的肺部疾病,最后阐述常用的X胸片、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42例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中27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和发热;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影、肿块影或实变影,病灶主要累及下肺;全部病例均给予了治疗,其中手术病灶切除18例,6例术后给予氟康唑治疗1~3个月;另外24例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除1例手术切除后未予抗真菌治疗在术后2个月出现复发外,其余病例均无复发、播散或死亡。结论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若能够早期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酵母菌性脑炎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与分析。方法对临床送检的5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脑炎患者的脑脊液(CSF)标本进行常规、生化、真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墨汁染色及新型隐球酵母菌抗原检测;并对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从8例患者的CSF标本检出新型隐球酵母菌,其CSF常规检测无明显改变,糖(2.19±0.7)mmol/L明显减低,CSF蛋白质(63±25)mg/dl增高;新型隐球酵母菌抗原、墨汁染色、培养结果均阳性;新型隐球酵母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外周血中CD4+(30.7±10.7)μl计数明显减低。结论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实验室应高度重视新型隐球酵母菌感染脑炎的相关检测,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结节病患者临床资料,增加与肺结核的鉴别能力,减少误诊,提高结节病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医院收治外院误诊肺结核的40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结节病患者,从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随访1年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男女比例1∶2.08;45~60岁的患者17例,60~76岁患者11例。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样上皮肉芽肿。40例患者胸部CT以纵膈或肺门淋巴结增大、及多发结节影为主,多数肺结节病患者混合多种影像表现。总体肺功能异常率随分期增加而增加,且各期肺功能间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1)。研究发现结节病患者肺部受累情况较常见,症状以咳嗽,胸闷气促、发热及胸痛为主;本研究显示40例结节病患者化验指标异常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升高占57.50%,血沉ESR升高占35.00%,本研究验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以2.25为最佳筛查阳性界值,异常值符合率为72.50%;激素治疗,好转率91.67%。结论结节病需从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预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诊需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转归.方法对医院12例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确诊3例,临床诊断4例,高危疑似5例,其中,肺穿刺活检发现新型隐球酵母菌包囊1株,胸水培养发现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支气管镜灌洗液培养发现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例,G试验及GM试验均阳性2例,9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高密度团块影,3例为多发片状及絮状影;10例治疗患者,治愈8例,好转1例,死亡1例;有效率90.0%,治愈率80.0%,死亡率8.3%,2例未治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属和隐球酵母菌属为主,在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及药物耐受性方面有别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造成妇科误诊的原因和误诊后手术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对误诊4例女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行腹部彩色超声检查,1例患者误诊为子宫肌瘤,3例患者误诊为卵巢肿瘤,均未进一步行腹部CT或者磁共振检查,由妇科开腹手术后转入普外科诊治。4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结论对于考虑卵巢或子宫肿瘤伴有黑便的患者,必须进行小肠间质瘤的鉴别,进一步CT检查对明确女性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减少妇科误诊有较高价值,必须坚持手术原则及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感染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肺部影像学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10例经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感染的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10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中,肺内弥漫性磨玻璃影两例,占20.0%,弥漫粟粒影1例,占10.0%;间质性改变3例,占30.0%,其中网格状2例,蜂窝状1例,小叶间隔增厚两例;多发斑片及片状影4例,占40.0%,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其中充气支气管征3例、伴多发结节3例、形成空洞两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1例;误诊为普通间质性肺炎3例、细菌性肺炎3例、粟粒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真菌性肺炎各1例。结论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肺部CT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为感染性病变,应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炎误诊为肺癌患者结节或肿块的CT医学影像表现,总结误诊原因,为临床医师在今后工作中提供可靠依据,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CT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诊断疾病,记录此类患者误诊为肺癌几率、患者体内结节、肿块的cT医学影像表现。结果75例肺结核合并肺炎患者经CT平扫误诊为肺癌几率为45.33%,显著高于经CT增强扫描误诊率8.oo%(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炎、肺癌均无临床较为绝对的CT特异性影像表现,临床医师应实施CT增强扫描检测病灶中供血情况从而判断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误诊的原因及正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收集1998~2009年误诊的53例肺隐球菌病,就X线及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3例肺隐球菌病,误诊为肺炎、肺部感染31例;误诊为肺结核15例;误诊为肺癌7例。在抗炎、抗结核及抗癌治疗效果不明显,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配合检查痰液和脑脊液找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结论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隐球菌病很可靠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史志勇 《现代保健》2009,(21):127-128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炎的CT表现。方法4例嗜酸性胃炎均行CT检查并经实验室检查、胃镜和病理证实,其中2例又经手术病理证实。男女各2例,年龄25-42岁,平均32.7岁。结果4例嗜酸性胃炎均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最厚约11-15mm,边缘光滑,胃腔正常。2例合并腹水,1例合并回结肠套叠。结论CT可以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滑,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胃镜和病理检查,可提示嗜酸性胃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的再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16例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病例资料较完整地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肺不张17例,X线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肺体积缩小,误诊为肺癌9例;CT表现呈三角形或"V"形,尖端指向肺门的软组织阴影,误诊为肺癌6例。肿块型12例,X线表现肿块有分叶,周边见少许斑点状钙化,8例伴肺门增大者误诊为肺癌;CT表现为肿块边缘光滑,有分叶及短毛刺,肿块中心呈斑片状钙化,误诊为肺癌。干酪性肺炎52例,X线、CT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大片实变,其内密度不均。混合型35例,X线、CT表现为渗出、增殖、纤维条索状,结核瘤呈多形性,肺叶内1~2 mm粟粒性结节。结论:综合分析X线、CT及支气管镜检病理表现对于减少误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云 《中国农村卫生》2013,(3Z):160-161
目的通过对嗜酸性细胞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减少对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嗜髓眭细胞性肺炎的X线及CT表现,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本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重,呈网格状,肺部病变广泛,分布有特点,呈“肺水肿反转型”即肺外围病变多,近肺门病变少,病变形态有斑片状、磨玻璃样、边缘不清楚小结节状。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扭曲,小叶间隔弥漫性增厚,边缘较光滑,病变呈磨玻璃样、结节样、斑片状。累及胸膜有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结论胸片及CT检查对嗜酸眭细胞性肺炎有一定价值,确诊依赖肺泡灌洗液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NG)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CT表现特征及其病灶检出情况。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5例高度疑似N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以最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应用于NG中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35例确诊为NG,其中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乳头状微小癌(癌病灶直径2 mm),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CT诊断30例为NG,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96.77%和83.33%;病理诊断与CT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及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均是单发病灶最高,分别为51.61%和50.00%,CT诊断最大结节、最小结节和病灶分布时,三种情况在左叶、右叶发生率分别为54.84%和35.48%,手术病理诊断时,分别为46.67%和40.00%;病灶类型中,CT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均是囊实结节占比最高,分别为54.28%和46.67%,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NG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且具有无创性、操作简便等显著优势,可作为NG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前肠畸形(BPFM)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PMF的影像表现,3例患者均行胸片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两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X线表现为肺炎、肺脓肿。CT图像准确显示隔离肺组织,提示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异常通道。上消化道造影清晰显示消化道与呼吸道间的异常交通。结论胸部CT增强扫描配合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肾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方法:对9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平滑肌肉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肿块2例,高、低、等混杂密度,其内有坏死、囊变6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1例。CT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征象。结论:肿块较大,坏死、囊变明显及肿块内出血为肾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但其影像学表现于肾癌相似,术前难以鉴别,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